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太不像話!
那些奴才微微一怔后,先是點點頭。
接著又難為情地搖搖頭,表示沒聽見。
「到底是聽見了,還是沒聽見!」三福晉扯著嗓子訓斥。
聞言,只見奴才們紛紛搖搖頭。
其中一個丫鬟,更是訕訕地道:「回福晉,奴才一直跟在您後頭,只聽見四福晉和您小聲說話,並沒有聽清實情。」
他們雖說是三福晉身邊的丫鬟。
其實都是三爺安排到三福晉身邊的。
因為三福晉太能作,她的陪嫁奴才,早就被三爺以各種理由打死,或者趕走了。
所以,她們不會只站在三福晉的角度瞎說八道。
反而會站在三爺的角度,不能由著三福晉胡鬧。
畢竟這個三福晉,平日里在府里,就怪會給別的侍妾潑髒水,說話不太可信。
三福晉見奴才不和她串通一氣,簡直是氣上加氣。
她一個心氣不順,就兩眼一翻,氣暈過去了。
「福晉!福晉!」一群奴才們,頓時就慌亂了手腳,直接把她背上了馬車。
與此同時,皇子們已經到了乾清宮,並且都入座了。
康熙則坐在最上頭的高座。
他神色嚴肅地瞥了一眼皇子們,沉聲道:「蒙古來了密信,噶爾丹帶著下屬,逃遁到了寧夏,對此,爾等怎麼看?」
聞言,梁九功把密信,拿給了皇子們一一細看。
良久后,太子先起身開口,道:「皇阿瑪,此密信說噶爾丹率兵十萬,沿河從蒙古,逃遁到寧夏安頓,此番舉動來勢洶洶,兒臣以為,他想隨時并吞喀爾喀,以及蒙古諸部,侵佔寧夏,窺覬西南、南部和東南部地區。」
「不過,幸好皇阿瑪英明,早就讓董鄂·費揚,古在寧夏與蒙古一帶加強軍+事訓練。如若噶爾丹膽敢侵犯,費揚古定能讓他命喪黃泉。」
康熙聽后,隨意一笑,沒說好壞。
而是問直郡王:「胤褆,你可有什麼想頭?」
直郡王等康熙的問題,等了許久了。
康熙征戰噶爾丹,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幾年前,噶爾丹敗走後,直郡王就心心念念著撫遠大將軍的名頭。
想找幾個官場上的親信,給他上摺子。
滿腦子就想把「帥」字旗弄到手。
誰知道,對於噶爾丹一事,康熙已經兩次親征了。
他總不能跟康熙搶風頭,最後只能作罷。
而這幾年,康熙雖說還有親征,但也讓他參與到兵部重要議事。
他的野心,便又被激發起來。
所以,他沉思片刻后,起身道:「兒臣認為太子所言極是,噶爾丹要是敢侵犯一步,兒臣願請命出征,只要皇阿瑪給足兒臣五萬兵馬,兒臣必將噶爾丹的項上人頭拿下,獻與皇阿瑪跟前。」
聞言,康熙笑笑,還是沒有答話,不做任何評價。
他轉望著其餘的皇子,問:「你們呢,可有主張?」
按理說,根據年紀和位份,應該三阿哥發言了。
他向來文縐縐的,叫他吟詩作樂,他就是一把手。
可兵家謀略,他卻狗屁不通。
他撓了撓頭,在琢磨著,該怎麼回應。
四爺見他有些犯難,索性起身道:「皇阿瑪,主張談不上,但兒臣有些想頭,想在皇阿瑪面前獻醜。」
見四爺在三爺前頭髮言,直郡王有些著急了。
他曉得,太子這幾年,一直在拉攏四爺。
所以,太子和四爺關係走得比別的皇子都近。
他擔心四爺幫太子說話,壞了他撫遠大將軍的想頭。
便急急道:「四弟,三弟還沒說話,你就搶在他前頭,是不是不合情理啊?」
「原來三哥也有話說,是兒臣失禮了。」四爺淡淡地朝康熙說。
一時間,三爺就跟趕鴨子上架似得,被直郡王推上了風口浪尖。
關鍵是他對於兵家常事,一竅不通,話都沒想好呢。
本來四爺開口,他還想著,他可以再多琢磨一會,晚些再說。
結果直郡王倒好,弄得他沒有思路,也只能硬著頭皮開口了。
「無妨,四弟先說便是,兒臣對於軍事本就不擅長。」三爺訕訕地說。
與其吹些不實際的,倒不如實話實說。
不懂裝懂,才最出糗。
此話一出,大阿哥微微一頓,心知自己說錯了話。
同時,康熙本來還帶笑的臉,頓時拉了下來。
他道:「朕平日里,怎麼教的你們,手足之情,兄弟怡怡,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你們倒好,沒點本事,又不齊心,嘴上離間的功夫,反而一流,太不像話!」
這一刻,皇子們個個嚇得不敢吭聲。
尤其是直郡王,此事就是因他而起的。
他悻悻然地低頭,沒說話。
三爺則面露尷尬,向四爺投上求救的目光。
四爺則一臉淡定地道:「皇阿瑪息怒,兒臣想說的,是一些小見解。噶爾丹在寧夏一帶逗留,還想拉攏當地軍+官,意圖借兵,好重振旗鼓。兒臣認為,皇阿瑪不如讓寧夏的人,假意許諾噶爾丹,引誘噶爾丹深入戈壁沙漠,浩蕩沙海,荒蕪之地,黃沙漫天,寸草不生,不管是行動,還是日常吃喝,都是個難題。」
「他噶爾丹是有十萬士兵的軍隊,但也容易因此陷入糧食缺少的困境。而我軍就不同了,皇阿瑪英明,在那兒設立了驛站和糧倉,我軍進兵,根本沒有糧食之憂,光是在沙漠打持久戰,就能讓噶爾丹怛然失色。」
「再者就是,噶爾丹以前都是靠火器,才能與皇阿瑪一較高下。可前幾年,別國已經承諾,不再借火器與噶爾丹。沒了火器,噶爾丹就沒了左臂右膀。這時,理應告知天下人,噶爾丹狼貪虎視,其心可誅,加強寧夏與蒙古一帶的防守。」
「若是皇阿瑪親征,不僅能殺對方士氣,漲我軍威風,還能督促蒙古各部落一起剿滅噶爾丹。根據以上種種,兒臣斷定,我軍定能殺得敵軍片甲不留!」
說完,他眼神堅定地看著康熙。
此時,周圍的皇子們,紛紛向四爺投去讚賞的目光。
怎麼他們就沒想到這些呢。
然而,康熙的面色,卻越發嚴肅起來。
比剛才聽太子和直郡王奏言時,還要不苟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