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冥頑不靈
第321章 冥頑不靈
李君率領三十萬唐軍,幾乎是如同世界級拳王毆打幼兒園小朋友一樣,把高句麗三萬大軍吊起來打。在高句麗碉到不行的淵蓋蘇文,人頭也被侯君集斬落,做了京觀的頂部。
殘存的白岩城市民連忙過來叩謝天恩,大唐軍威之盛,軍力之強,實在令他們瞠目結舌。
他們此生以來,第一次見到如此強悍的軍隊,很多人激動的落淚,他們雖是高句麗人,此刻也已經以唐人自詡,對王師是頂禮膜拜。
李君將被高句麗軍隊殺死的八百唐軍將士好生安葬,樹立豐碑一座,寫上碑文,昭示中華之威。中華是世界中央之國,大唐是天下萬國的上邦,敢犯中華者,就是淵蓋蘇文的這種下場。
而淵蓋蘇文雖然是高句麗的權臣,但也是高句麗國的中流砥柱,國家棟樑,現在淵蓋蘇文和他三萬大軍盡數伏誅,高句麗國的至少垮塌了半壁江山。
新羅的真德女王見李君軍隊戰鬥力如此彪悍,更是驚的失魂落魄。她本以為,唐軍縱然強悍,但想要滅亡高句麗也絕非輕而易舉之事,必須要新羅的協助。
但她萬萬沒有想到,唐軍的戰鬥力竟然如此兇猛,吊打高句麗,看來滅亡高句麗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了。但是唐軍能輕易滅亡高句麗,豈不代表唐軍也能彈指間令新羅國灰飛煙滅嗎?
想到這裡,真德女王不由慶幸自己有先見之明,對李君使用了《千嬌百媚圖》上的魅惑之術,雖然沒有徹底魅惑李君的心智,但也讓李君對自己動了起了真情。想必有了這情分在,抱住大唐的大腿,新羅定然可以獲得無窮好處。只是不知道為什麼,真德女王總是覺得心緒不寧,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隱隱之間有極大的不安。
「勝曼,怎麼你精神有些恍惚?」鑾駕之上,李君擁真德女王入懷,眼裡全是「寵溺」,笑著說道,「你看朕這軍威如何,軍力如何?」
真德女王回過神來,恭維道:「陛下之軍,如天兵天將一般,難怪大家都稱大唐為天朝。陛下不僅僅是人間的皇帝,更應該做那天界的天帝。」
被完全魅惑,和動了真情,是不一樣的。帝王縱然動了真情,也應當敬畏,越接近權力的核心,真德女王越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些天來,為了增加李君對於自己的好感,真德女王是各種曲意逢迎,每天都為李君解鎖新的姿勢,在李君身下婉轉承歡,極盡奉承之能事。
她自以為是自己在誘.惑李君,但殊不知以李君之雄威,那可是連聖人都不能抵擋的,她其實身心早已經淪陷,食髓知味,欲罷不能,只是還自以為是在奉承李君,被迫如此。實則李君要真不理會她了,她反而會失落到生不如死。
「不錯,只做個人間的帝王,於朕而言,不過小兒科,但朕的野心何止一個天帝,你日後就知曉了。」李君放聲大笑間,顧盼生威,王霸之氣釋放出來,令真德女王渾身一陣酥軟,幾乎不能自禁。
李君殲滅淵蓋蘇文部之後,三十萬大軍便跨過鴨綠江,長驅直入,在高句麗的國土上攻城略地。除了不殺百姓,高句麗的世家大族、門閥豪強、軍隊官僚,都紛紛倒在李君的屠刀之下。
李君不需要一個稱臣為婢的藩國,也不需要一個「小中華」,他需要的是大一統的大中華。
所謂普天之下,皆為王土,率土之濱,皆為王臣。
而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
以唐軍現在如妖似魔的戰鬥力,打擊高句麗,真如摧枯拉朽一般。李君與侯君集以及蘇定方兵分三路,仍是捷報頻頻,高句麗的幾百年江山社稷,在大唐帝國的鐵蹄崢崢之下,已經是岌岌可危,隨時會冰消玉解。
最終,在半個月後,大唐三路大軍已經完全攻陷高句麗大部分土地,安置了大唐的官吏進行管理。三路大軍兵合一路,兵臨棒都城下,高句麗君臣大為驚恐,已是坐立難安。
李君向高句麗王高藏下達了最後通牒,限高句麗三日之內投降,否則三日之後,大唐王師便要揮劍棒都,到時候高藏想當一個安樂侯都不可得了。
此時,棒都城中,高句麗皇宮之內,高藏高坐於王位之上,愁眉苦臉,手足無措。本來權臣淵蓋蘇文自己作死,然後就真的死了,這是好事,然而大唐帝國如狼似虎,已經兵臨棒都,高句麗的社稷已經危如累卵,一向沒什麼主見的高藏久久拿不出主意。
想到唐軍的可怕,高藏遲疑了一下,對群臣說道:「這次大唐來勢洶洶,我高句麗大部分國土俱已經淪喪,連莫離支淵蓋蘇文的頭顱,也被唐人累成京觀。如今大唐,實為天下至強之國,寰宇之中,沒有敵手。寡人的江山,只剩棒都一隅之地,又如何能是大唐的對手。事已至此,就算愧對了列祖列宗,我們不若投降吧!」
說罷,高藏深深嘆了一口氣。他親自上城樓觀看過大唐的軍容,大唐帝國的三十萬大軍猶如泰山壓頂,氣勢散發出來,壓迫的高藏站立不穩。面對如此強國,如此強軍,高藏除了暗自怨恨淵蓋蘇文不知死活,自己作死連累了高句麗,也實在是無法可想。
「父王,不可!」此時,高句麗國太子泉男站出來說道,「我高句麗八百年江山社稷,豈能如此輕易斷送?父王,請聽我一言!」
高藏道:「你有何謀略,說來聽聽。」
太子泉男道:「父王,我高句麗建國,已經有數百年之久,在棒都可謂是根深蒂固。唐軍一路劫掠,殘害士族,不得人心,棒都的世家大族,沒有想歸附唐朝的。世家大族們,都心向朝廷,高句麗已經得到人和。而棒都城池堅固,易守難攻,我們都是本土之人,熟悉地形環境,此謂之地利。而唐軍發兵號稱百萬,實有三十萬,自長安而來,勞師遠征,消耗必巨。只要拖延時間,唐軍必然睏乏,而棒都積有三年的糧草,我等不疾不徐。此謂之天時。」
「天時地利人和,皆在高句麗,而不在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