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末之巨宼逆襲> 第四百七十四章驅虎吞狼

第四百七十四章驅虎吞狼

  在場這幾人都是熟讀史書的有才之士,當然知道朝鮮的來龍去脈。


  自后高句麗時代起,朝鮮先後臣服於契丹、金國,蒙元時期甚至被改成一個行省——征東行省,雖然征東行省僅在名義上受到元朝的直接管轄,與元朝其他行省性質不同。但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一直以來是作為中國歷代王朝的附屬國而存在的。連「朝鮮」這個國名,都是太祖皇帝朱元璋所賜。


  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年),滿清攻佔朝鮮全境,朝鮮國王李倧向韃子投降,改向滿清朝廷朝貢,成為韃清的附屬國。從那時候起,朝鮮就不能再算是中國之藩國!


  即便出兵滅之,也是名正言順。若不懲叛,何以顯我國威軍威?


  李元利的意思說得很清楚,就是要將虜酋福臨和滿清朝廷上下人等趕到朝鮮半島,然後以此為借口對朝鮮用兵,將滿清殲滅的同時,再廢掉朝鮮王室,另立傀儡,施行大興軍新政,假以時日,便能將朝鮮半島重歸中國治下。


  眾人這才明白過來,李元利又道:「不過若是給韃子太多時間,怕是他們能將北直隸搜刮一空!方才玄著先生說的方案很不錯!可讓劉尚書從山西東進,再令海軍艦船搭載步軍將士,經東海至渤海,從山海衛登陸,若是韃子北逃時擄掠過甚,則隨時從后追擊,保持不即不離的狀態,一直將其趕到朝鮮半島。」


  「至於被擄掠去的百姓,則可就地安置!」


  「好一招驅虎吞狼!」閻爾梅哈哈大笑,「殿下,臣以為將韃子趕入朝鮮以後,我軍便可暫停追擊,隔岸觀火。說不定韃子便將殿下想做的事情給做了!」


  李元利眼前一亮,對啊,一山不容二虎,韃子既然進了朝鮮,又哪會容許朝鮮政權繼續存在?以朝鮮軍隊那點戰鬥力,就是在潰敗的韃子面前,恐怕也是不堪一擊。


  等韃子將朝鮮禍禍得差不多了,大興軍再以「烹滅東虜,振救朝鮮黔首」的姿態進入朝鮮半島,到時將朝鮮納入治下,正是順理成章之事。


  李元利贊道:「用卿先生果然老道!此計妙不可言!不過還有一點不得不防,若是朝鮮李氏王室曲膝奉迎韃子,到時就算咱們有借口進軍朝鮮,最後也還得向朝鮮王室揮起屠刀,一番算計可就都落空了。」


  閻爾梅道:「以朝鮮人一貫的軟弱性子,要想讓他們和韃子拼個你死我活,確實是很不容易。不過我聽聞大興軍設有軍情司一部,專事深入敵後刺探策反,若是將他們派到朝鮮,在韃子進入朝鮮之後從中挑撥……」


  李元利沉吟片刻,頜首道:「此計可行!若是他們打不起來,就讓軍情司的人刺殺朝鮮王室之人,再嫁禍於韃子,或是刺殺韃子嫁禍於朝鮮,非得讓他們打起來不可。元孝,你將此事記下來,等會讓封義來見我。」


  「王爺,已經記下了!」陳恭尹應了一聲,卻又問道:「王爺,您將鄭森趕入倭國,也是這個意思?」


  「不錯,倭人狼子野心,趁大明內憂外患之際鞭長莫及,侵我琉球諸島,這筆帳當然要算,到時正好有這兩個理由對倭國用兵!」


  張煌言道:「殿下,這倭國無論兵力、戰力都遠多於朝鮮,而且倭人桀驁不馴,殿下要想在倭國行朝鮮之事,恐怕是極其不易!」


  他在廈門之時,鄭森麾下便有不少倭人為其賣命,因此他對倭國也還算有些了解,故而才有此一說。但礙於眼光和見識,他還不清楚此時的倭人根本沒有多少國家意識,要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倭人投到鄭森麾下?而且投靠西夷的倭人也不少。


  幕府時代的倭國,是以幕府來統治其下多達數百的「藩國」,諸藩割據的狀態造成倭人只有藩國意識而無國家意識,甚至連「倭人」這個概念都還沒有形成。一直到明治維新之後,倭人才開始形成國家和民族的意識。


  對於武士來說,他們只忠誠於發給他們薪俸的大名,對於農民來說,高達百分之三十五的農業稅賦讓他們痛恨而不是忠誠於大名,至於大名以上的幕府,那是普通老百姓連聽都很少聽到的存在。


  德川幕府時期,整個倭國的百姓被嚴格的等級制度分為武士、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四個階層,並且限制他們之間的流動。


  武士和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較高,但他們加起來也還不到整個倭國人口的百分之十,而佔了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農民,他們只是大名們的財產,連姓氏都沒有,而且幕府為了方便管制,規定他們不能隨便流動,有些農民從生下來直到老死,都沒有離開過自己所居住的村莊。


  這時候的倭人,你指望他們為國家而戰,那簡直是異想天開。李元利覺得,只要將倭國的幕府、大名和武士全部幹掉,只留下農民和手工業者,倭國還是很好管理的。


  如果讓倭國農民有機會成為武士,也就是當兵,可能這些農民為因此而瘋狂。


  「玄著先生,倭國之事並沒有你想的那麼複雜,倭人武士在我大興軍的火槍火炮面前照樣不堪一擊!而且我聽說中國東渡倭國的僧儒在教化倭人方面卓有成效,要將倭國變成兩三個省,應該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張煌言欲言又止,李元利又道:「對倭之事在解決朝鮮問題之後便要著手進行,玄著先生熟悉海上之事,我將此事交與你來負責,可否?」


  張煌言連忙拱手道:「殿下重託,臣定當全力以赴!只是怕才幹不足以勝任。」


  「無妨!到時自有軍情司人員配合你行事。玄著先生,對倭之事,幕府和各大名絕不能讓他們再存在,可以拉攏一部分心向我中國的武士,日後也可補充我軍兵力用作前驅,至於農民和匠人則盡量安撫拉攏,你先按這個思路去運作,一旦時機成熟,便是兵發倭國之時!」


  「我軍之中也有數百名從鄭森軍中投誠過來的倭人武士,他們全都精通我中國語言,而且仰慕我中華上國之文化。」


  「我曾經答應過他們,只要忠心為我,日後便可賜予他們姓名以及中國之戶籍,你若去倭國,可從他們之中抽調部分人隨行,或許會大有助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