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燕國之謀
一旁的劇辛看著燕王易糾結的樣子,不由得開口說道。
“王上,此事也不是沒有轉機,秦趙兩國如今當是勢均力敵,我燕國若貿然插手其中,若是秦勝諸國怕是再難擋秦人之鋒銳,若是趙勝,我燕國同樣有滅國之禍,如今我燕國不妨靜觀兩國戰況,哪一國弱,我燕國就助哪一國!讓兩國繼續僵持,最好是兩國兩敗俱傷,或者兩國征戰數年筋疲力竭後講和,如此我燕國才能長存,而且此次兩國可是舉兵百萬,傾國而戰,兩國打過此戰後,都會元氣大傷,我燕國反而會有機會,或者趁機擴地,總之我燕國不可貿然參戰。”
“辛大夫所言有理,隻是之前寡人已經答應秦使相助秦國,所以調動兵馬,如今大軍已動,如何能夠輕易再。。。”
“王上!如今當速速召見趙使樂間,向趙國表明態度,至於大軍的調動,稍後王上就會得到八百裏加急,東胡舉兵十萬正在攻打長城防線。”
“劇辛大夫此舉甚妙,操甚是佩服。”
直到此時公孫操才從啞巴狀態回來,剛剛公孫操除了開口把劇辛拉出來,之後就一言不發,一直到此時明顯已經有了對策,才開口說了句話。
而燕王易和劇辛顯然已經習以為常了,對於公孫操這種透明人的狀態並不意外。
隨後,燕王召見了趙使樂間,不久樂間滿臉笑容的走出了燕王宮,而到晌午時分,從薊城外帶著煙塵,衝進來了一名傳令兵,高喊著八百裏加急,一路闖進了燕王宮。
隨後燕王召見了秦使,和趙使一樣秦使也是不足半個時辰就走出了燕王宮,隻是和趙使剛好相反的事,秦使出來時不僅不像趙使麵帶喜色,反而麵色陰戾,像是要幹什麽事一樣。
緊著第三天趙使樂間在燕國遇刺,身受重傷,樂間的在燕國遇刺和平原君在楚國遇刺意義雖有不同,但是總的來看,還是為了破壞趙國和燕國的關係。
隻是趙使在燕國遇刺明顯不像之前平原君在楚國遇刺那樣,幹係重大了,燕國不比楚國,楚國一直交好與趙國,因此對於使臣在境內被刺殺,這種事能夠影響趙楚關係的事看得很重要,而燕國不同,燕國本就與趙國多有矛盾,而此次趙使遇刺,燕國也並不在意,畢竟此時趙國無力向燕國討要說法,燕王易也隻是象征性的派人來看望了一下,而秦國明知如此還是要行刺,就是為了離間趙燕,不讓燕國加入合縱之中。
趙國也沒敢在這件事上再糾纏,畢竟此時燕國沒趁機伐趙,已經算好事了,不過從燕國的舉動來看,到時和楚國不謀而合。
楚國希望借和自己不相鄰的趙國之力來削弱鄰國秦國,而燕國也是如此,希望借和燕國不相鄰的秦國之力來削弱鄰國趙國,因而此時都不會輕易參戰,以免打破兩方的實力均衡。
其實秦趙之戰打到現在已經將近兩年了,之所以至今沒有他國參戰就是因為其餘五國都希望這兩大強國耗著,最好都耗趴下,耗成弱國。
這樣一來失去了這兩大強國的壓製,其它五國才能有發展之機,這也是這個時候最真實的狀態,秦國一直壓著韓、魏、楚三國打,而趙國則一直壓著燕、齊兩國打,此時秦趙對戰,對一直被壓製的五國而言絕對是好事,早就把不得秦趙兩國打生打死。
而此時楚國使臣黃歇也來到了齊國,隻是原本是來協助趙使蘇代向齊王建施壓,以便說服齊王建牽製燕國的。
結果,黃歇才剛到齊國,錦衣衛就傳來了消息,東胡入侵燕國,燕國十數萬大軍北上抗擊東胡的消息。
這樣一來黃歇的出使就沒有意義了,黃歇也沒有急著回去,而是辦起了熊元交代的另一件事,就是從齊國的稷下學宮挖人,無論是諸子百家哪一家的弟子,隻要有能力,有才華,願意入楚者,楚國來者不拒,隻要入楚,每月均可領俸。
熊元出這個政策算是一個風向標,要知道楚國給中原諸國的印象並不好,曆來被稱為南蠻,這也是因為楚國曆來非常排外,中原諸國之人來楚為官者很少,而這很少的一部分,又因為公族與封君掌控楚國朝局,經常被排擠,而且一旦失信於楚王,都會不得善終。
因此許多有學識的能人異士都不願入楚,而齊國的稷下學宮是這個時代影響力最大的書院,學子及再傳弟子數以十萬計,在這裏招募人才,對熊元來說,是改變楚國在學子眼中的形象很重要的一環。
於是黃歇就成了稷下學宮的常客,時不時的就去學宮溜達溜達。
而此時楚王宮中,後勝卻在和齊王建商討著。
“王上,此時楚使黃歇就在臨淄,臣下可以借機將黃歇邀進府中,請其吃酒,借酒醉將聯姻之事試著說出來,試探一下楚國的口風。”
“舅父!此事就交給你去辦,我去說服母後,為寡人認一個王妹。”
“唯!”
“王兒參見母後!”
“王兒快起來!如今趙使楚使皆在臨淄,王兒不好好處理政務,怎麽有空來我這裏?”君太後雖然說的是怪罪的話可是言語間都透漏著歡喜,畢竟那個母親不喜歡兒子經常去看她。
“母後!王兒想要和楚王元聯姻,因此想讓母後從宗族之中選出一女,認為女兒!”
“此事不難,隻是王兒此舉何意啊!”君太後明顯的楞了一下,隨後看向齊王建的眼底顯現出一絲欣慰。
“母後!孩兒以為,如今秦趙相爭,無論誰勝誰負,兩國實力均會被削弱,這樣一來,我齊國可趁機伐燕,以報祖父之仇,(二十幾年前,五國伐齊,燕國差點滅了齊國)若是趙國衰弱的厲害,或許伐趙也是可行的,而楚國當會趁機伐秦,收回故都,到時候齊、楚兩國都需要一個穩定的邊疆環境,而聯姻是讓秦楚雙方獲得足夠的信任的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