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第105章 書院生活: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書人總是清高些!」
楊學真淡笑道:「我曾祖母以前是個舉人,後來家道中落方搬到鄉下,我也是村裡唯一讀書學文的,但我們村沒有村學,每天上學要走很多里地,還拖累家裡幾個哥哥每日送我上下學。幸好秀才考得順利,此後就在家溫習了。」
楊學真說罷不禁好奇道:「既進了縣學,姑娘又何必來考白鷺書院?據說進了縣學不僅學費一概全免,每日還由衙門提供一日兩膳,每頓至少兩碗米飯,一桌還有兩菜一湯。那可是省了一年的嚼用!」可恨縣學的名額說是考,但只有關係戶能進。
「是!兩菜一湯!恆古不變的一盆水煮豆腐、油燜黃豆芽,外加一碗不知名的野菜湯。」
柳金蟾乾笑道,不過仔細想想這朝廷本來就是象徵性撥點學田,錢到了縣衙門,又經知縣、縣丞、主薄、典史層層發下來,層層再剝一點兒,買辦買菜再拿一點兒,廚師做菜家裡裝一點兒,到了桌上還有大半盆其實不錯了!」
楊學真卻認真道:「柳姑娘想必家中定是富裕有餘,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之人,若是尋常人家,這不起眼的『水煮豆腐、油燜黃豆芽,外加一碗不知名的野菜湯』也是許多人家來客時才能見著的菜……一盆不起眼的豆腐,也要一個人手推半日的磨,再燒上一捆柴薪。」
說罷,楊學真推門進了屋。
柳金蟾裹緊夾衣,打了一個冷顫趕緊抱著盆,追著楊學真的身後路躡手躡腳地跨進寢室,正想屋裡如此安靜,定是大家都睡了,不曾想門一推開,裡面早該熄燈入睡的小屋裡一二點光在屋裡亮如黃豆,頓覺自己平時這能睡。
「喏!」楊學真把小凳還給柳金蟾,要回到自己的床上,那邊的燕姐就暗暗招呼她過去看書,一盞油燈,兩張看書認真的臉,寂靜無息,卻十分默契。
原來關係這麼好!
柳金蟾抱著盆和凳子往自己的床位走,心裡有小小的嫉妒。
不想她走到船邊,一床的花痴姐也在看書,見她來了,低低的問:「這黑燈瞎火的洗,仔細掉井裡!」
柳金蟾頓覺溫暖,趕緊說是借著打好的水洗得,花痴姐立刻耳語道:「下次不洗也沒人知道,別拿自個的小命開玩笑,井水不深,掉進去也不是好玩的,我剛來時掉進去半夜都沒人應,小心點。」
柳金蟾連忙點頭笑,花痴又再度埋頭讀書。
柳金蟾也想融入其中,表現一下自己的好學,但不知為什麼自從認識北堂傲后就意外的嗜吃嗜睡,有時候上課都會困,又容易累,撓撓頭,連打兩個噴嚏,她想她一定是著涼了,趕緊鑽進被子,加進大嗓門和孫墨兒的睡神行列。
沒辦法,沒目標就沒動力,人家是要走仕途的,她的目標已經達到,讀完這一二年,她就回家等她娘給她找官做,先從末入流的典史跟著大嫂學學也成——誰讓她朝中有人好做官呢!
聽著床上三人細細的睡眠聲,日夜並用的三人不能不說三分羨慕,七分高興,當然也有對某人十二分的嫉妒。
怎麼說呢?
一床的「花痴姐」陳先紅,大齡未婚女,其實也就才二十多,人生得很無鹽、家裡也沒錢,但是本人天資聰穎、文筆風流,十歲名冠小鎮,明明娶夫不難,倒貼的都有,就是她太挑剔,貌不美的不要、不懂詩文的不要,好容易有一家合適,她又說人家是商賈,她清高之人豈能與銅臭為伍。
所以後來高門第嫌棄她家根基淺薄、人輕浮不堪重用;小戶人家經不住她挑毛病,最後她便無人問津至今。喜好就是弄把扇子裝風流,據說曾經在對面的山徑上手拿一支竹笛勾引過下山的小帥哥們,小帥哥們無一例外地說她是黑鍋底,
但女人嘛容貌算什麼,有功名就有似錦前程,就有如花美眷,但自她十歲得中秀才點了頭名后,許是輕狂惹天怒,她第一次鄉試不中,後來一連六年又遇上打仗鄉試暫停,去年考白鷺書院高居二甲,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此減了七分傲氣。
四床的斯文女周燕,則與天資聰穎而欠缺運氣的陳先紅不同,她腦子不算好用,但出生書香之家,自小勤奮有餘,雖是家中的庶出,但為人得體大方,絲毫沒有尋常人家庶出小姐那等狹隘的心腸,十六中秀才,也因第一次鄉試未中,後面一連六年又遇上打仗鄉試暫停,在家孕子偏又無果,去年初又說恢復科考,其家母便送來白鷺書院為明年鄉試備考,不想文考倒掛在了學士的榜尾,至今入學也有一載有餘。
五床的楊學真也是十六中秀才,但勤奮程度幾乎是二人的總和有餘,無奈條件有限,所學所知多為閉門造車,難免狹隘,今年聽聞明年鄉試恢復,家中立刻借了錢送她來考白鷺書院,偏偏在考廩膳生最後文考失利、其實二次文考也已失利,但山長愛她的勤奮,令她旁聽,於是與柳金蟾和孫墨兒算半個同期,因年長稱之學姐。
三人的羨慕不用言語,高興為何?擠過窄門的人都知道,對手少一個是一個,更何況柳金蟾和孫墨兒是今年的前三甲,大嗓門黎荔年紀輕輕,卻娶了一個改嫁的男人,男人和她爹一般大不說,繼女也只比大嗓門小兩歲,圖什麼?不就是這改嫁的男人是衙門裡的捕快,人家是有官家關係的。
外面風夾著雨絲絲入夜,宿舍的小樓各屋微光掩映在窗紙上,山長提著燈籠途徑宿舍小樓:「都還沒睡啊!」
「明年就是鄉試,不努力就要又等三年,怎麼能不用功!」舍長老太太欣慰地看著宿舍。
「為科舉而讀書,真才子也得變傻子!」山長不屑道。
「但小戶人家不圖功名富貴,誰家捨得從牙縫裡擠出錢來送孩子上學。據說蘇翰林的女兒也來書院了,不知與蘇翰林當年相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