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2.第552章 舜山
第112章舜山
沿著舜河北行,進入武進焦溪,一派江南水鄉的風光呈現於眼前。
雖已入秋,可滿眼金黃中點綴著得一點青綠卻讓人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之感。
如果用一個抽象一點的詞來說,那金黃中的點點青綠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希望」。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那片沉甸甸的金黃色中時隱時現的青綠卻也代表著來年的寄託:嫁接改良,等待來年的發芽,再次茁壯成長。
一葉扁舟,緩緩行於舜河中,河中舟楫往來,蜿蜒相銜。行約十里許,舜河在此九十度拐彎,拐彎處陡見一峰,巍然聳立在江南平原上,它就是舜山。
舜山主峰高115米,在武進,江陰這百里平疇的蘇南水鄉,在舜未來之前,就稱謂「高山」了。
「當年虞舜即帝位后,不恥下問,廣泛徵求四岳等大臣的意見,懲罰奸佞,舉賢任能。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別流放后,又在羽山處死了治水不力的鯀,使得邊疆皆服,民族和睦。」
王雱看著近在眼前的舜山,似是感嘆般,「又起用皋陶等22位賢人,使其各建奇功,百業興旺。」
「元澤兄真是學富五車,見識廣博。」楊涵瑤笑道,「說起這舜山,還真得不得不緬懷下這位先古聖人,虞舜。」
「阿姐,阿姐……」楊樂賢也不甘寂寞,舉著小手道:「這個舜山的來歷我也知道。」
「哦?」楊涵瑤笑著看向楊樂賢,拿著扇子敲了下他的小腦袋,道:「你也知道?那你來說說。」
楊樂賢捂著自己的小腦袋,很是不滿地道:「阿姐,你越來越暴力了,現在都不用手了,直接使喚起工具了。」
「哈哈!」聽著楊樂賢滿口的後世用語,楊涵瑤大笑了起來,拿著摺扇又在楊樂賢腦門上連連敲打了三下后,道:「我這是在給你受頂呢!」
「我才不要!」楊樂賢撇嘴,「我又不想去白玉京,才不要受頂……」
「楊小哥明年的府試定是無甚問題了……」王雱在旁打趣道,「連白玉京也知道呢!」
「少小看人了!」楊樂賢一聽王雱這樣說,頓時不樂意了,連你也來拿小爺開涮,哼,小看小爺?
楊樂賢撇著嘴,道:「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
「喲呵……」王雱笑得更是大聲了,「這就背上了?」
「哼!小爺我要是連這都不知道,那這四年的書就算白讀了……哎呀,阿姐,你怎麼又打我?!」
楊樂賢捂著自己的腦袋,眼看著眼淚都要掉出來了。楊涵瑤黑著臉,道:「在這裡得哪個年紀不比你大?長者為尊的道理你不懂嗎?從哪學來得?還小爺?在這兒哪有你稱爺的份?你可是楊家的獨苗子,這種江湖的切口怎可宣諸於口?你可是讀書人,是要光耀我楊家門楣得!!」
楊樂賢嚇了一跳,沒想到自己一句隨意的自稱竟引來自己姐姐這麼大的反應,捂著腦袋,眼裡浮出一絲委屈與不解。
楊涵瑤微微嘆息了一聲,在某些方面,不是她太嚴格,太拘著楊樂賢。而是在這個時代,一個家族的興衰最終是要落在男子身上得。
楊樂賢身為楊家唯一的男子,將來楊家的興衰榮辱可都得靠她了。女兒家始終是要嫁人得,在這個時代,嫁不嫁可由不得楊涵瑤自己做主。
楊涵瑤可不是什麼民主鬥士,去獨自一人挑戰整個社會法則。所以對於楊樂賢,她不得不狠下心來,嚴格要求他,不能讓他沾染上任何不良習慣。
無它,楊家的未來始終是要靠楊樂賢撐起門面得。
見楊涵瑤面色不善,氣氛也變得有些尷尬,王雱打著哈哈道:「染真,楊小哥平日讀書也甚是辛苦,難得出來遊玩一趟,你也別太拘著他了。」
楊涵瑤沒有接話,沉默久久后,長嘆了一口氣,道:「罷了,只是阿弟,以後切不可把這種江湖的切口宣諸於口了。你可是個讀書人,若像市井小民般,滿口粗俗俚語那成何體統?」
楊樂賢乖巧地點了點頭,心裡卻浮出一個問號:「用小爺自稱很不好么?」
「先生……」方襲慧見楊樂賢有些悶悶不樂得,氣氛也不是很好,忙打岔道:「先生,襲慧也知道這舜山之名的由來呢!」
「當年舜帝東方巡狩,與隨從乘木筏從長江上游一路踏波而來,但見江面越來越寬,水勢越來越平,便在申港上岸,登上了舜山。」
方襲慧的聲音很好聽,特別是在有意放緩語速的情況下,娓娓道來的感覺似春風拂面般,剛剛不愉快的氣氛似也在她甜美的聲音中緩緩散去。
「其時山上松柏森森,翠竹搖曳,一片蔥蘢。但見山頂四顧,沃野百里,茅屋點點,炊煙裊裊。」
「舜極力讚歎之餘,對眾人說,要在此地頤養天年。舜山之名由此而來。」
「方小娘子說得不錯,只是方小娘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王雱搖著摺扇笑著說道。
「願聞其詳。」方襲慧眨了眨眼,拱手做出一個請教的姿勢,惹來眾人一陣笑。
「不敢,不敢。」王雱也拱著手,滑稽的模樣讓剛剛還有些悶悶不樂的楊樂賢小朋友也樂了起來。
「話說當年舜在此地紮營后,便在周圍巡視。他發現當地居民用水,不是山上衝下來的黃水,就是外來入侵的洪水,水中腐枝敗葉、蚊蟲孑孓,混濁不清,當地人喝了這種水,患病者眾多。」
「於是舜便命人在山北開鑿水井,得數口,其味甘甜,解決了人畜的用水問題。據說,水井旁至今還能依稀看見當年牛喝水時留下的足跡。」
「不僅如此……」楊涵瑤接話道:「舜還解決了灌溉用水問題。因在山上居住,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於是舜察看山形,見舜峰前娥眉小嶺,有一方凹地,便讓人拓寬成池,引水入注,作為山上澆灌,生活用水,人稱眉嶺方池。」
「舜所帶一行人等,需要吃糧,舜不準擾民,親自帶領部下,在山下墾地種糧,被稱為『舜田』。」
「待年余后,舜又覺當地雖氣候宜人,雨水充沛,但常遭水淹,主要是雨水缺乏泄通之道,便發動組織四周鄉鄰,在當年秋冬時節開挖河道,河道從舜山到焦溪鶴山一線,長約十里許。」
「年復一年,開挖了大約5年之久,此河人稱『舜河』。在舜河中段(今塘鐵橋處),舜又砍下山上木材,搭建木橋一座,便民往來,這橋名喚『舜跡橋』。」
「染真之博學,雱不及也……」王雱拱手作揖,惹得眾人哈哈大笑。
楊涵瑤被王雱這模樣也逗樂了,拱手回敬道:「元澤兄過獎了……若論才學,弟不及兄也……」
「這算是相互吹捧么?」楊樂賢在旁小聲嘀咕著,又惹來大家一陣笑。
待笑過後,船也靠岸了,一行人上了岸,朝著舜山而去。
「阿弟,阿姐來考考你。關於舜在舜山挖舜河,開農田對此地有什麼影響么?」
王雱眉毛微微一挑,楊涵瑤這教學方式有意思。寓教於樂,嗯,不錯。
再看楊樂賢,只見他眉頭緊蹙,想了一會兒,才慢慢答道:「舜河的開鑿解決了常州東北步地區百姓的水澇之苦。稻麥收成有了保障。」
楊涵瑤點頭,又問道:「還有呢?」
「這算是考策論?」方襲慧在心裡暗暗想著,轉眼又為楊涵瑤教弟的良苦用心而感動。
只是方襲慧看到的東西還只是表面得。楊涵瑤此舉有更深的意義在內。
因為楊涵瑤前世曾讀過一本關於宋代的小說。雖是穿越小說,不過寫那篇小說的作者卻是歷史系的研究生,其文之嚴謹自不在話下。
她記得很清楚,那篇小說開篇就說到過關於宋朝取士的事。其中有句話她記得特別清楚,「北方人治經義,多質;南方人習詩賦,尚文。」
而楊樂賢自然不用說了,籍貫在常,自然屬於南方人。所以策論詩賦那是重中之重。
在後世經歷過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的楊大姑娘自然對應付如何考試有自己的心得。雖說也覺得這宋代取士之法有些扯淡,不過政策在那兒擺著,考題就是這麼出得,你能怎麼著?
就跟後世公務員考試一樣,那考題不就被無數人拿出來吐槽過N次么?可你吐槽歸吐槽,除非不去攙和,若要去就得遵守規則。
現在培養楊樂賢跳出框架,獨立思考是最好不過的時候。讀了四年書,又開了外掛,想來也是時候培養他這方面能力的時候了。
楊樂賢想了想,又道:「舜的到來,開啟了當地的民智,使得當年這片蠻荒之地的人識禮,知理,懂禮。」
「還有舜的到來帶來了更好的耕種方式,使得這兒的人生活有所改善……」
楊涵瑤點點頭,又問道:「沒有了嗎?」
楊樂賢撓著腦袋,想了半天,搖了搖頭,表示自己能想到得已經都想到了。
「不錯……」楊涵瑤摸了摸楊樂賢的小腦袋,道:「以舞勺之年能想到這三點已是難能可貴。」
「莫非楊小哥說得還不全面?」王雱聽楊涵瑤這話里的意思似乎楊樂賢說得還不夠全面,他想了想,雖說楊樂賢說得簡單,但能概括到的點都概括到了,難道還有什麼遺漏不成?
楊涵瑤看了眾人一眼,又看向楊樂賢,問道:「阿弟,知道當年咱們住在李家村時候的事么?」
楊樂賢點頭,楊涵瑤又道:「知道阿姐為什麼要在小李村修路么?」
「想要富先修路!」楊樂賢眼前一亮,想起了自己姐姐常說得這句話,頓時明白了自己還遺漏了那些東西。
他忙說道:「舜河外通長江,商賈舟楫往來,帶來了商貿的便利和市場的興旺,使得焦溪成為地方崛起的一方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