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膳食娘子> 686.第686章 夫妻夜話

686.第686章 夫妻夜話

  「你跟爹爹說那些話作甚?」


  晚上的時候,當所有人退下,夫妻二人躺在床上的時候,王雱終於忍不住將心中的疑問問了出來,「太皇太后,太后反對變法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你沒必要放心上地。」


  楊涵瑤坐起身,認真地望著王雱道:「你真覺得現在這樣變法好么?」


  「怎麼不好?」王雱道:「去歲國庫稅銀整整翻了一倍,這可是變法帶來的好處。」


  楊涵瑤搖頭,道:「法是好法,可惜土壤不對……」


  「此話何解?」王雱也坐了起來,曲折一條腿,將手擱在上面,撐著腦袋問道:「這一路進京所見都是一派繁華景象,哪有土壤不對之說?」


  楊涵瑤微微嘆息了一聲,道:「一種米養百樣人,公公是奉公廉潔,知法守法之人。可這天下的官員千千萬萬,你能保證每個人都能像公公一樣?不貪污,不受賄,一心為公?」


  頓了下,嘴角露出一絲譏諷,「這反對之人未必是奸逆,這支持之人也未必是忠良。比如那呂大人,呵呵……」


  楊涵瑤冷笑道:「他這私下裡可沒少活動,恐怕這眼珠子早盯著這百官之首的位置了。」


  頓了下又道:「呂大人乃是公公得力幹將,他尚且如此,何況他人乎?」


  「呂惠卿?」王雱想起呂惠卿那張臉,逢人總是笑眯眯地,給人一種如沐春風之感。但凡有什麼事兒了總會主動站起來承擔責任……


  想到這裡,王雱也冷笑了起來,「的確,此人城府頗深,笑裡藏刀,看似真誠實乃偽君子。」


  楊涵瑤點頭,「公公身邊便有這樣的官員,何況看不見的地方?支持變法者未必是真心為國,他們為地可能是名,是利,看重地是頭上的官帽與手中的權柄。呵呵,所謂投機倒把者莫如是。」


  「公公變法為何?富國強民?自古便不乏能臣賢君,可這古往今來真正變法成功者又有幾人?王莽雖不德,然,變法之條陳比之公公變法條陳如何?放在漢朝,那法也是好法,可最後呢?」


  「所以我說公公的法是好法,可這變法之土壤卻不是好土。好法種下去未必能得好果,一個不小心種出地可是惡果。國之事非尋常百姓家中的鍋碗瓢盆,理應一一試點,徐徐圖之方是穩重治國之道。」


  王雱沉默不語,心裡很不平靜,這一路走來,所到處處處呈現一派繁榮景象,自己也與妻子微服私訪過,百姓都是一派好言好語,對變法之事充滿了溢美之詞,那說明爹的變法是沒錯地。


  這麼多地方變法都沒問題了,難道放到全國就有問題了?


  「呵呵……」見王雱不語,楊涵瑤笑道:「咱們打個比方好了,我問你,比如這打戰,這兵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這當然是越多越好……」王雱脫口而出,可話一出口又覺有些不對,看著楊涵瑤問道:「你見解可有不同?」


  楊涵瑤點頭,「這打戰帶兵,在韓信那樣的人手裡多寡並不是問題,甚至就是越多越好。可若換個人,比如張飛,猛將吧?可給他十萬大軍他卻未必能帶得好。」


  「這是何道理?」


  「道理很簡單!」楊涵瑤道:「打戰就跟打架一樣。一對一時,完全靠個人能耐;二對一,三對一,四對一,那你能耐再強也架不住群起而攻。」


  「這不就是人越多越好了么?」王雱不解道。


  「我若把這數字放大百倍千倍呢?兵書有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以往的匈奴人,突厥人,甚至是現在的契丹人,党項人。論武器裝備之精良遠遠不如我漢人,可為何我們總在他們手裡吃大虧?」


  「後勤!」楊涵瑤吐出兩字,「一人吃飽容易,全家吃飽就不容易了。這些游牧民族出來打草谷,一人三匹馬,一匹母馬產奶用來填飽肚子,一匹馬用來換乘,來去快如風,說來便來,說走便走,難道僅僅只因他們馬多,我等馬少的原由么?」


  「不,不是地!」楊涵瑤搖著頭,「而是他們的戰爭成本很低,而收入卻頗豐。」


  「反觀我中原王朝,若要打戰需先徵用民夫,將糧草運往前線,大軍出發后還得一路征糧,這戰爭成本是多少?」楊涵瑤反問道:「十萬大軍出征,光是糧食的準備就得花上幾月,等大軍到達,黃花菜都涼了,敵人也早搶了東西跑了。不然,始皇帝造萬里長城作甚?還不是想拖延敵人的步伐,爭取時間么?」


  「那我剛剛所問的問題就很好回答了。準備十個人的糧草容易還是準備十萬人的糧草容易?顯而易見的道理不是嗎?」


  「同樣的道理,方寸之地好治理還是萬里之疆好治理?一個官員好管理,還是百個官員好管理?官員之德行參差不齊,青苗法雖好,本是利民之舉,可卻也能成為一些不德官員巧立名目,榨取民脂民膏的利器!」


  王雱倒吸一口冷氣,有些不確定地問道:「他們不會如此大膽吧?」


  「怎麼不會?!」楊涵瑤冷哼了下,「此時變法才起,官家盯得也緊,暫時還是一派清廉氣象。可正所謂天子政令不達縣,天高皇帝遠地,你能保證所有人都清廉?」


  「公公的法是好法,可卻也給了一些人行不義之事的借口。」楊涵瑤頓了下,道:「還是師出有名,明目張胆的借口!」


  「那,那該如何是好?」王雱的嘴唇有些發抖,想到楊涵瑤口中的那個可能,只覺背後涼颼颼地。


  如此一來,不但於國無利,豈不是還害了百姓?!此事萬萬不可!

  楊涵瑤想了一會兒,道:「如果公公能屏棄前嫌,開誠布公地與韓琦,文彥博,司馬光等大人好好談一番,或許事還有轉機。畢竟這幾位大人也不是絕對地反對變法,只是在快與慢的問題上與公公意見不合罷了。」


  「這幾位大人也絕不是貪贓枉法,利祿熏心之輩。公公若能作傾心之談,那手下可用之人便可增多。別的不說,起碼能對呂惠卿等偽君子有一定製約的作用。」


  「另外嘛……」楊涵瑤想了想,終於還是把心中的那個想法按了下去。時機不到,有些話還是不要說出口地好。


  畢竟她的想法也未必成熟,還是多看看,多聽聽,再慢慢與王雱討論討論,這才比較穩妥。


  見楊涵瑤話到了嘴邊又收了回去,王雱道:「有何話不能對為夫直言?」


  楊涵瑤搖了搖頭,道:「我也只是心中隱約有些想法,但想法還不大成熟,還得細細思量一番。」


  「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何不說出來,你我夫妻二人一起討論下?」


  楊涵瑤想了下,最終還是搖了搖頭,道:「這想法恐怕一說出來,你我與公公立馬會成為朝臣公敵,不如先與公公說道說道,把韓大人,文大人請回京中,如此朝堂諸公團結了,那把這想法說出口后,你我也能安妥一點。」


  「其實……」楊涵瑤想了想,又道:「公公最大的敵人不是韓大人他們……」


  「那是誰?」


  「可還記得我當年推廣紅薯,大開工廠之事?」


  王雱點頭,「為此你我還在山上住了一夜……」


  楊涵瑤想起那年與王雱被綁架在山頭的事件,也忍不住笑了。挑了下眼前的髮絲別到耳後,道:「是啊,這一晃眼都十來年了。可想起這一幕就跟發生在昨日似得。」


  「那一回我是勝了,幸得君父與朝堂諸位有德行之大人們的庇護,否則也許我早已身首異處了……」


  「說到底,其實恨我得也未必江寧官府地人。本朝有規定,官員地方為官不得過三年,江寧的官員干到頂天了,做滿三年也得走人。我開工廠,使得農民大量京城幹活與這些人又有何干?」


  「嗯……」王雱點頭,「都是那些鄉紳土豪惹出的事兒。」


  「自古以來,王朝的興衰交替與其說亡於逆臣昏君之手,不如說是亡於土地兼并。」


  「每到風雨不順之年,鄉紳劣豪便大肆兼并土地,許多農人借一斗糧,還得卻是一畝地,這些人寧願讓良田荒蕪也不願將土地分與他人,久而久之,農人手中的土地越來越少,所得利益越來越難以維持溫飽,若再遇災年,生死跟前豈能不揭竿而起?」


  「都說國之將滅必出妖孽,可細觀史書,明君在世難道就沒災沒病了么?貞觀二年的那場蝗災死了多少人?可為何沒人造反?」


  「希望!」楊涵瑤略微提高了聲音,「因明君在世,百姓活著還有個盼頭,因為今年的糧食沒了,朝廷有接濟,只需熬過眼前便是。只要手裡的地兒還在,等災過去了,開春了,播下種子到了秋日又能有收穫,這便是一個農民最質樸的心愿。」


  「可當他們沒有了土地以後,對生活沒有奔頭,那還能怎麼辦?所謂官逼民反就是這道理。土地兼并乃歷朝歷代滅亡之根本原因,公公現在變法動得就是這些人的利益,他們豈能干休?」


  「你我進京,一路走得是水路,這水利發達之地自然商貿通順,加上這些年不少鄉紳開辦工廠,造船出海,對於土地依賴漸小,自然矛盾也就不會這樣激烈。可若在那些水利不通,道路不便之地呢?這土地可就是他們的命根子了!在那兒變法,怎能成事?!」


  王雱沉默了,他不知該如何回答楊涵瑤的話,因為楊涵瑤說得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兒都是正理,哪怕沒到過那些地方,他也能分析地出楊涵瑤這話是沒錯地。


  「如此就沒解決之法了嗎?」想了好一會兒,王雱暗啞著嗓子,略帶苦澀地問道:「官家對變法之事頗為上心,也頗為推崇,大有一番開盛世之雄心,若此事爹爹撂挑子,豈不是欺君?」


  「法,還是要變得……」楊涵瑤慢悠悠地說道,「只是該換個法子變……」


  「如何變?」王雱臉上露出一絲苦澀,「爹爹為變法之事嘔心瀝血,披肝瀝膽,若瑤兒口中之事發生,他豈能受得住這打擊?」


  楊涵瑤沉默了,過了許久,才開口緩緩道:「無它,唯有因地制宜!」


  PS:鬱悶,忽然牙疼了,半邊臉都腫了,昨天上午就疼了,到了晚上臉就腫起來了,今天也沒好,今天再休息下,暫時一更,希望明天能好起來,多更幾章,親們多多包涵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