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你們的援軍?不,是你們的援軍!
0165、你們的援軍?不,是你們的援軍!(1更)
酉時將盡,大軍拔營。
韓馥、張饒,率去卑、薩獒、陳榮,四位草頭將軍,領十二萬精銳,發兵界橋。
處于山崗的劉辯,看著手舉火把,如盤踞在大地上、火龍一般的大軍,迤邐而去。
「大王!」太史慈來到近前,拱手作揖。
劉辯沒有言語,轉身離去。
隨後,劉辯一行七人,直奔界橋方向。
……
東光距離界橋一百八十里。
韓馥一行並沒有直接抵達界橋,而是前往臨時據點——魏郡陽平。
陽平與界橋、磐河呈掎角之勢。
所謂的臨時據點,正是劉辯先前吩咐韓馥,利用公孫瓚、袁紹修養生息之際,命去卑、陳榮各領一員禁衛,領五百精銳偷取雙方的裝備,調換之後,偽裝對方的人,進入雙方大營偷取糧草,放在臨時據點。
一來二去,雙方察覺之後,也就引發二次戰爭。
至於囤積的糧草,剛好夠此時的十二萬精銳食用,畢竟先前在東光的十三萬餘石糧草,已經見底。
十二萬精銳,經過近二十天的訓練,均速跑步直奔平陽。
剛好,於次日晝夜交替之際,抵達臨時據點——陽平。
然,大軍在即將抵達陽平的路上,恰好能夠聽見數十裡外的喊殺聲。
大軍抵達陽平之後,卸去複雜的裝備,用過早飯,韓馥下令——
張饒、去卑、薩獒、陳榮各領兩萬精銳,為攻擊主力。
四位草頭將軍,分兩隊,各領一萬精銳,反殺雙方大營。
四員禁衛各領五千精銳,埋伏在公孫瓚、袁紹敗退的必經之路上。
韓馥明令指出——
生擒公孫瓚、袁紹者,賞萬錢!
砍下任意一人首級者,賞萬錢,升偏將!
劉辯當真不信,十二萬鐵桶式的精銳,擒不下他袁紹和公孫瓚!
旋即,張饒、去卑、薩獒、陳榮四人領兩萬精銳,直奔雙方已呈疲憊的主戰場。
緊接著,四位草頭將軍,分別領兵一萬,直奔界橋、磐河。
最後,四員禁衛各自領兵五千,直奔雙方可能逃離的路上。
畢竟,公孫瓚有陸地最強輕騎『白馬義從』,袁紹有無人能擋的先登死士。
除此之外,公孫瓚軍中有劉關張、趙雲的加入,袁紹軍中有『四庭柱』張郃、高覽、顏良、文丑。
是以,為保萬一,不得不防。
史料記載——
界橋之戰,后,雙方仍然爭戰不斷,歷時兩年,以互相耗盡兵糧、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
戰爭結果,兵力較少的袁紹獲勝,由被動轉入主動,開始主掌冀州;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全軍覆沒。
如今,隨著劉辯重返漢末,不僅加劇了雙方征戰,還巧取雙方軍糧,加上十二萬黃巾降卒的神助攻,自然會加速這場戰役的成敗!
至於雙方有名將護佑,那又如何?
縱使十二萬將士戰力不濟,以人海戰術,也足以將他們打垮!
另外,歷史上的張燕,率領黑山軍相助公孫瓚,對戰袁紹。
如今,卻因張饒與韓馥聯軍,征討袁紹,摸不透情況的張燕,反而不再援助公孫瓚,靜觀其變。
……
辰時將盡。
張饒、去卑、薩獒、陳榮四人,率領浩浩蕩蕩的八萬將士,抵達臨近尾聲的袁紹、公孫瓚雙方交戰的戰場。
「總感覺,有點欺負人。」手執宣花板斧的薩獒,無奈道。
「你的感覺沒錯,但別忘了,為太守報仇!」一旁的去卑,不忘提示。
另一邊的陳榮聞言,不由得握緊手中寒槍,「我家太守,也不能白死!」
去卑聞言,看向身邊的張饒,「渠帥,他們的目標是袁紹,公孫瓚交給咱們了!」
「好說,駕!」渠帥武力一般,卻與陳榮不遑多讓,應聲之後,當即策馬而出。
去卑見此,嘴角忍不住微揚,下意識的拔-出腰間戰刀,「殺!!!」
同一秒,陳榮看向身邊的薩獒,「咱們也走!」
「走!」薩獒應聲,繼而帶領將士們,徑直殺向五裡外混亂的戰場。
頃刻間,煙塵再度捲起,喊殺震天,徑直靠近雙方戰場。
……
然,由於四人率領八萬將士,漫山遍野都是人。
在沒有抵達五裡外之前,捲起的煙塵已然遮天蔽日,卻並未被袁紹、公孫瓚的雙方兵馬所發現。
如今,八萬大軍不僅抵達五裡外,還向雙方戰場殺去,故而很難不被雙方將士所發覺。
於是乎,此時此刻,即使臨近尾聲仍舊拼殺的雙方,不由得停止交戰,無不疑惑的看向奔來的大軍。
在他們已知的信息里,並沒有第三方敵軍參戰。
那、對方是何人?
就在雙方不明所以之際,忽然發現東北方、東南方,分別捲起遮天蔽日的煙塵,似乎將要此方天地吞噬一般。
由此,雙方將士疑惑之餘,心底的驚恐程度無以復加。
就這樣,礙於不知對方是何身份,雙方將士們只是靜靜的看著。
不知過了多久,一位袁紹方的小卒,疑惑地問公孫瓚麾下的小卒,「是你們的援軍?」
「沒得到有援軍的消息。」旋即,小卒驚恐道:「也不是你們的援軍?」
「那他們……」
袁紹方的小卒話音未落,公孫瓚麾下的小卒恍然大悟,高聲呼喊:「大家快跑!敵軍!是敵……」
小卒喊聲未落,反被袁紹方的小卒一槍戳死在血泊里,繼而呼喊:「敵軍!是敵軍!!大家快跑!!!」
頃刻間,隨著小卒呼喊聲落下,對方軍卒反而愈發興奮,連連呼喊:「援軍,咱們的援軍到了!」
顯然,即使有人呼喊『敵軍』,但對方士卒卻不認為是第三方敵軍,僅以為是援軍。
雖然士卒們沒有得到具體有無援軍的消息,但戰場上的事,不可謂瞬息萬變。
於是,當四人率領大軍不斷靠近,戰場上的雙方,再次陷入交戰。
然,雙方負責主戰的公孫瓚、曲義,不見對方舉著何種旗幟,反而認為是刻意隱藏身份,迷惑對方。
於是,在雙方主將均認為是敵軍援軍之後,公孫瓚再次調兵遣將,迎擊數量龐大的敵軍,曲義則派人返回中軍主帳,請求袁紹派兵增援。
此時,張饒、薩獒四人率領的大軍,已然抵達二裡外。
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