第469章 填壕
第469章 填壕
唐斌用長矛挑著敵將范輔的頭顱,在元城下邊縱馬來回走著,大聲喊道:
「這范輔便是我一矛刺死的,誰敢出來與他報仇?」
如此喊了數聲后,城中依舊是大門緊閉,無人答話。
唐斌哈哈大笑了數聲:
「看來永靜軍中,都是些無膽小兒,三天之內,必破爾等城牆!」
唐斌說完,便要拍馬返回本陣,
李慶也知道城內的將士現在肯定是已經喪膽,應該是不會出城斗將的,之所以還派唐斌前去尋釁,不過是打擊一下守軍的士氣而已。
但就在唐斌正要返回本陣時,卻見城門轟然打開,闖出一彪人馬來,為頭的那員將領怒聲喊道:
「狗賊!還我兄長命來!」
原來,此將卻是范輔的兄弟范年,他剛才苦苦哀求了鄭撫許久,終於是得了他的應允出城來戰唐斌,好為他兄長報仇雪恨。
唐斌自是全然不懼他,挺起長矛,拍馬沖了過去,
雙方廝殺了三個會合后,唐斌的臉上便浮現出了不屑的神情,
原來這范年的武藝,比他兄長范輔還要不如,若是在齊州軍中,根本排不上好,沒想到在永靜軍里卻都是委以重任的大將!
兩人又交手了將近十個回合,范年逐漸力怯,也知不是唐斌的對手,立即尋個空擋,兜轉馬身往城內逃去。
但不等這范年跑出多遠,唐斌便拍馬追到,將手中的長矛閃電般從后便擲出,直接從范年的頸項處貫穿而過,鮮血噴湧出了一地。
唐斌將此人的頭顱也割了下來挑起,繼續在城下厲聲喊道:
「還有哪個想出城來與某交戰的?」
城頭上的將校見這唐斌如此悍勇,全都一陣膽寒,誰還敢出城去?
唐斌連喊了數聲后,見元城上一片鴉雀無聲,便肆意狂笑了一會,縱馬返回了本陣。
許貫中道:「城中守軍士氣連接被我方打擊,現在正是攻城的好時機。」
李慶微微頜首,遂下令攻打這座河北第一堅城。
此城的東、南、北皆被永濟大渠環繞,即便到了這十月初冬時節,渠中之水在這一段依舊頗為充沛,攻之不易。
城西卻不臨永濟渠,雖然另有一條小河流經,而且小河之後,又挖了許多壕溝作為防護,但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適合進攻的。
故而此時齊州軍主攻的方向,便放在了這城西。
要想攻城,必先在小河上搭好浮橋,填平壕溝。
由於城內的士兵不敢出城來襲,故而浮橋很快便搭好,之時壕溝離城已近,守軍的弓矢卻能射到。
於是李慶讓以四根木柱為角柱,支撐起一個大的頂蓋來,攻城時,四名士兵各持一柱,用以遮擋矢石。
除了這四名士兵之外,每個頂蓋下邊,尚有十個人,背負百姓挖來的泥土,負責填平壕溝。
城頭的敵人喧嘩叫嚷,隊正、校尉大聲喝令,弓箭齊發。
因為是臨時趕製,大頂蓋打造得有些粗陋,但非常結實,頂蓋用木板、實木聯結,密不透風,弓矢射不透,
不多時,第一波填壕的士卒返回,半截船上插滿弓矢,卻沒一個傷亡。
第二波士卒又到了壕溝外,守軍學了聰明,改射火箭。
李慶早有準備,每波填壕的士卒出發前,都在頂蓋上澆了一層透水,火箭一時之間,燃燒不得。
偶爾有火力兇猛的,也盡可以等到回營,從容撲滅。
敵人城牆腳,掀開了幾個藏兵洞,兩三百人貓著腰衝出來,到達城腳的敵樓、戰棚,鑽了進去。
敵樓、戰棚位置很低,幾乎和支撐起的頂蓋持平。
第三波衝上去填壕的士卒,頂蓋擋得了上邊,擋不住對面。片刻之間,五六個被敵樓、戰棚中的敵人射中腿腳、胸腹。
「擊鼓,助威!」
李慶指揮大炮,調整遠近,先解決敵人的戰棚。
雄渾厚重的鼓聲,響徹軍中。
敵人的城頭,隨之擂動戰鼓,兩邊像是比較高下似的,鼓聲一陣比一陣高。
遠處山上的夜鳥,驚飛四起,李慶等人腳下的地面,似乎都被震動的顫抖。
軍中之鼓,有神氣,擊之可震敵心神,壯我勇氣。
經歷過守營之戰的士卒們,不說脫胎換骨,最起碼對眼前的這點小陣仗,還是完全可以適應的。
鼓聲中,大聲吶喊,前赴後繼,壕溝的深度在慢慢地降低。
他們不需要把這十幾丈的壕溝完全填平,只需要填滿四五丈即可。
后營里正在加急趕造填壕車,填壕車的用處和雲梯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是向上鋪開,一個是向前鋪展。
多個填壕車並在一起,寬度可達數丈、甚至幾十丈。架在壕溝兩端,便如一座大橋,士卒們可以從上邊衝過溝壑,到達城下!
隨之凌振的精準打擊,城腳的敵樓、戰棚在幾炮過後,坍塌成堆。
二三百永靜軍士卒死傷二十幾個,剩下的無處安身,只得又從藏兵洞中回去城中。
元城畢竟是武周的北京所在,城中有許多守城利器,此時卻是搬來了十幾架牛筋大弩,瞬間射穿了幾個頂蓋,造成了不小的殺傷。
李慶於是派出幾對弓箭手,在填壕溝的士卒之後,拉弓開弩,反擊城上弓箭手。
又讓凌振指揮火銃手,列陣後方,向城頭開火。
火銃的射程比箭矢遠,他們可以射得到城上,城上射不到他們,一時大佔便宜,接二連三,射得守軍在城牆上站不住,
守軍紛紛躲在了牆角,有牛筋大弩等守城利器,都不敢去用。
一些從未見過火銃的守軍,更是驚駭莫名,覺得齊州軍一定是得了老天相助,不然如何會有這種神兵似的武器?
也有些見多識廣的人說,那不過是突火槍罷了,沒什麼值得驚奇的,但說這話的人,語氣都不怎麼堅定。
因為對面這突火槍,怎麼可以那麼快就填裝完彈藥?
他們哪知道李慶為此與凌振可是為此研究了兩年多的時間,不斷實驗,耗費了不知多少銀子,總算是將這突火槍改進成了火銃,這才終於派上了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