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明末之巨宼逆襲> 第五百零八章六部改組

第五百零八章六部改組

  顧炎武推薦的第三位內閣輔臣卻是出乎李元利意料:刑部尚書趙見田。


  「王爺既要以法治國,內閣之中便要有知法守法之人。趙尚書鐵面無私,有他在內閣,便可令朝中百官忌憚幾分!」


  不得不說,顧炎武這話確實有些道理,李元利第二日就分別召見劉體純等三人,讓他們去組建內閣,並且按照自己以前和他們商議出來的章程改組六部各署衙。


  以李元利看來,明朝的六部制部門重疊、機構傾軋,嚴重影響官府辦事效率。有的部門有權無名,有的部門卻又有名無權,十分混亂。


  拿刑部來說,明代的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都察院掌監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制」。


  它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複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到了省一級,又有了一個司法部門——提刑按察使司,它不光主管一省的刑名、訴訟事務,同時也是中央監察機關——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機構,對地方官員行使監察權,包括布政使都在它的監督之下。


  提刑按察使司這個下級單位比上級單位刑部和都察院的職權還要大。


  明朝只在省一級設立了按察使司,雖然下面有分巡各州府的官員,但真正審理案件的還是縣一級官吏。一般的民事案件縣令就可以做主,大案要案則需上報到按察使司審批,如果是按察使司也無法處理的案件,才上報到刑部批准。


  而到了縣上,縣衙又設了六房和中央六部相對應,其中的刑房職責與刑部一樣,但它卻是受縣令直接管轄。


  一縣之內,縣令的權利至高無上,無論大小事務都歸他管,可謂是一手遮天,因此才被老百姓們稱為「大老爺」。


  也就是說,刑部只能直管到省一級的提刑按察使司,而提刑按察使司下面沒有直接審理案子的權利,但頭上卻有兩個婆婆。


  其它五部與刑部的情況大抵相同,一部身兼數職,而且分工不明確,做起事來拖沓扯皮不說,還極易滋生腐敗。


  李元利改組六部的方案,並不是要增加部司,機構越多越容易推諉扯皮,他當然不準備這麼干。


  他只想將六部的職權理清楚,並且延伸到縣一級。比方說提刑按察使司,就可以按職能徹底分成兩部,提刑司歸刑部管,按察司歸都察院管,而且再往下,還要在州府縣設立派駐機構,直接審理各府縣的案件和監察大小官吏。


  總之,改組六部和各署衙的事務十分繁瑣,而且直接損害許多官員現有的權利,但這事情又不得不做,而且現在也是最好的時機。


  新朝新政,誰敢跳出來對著干,那他就是真的活得不耐煩了。


  歷史上除了清朝覺得前朝的法令和制度改無可改,「清承明制」之外,無論哪一個新朝,都會對前朝的制度和法令作出一定的修改。李元利此舉,也算得上是有章可循,連那些腦筋古板的迂腐文人也說不出什麼。


  內閣還沒有正式成立,但已經可以處理各種事務,李元利卻沒有因此而清閑下來,仍然是忙得團團轉。


  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到科學院和各個研究所上課及指導,而上課的目的,則是要讓他們的科學知識提升起來,為下一輪的各項研製工作作準備。


  雖然大興軍的各種技術已經遙遙領先於整個世界,但要想一直保持這種領先地位,就需要不停地努力,不能放鬆。


  李元利理想中的未來,是要讓中國成為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首先,漢語必須成為世界第一通用語言,無論哪個國家的人,都以能說一口標準的南京官話為榮。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李元利已經開始著手推動,他和任何不懂漢語的人會面都不會帶通譯,他也不會說除南京官話以外的其它任何語言:聽得懂就聽,聽不懂就趕快學。


  其次,要讓所有外國人都以加入中國國籍為榮,而且不惜為之背叛他們自己的祖國,就好象後世的人們為了拿到米國的綠卡一樣。


  要讓所有人提到中國都是一臉嚮往,要讓西方國家的各種人才為我所用……


  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保證各方面的實力都處於領先地位。軍隊作戰能力、軍工技術水平、工農業生產水平、經濟實力、科研水平等等都必須盡量提高。


  但目前大興軍的工業發展卻碰到了一個瓶頸,其原因就是材料和工藝水平不過關,說具體一點就是無法製造出合金鋼,而合金鋼正是工業發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


  要製造合金鋼,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能夠發現並分離出各種元素,這需要較高的化學和物理知識,在門捷列夫都還沒有發明元素周期表的十七世紀,這個難度還真不是一般的大。


  二就是製造工藝的局限,特別是爐溫不夠高。目前大興軍鍊鋼還是使用的坩堝法,這種方法生產量小、成本高,最關鍵的是溫度只能達到一千多度,與製造許多合金鋼需要的高溫相比還差得太多。


  要大幅度地提升爐溫實在是太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電弧爐鍊鋼法,電弧爐的溫度可高達四千攝氏度,完全能滿足生產各種優質合金鋼的溫度要求。


  歷史上合金鋼也是在十八世紀七十年代以後,發電機、電動機相繼發明,遠距離輸電技術出現,電氣工業發展起來之後才出現的。


  因此,電才是制約大興軍工業發展的主要原因。但是以大興軍現在的工業水平,要想製造出發電機、電動機等機械,基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就算李元利有金手指,現在馬上著手開始研製,三五年之內也不可能將發電機弄出來。


  但不管有再大的困難,都必須將這個項目開展起來。


  科研的事情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李元利現在連大概的框架都沒有搭起來,他只是將科學院中數理成績好的人分出來,另外成立了電力研究所和化學研究所。


  他現在給學生們講的,是電的認識和基本化學知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