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二更)
看出對方來者不善,但人家以禮相待,季容也只得屈膝還禮。
謝如玉目光自她臉上掃過。
季菀之所以出名,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一,是她被皇上冊封為縣主,委以重任。
二,便是她與陸非離的婚約。
當然,近幾個月來風靡京城的季氏火鍋以及上個月人人瘋搶的季氏醬板鴨,也是其中之一。
相比起來,她的同胞妹妹季容,就顯得十分的默默無聞。甚至有許多人,都不知道季縣主還有弟弟妹妹。
謝如玉今天是沖季菀來的,事先也大致打聽過她的來歷。不過她不知道季菀的這兩個弟弟妹妹叫什麼。謝家這樣的豪門大族,骨子裡就瞧不起鄉野小民,哪裡還會過多關注季家那些『貧窮寒酸的親戚』?
若非季容一上來就喊姐姐,她是連個眼神兒都懶得施捨的。
不過怎麼樣人家都是老太師的曾外孫女,今日老太師大壽,自己是客人,看在周府和蕭府的面子上,她還算心平氣和的和季容打了招呼。隨後那麼一瞥,目光說不出的輕慢和不以為意。
還真不愧是同胞的姐妹。
這丫頭長得也是一副好容色,只是年齡太小,五官還未長開,顯得不如她姐姐那麼出眾。只要假以時日,也會出落成一個亭亭玉立的大美人。
說起來,謝家和周家也頗有淵源。
當年周氏那樁『醜事』,就是在謝家發生的。似謝如玉這樣的晚輩,雖不知其因果,但這些日子以來也聽過些傳聞。
甭管事實如何,反正對於周家而言,總歸不是什麼光彩的名聲。這也是謝如玉看輕季菀姐妹的一個原因。
季菀入京以來,頭一次和眾多高門閨秀打交道,今天已經有許多人對她投來隱晦的打量目光,她其實也早有準備。但旁人大多是好奇,疑惑,或者骨子裡對她們這種農門出來的姑娘的不屑。似謝如玉這樣笑裡藏刀的敵意,倒是少見。
所以在離開水榭后,她便低聲向陸非煙打聽,「這謝家五姑娘好似對我甚有意見。」
就算是因她當年她母親『擾了』謝家老太君的壽宴,謝家人對她不屑輕視她都能理解。但謝如玉看她的眼神,分明又不是那麼回事兒。所以季菀實在不解,自己到底何處得罪了這位高門貴女。
陸非煙當然不能直接說她母親曾有意與謝家聯姻一事,只道:「謝家百年世家,在前朝就是望族,素來高傲。謝家的姑娘嘛,也自覺比別人高人一等。謝如玉是謝家這一代嫡出幺女,從小嬌寵長大的,自是格外嬌貴一些。興許她覺得你出身沒她高,卻能得皇上冊封縣主,生生壓了京城名門閨秀一頭,所以心存不滿也說不定。」
這個理由其實是經得起推敲的。
莫說是謝家這樣的門楣,京城多少世家閨秀對季菀這位『空降』的縣主,都存著些許不滿。
可季菀還是覺得,謝如玉表現出的敵意,針對的是她這個人,而非『縣主』之封。
「非煙。」
兩人關係好,季菀也就不拐彎抹角,「我來京城不久,出了周家和蕭家的姐妹,就和你最熟。剛才你與謝五姑娘雖只有短短數句交談,但我也看得出來,你倆以前應該也是好友。她在見了你之後,明顯對我敵意更深。我原本以為她是因我母親而對我不喜,但瞧著,又不太像…如今我們家定居京城,日後肯定是要與許多世家打交道的。平白無故的,我突然就多了個『仇敵』,我還不知道為什麼。這將來若是又碰上,怕是難免不發生愉快。所謂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非煙啊…」
「好嘛,我告訴你就是了。」
陸非離被她說得有點心虛,兩人私交甚好,說是情同姐妹也不為過,陸非煙有什麼心事也都不會對季菀隱瞞。今天謝如玉來得突然,她也有些措手不及,更擔心會影響了季菀和兄長的感情,所以才閉口不言。
但季菀說得也甚為有理。如今她隨母親改嫁入了蕭府,以後嫁入安國公府,長居京城,這些是家門第,多少都沾親帶故,總是要見面的。反正那事兒,她不可能一輩子都蒙在鼓裡。若是以後被有心人挑起,季菀不知其內情,怕是要受委屈的。
倒不如,先給她提個醒。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啦…」陸非煙撇撇嘴,「也就是去年,我娘想為我三哥說親,瞧中了幾家姑娘。謝家長女如月,就是其中之一。」
季菀腳步一頓。
她著實是有些意外。不過隨後想想,陸非離卻是早到了該議親的年紀。謝家和陸家都是望族,門當戶對,安國公夫人有此想法,也是無可厚非。
陸非煙見她不說話,以為她誤會了,忙道:「不過我三哥沒看上她,這事兒就不了了之了。你入京不久便與我三哥定了親…你也知道,歷來豪門大族,總是有些自視甚高。他們沒見過你,只因傳言,可能對你有所誤解,覺得我三哥打了謝家的臉,對你也存了幾分偏見。謝如玉和謝如月是同胞姐妹,她為長姐抱不平,所以就想為難你一二。但我向你保證,我三哥對謝如月絕對沒半點私情!」
最後這句話,她說得十分篤定。
「不用保證,我信。」
陸非離這樣的出身,不止文武雙全,長得又那般龍章鳳姿,不知多少人家爭著要把女兒嫁給他。她沒見過那位謝家長女,但瞧著謝如玉的容貌氣度,也能窺見幾分那位險些成為陸非離未婚妻的女子的風姿。
遲遲未定親,要麼就是眼光太高,要不然就是心有所屬。
如果他真的對謝如月有意,剛才謝如珠在她面前就該是勝利者的姿態,而非帶著些不甘和慍怒。
所以陸非煙這話,她是信的。
然而還未等陸非煙鬆口氣,她又問:「除了謝家,你母親還相中過哪些貴女?日後若再遇到今日這樣的情形,我也好有個心理準備,免得措手不及失了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