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言情女生>我和我的三國> 第三回經濟改革

第三回經濟改革

  建安六年(大帥元201年)深秋,揚州九江郡的治所壽春城的議事廳。


  內熊晨飛召開了一個專題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如何進行經濟改革,減輕百姓的負擔…


  熊晨飛首先說道“最初在本侯在接收九江郡時,由於之前袁術驕奢淫逸揮霍無度,導致藩庫空虛,糧草短缺,士卒靠吃河蚌度日,甚至還出現了任吃人的現象。”


  “後來本侯在龍之團的領地上實行了一係列的改革。特別是實行了軍屯和民屯,又降低了市場交易的稅率。”


  “如今,許下屯田這些改革實行已有幾年了,收獲豐厚,事實證明當初本侯的決定是對的!”


  “現在我們軍糧充足,是時候削減百姓的負擔了。你有什麽好的建議?”


  長史楊弘對熊晨飛說:“大帥,自秦朝實行算賦之策以來,已有500多年了。500年來,百姓主要上繳金錢稅和糧食稅。”


  “現在您希望減輕百姓負擔,屬下建議可以從這兩種稅種上入手。”


  楊弘停了一下,繼續道:“屬下有兩個建議,第一,減少金錢稅和糧食稅的上繳比例;第二,增加一種新的繳稅方式:戶調。”


  熊晨飛欣賞地看著這位對自己忠心耿耿的長史,等著他繼續說下去…


  楊弘見到主帥很認真的在聽取自己的建議,便來了精神,滔滔不絕的講起了自己的想法。


  所謂戶調既以家庭為單位交稅。他建議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首先可以在之前的基礎上再降低一些金錢稅增加戶調之意。


  同時,向百姓征收兩個新稅種:絹稅和棉稅。


  他認為如今許多百姓家中糧食匱乏,但絹帛卻日漸豐盈,這是當今天下奢靡風氣所致。


  而百姓應當先吃飽,再去講究穿著。


  故而,楊弘認為可以通過上稅的方式,調整百姓手裏這些冗餘之物和糧食的比例。


  後來,經過認真研究,熊晨飛執行了楊弘這兩條建議,於是在這個時空的龍之團的領地上首開“戶調”之先河,顛覆了自秦朝以來500年的稅收製度。


  要知道,東漢末年,豪強地主的武裝兼並與混戰使北方的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田無常主、民無常居”的現象不僅導致百姓饑餓,就連軍隊也無糧食可以充饑。


  此種狀況致使漢朝以人口為基礎,以貨幣納稅的稅收製度形同虛設,“錢賤物貴”的局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扭轉。


  所以熊晨飛決定進行稅收製度改革.規定稅收內容分為田租和戶調。


  熊晨飛下令,賦稅的承擔者不僅僅包括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一般豪強地主也要按照土地的多少和戶口分別繳納田租和戶調。


  不允許有遊離於稅收征納之外的優惠階層存在,更不允許豪強者轉嫁稅收負擔!

  ◆◆◆◆◆◆

  同時,袁渙建議如果按戶收稅的話應該區別對待,不應該統一收稅。


  他建議以丁男為戶主的戶,每年交納絹3匹、綿3斤。


  丁女及次丁男立戶,減半征收。


  同時,邊遠地區民戶戶調隻納規定數目的2/3,更遠者納1/3;少數民族每戶納“賨布”,遠地或納1丈。


  戶調數額隻是平均標準,在具體征收時,采用九品混通的辦法。


  即依據資產多寡將農戶分為九等,按照戶等高低征收不同數量的絹綿。


  但其征收戶調總數應與各地丁男、丁女及次丁男戶數須納戶調總額相等。


  這樣的情況下,收繳金錢稅已毫無意義。


  而熊晨飛在九江郡和淮陰實行軍屯和民屯後,積穀頗豐,不缺糧食。

  所以他就想休養生息,減免一些糧稅,讓百姓過好一些。


  熊晨飛這麽做還有一個原因是,即便不發生通貨膨脹,但在當時來看,實物有許多金錢無法替代的好處。


  熊晨飛收繳“絹和棉”這些實物,可以填補軍需。


  例如,當時軍中用到的軍服、寢具等等,都需要用棉製作。


  因此,熊晨飛改變秦朝延續500年的稅製,是他結合當時社會現狀,做出的最優解決方案。


  當然,熊晨飛推行按戶交稅的辦法也是為了鼓勵百姓生育…


  畢竟漢末連連戰亂,百姓民不聊生,當兵的更是死傷慘重,導致漢末人口出現了大幅減少。


  如果取消了人頭稅,改為按戶收稅的話,老百姓生活壓力減小才有多餘的財力和物力去養育子女。


  特別是在那個以農耕為主的年代,人口就是勞動力,一個勢力有了足夠的人口才會有足夠的兵員,也才有足夠的勞動力去推動生產…


  ◆◆◆◆◆◆

  隨後,熊晨飛提出了另外一股大膽的想法,那就是自己造銅錢。


  要知道兩漢經濟,一直都是銅本位,以銅錢為流通貨幣。


  朝廷是不允許民間鑄幣的,所以一直以來,用的都是朝廷發行的五銖錢。


  貴重交易可以用金餅來代替,金子始終是最高貨幣,但是存量太少,工藝不足,隻能算是一種底蘊來震懾而已。


  但是自從黃巾之亂,朝廷無力顧及整個天下,天下諸侯紛紛崛起,領一方軍政,握軍權,掌政務,自然而然的就涉及了一個鑄幣的問題。


  長安是最先打破這個問題的。


  董卓找到的銅礦其實不多,可是為了追求高產量的銅錢,他有些偷工減料,按照五銖錢的模式,鑄造了小一號的銅錢,也就是現在關中地區的小錢。


  這種小錢流通量過於大,導致關中通貨膨脹,已經是不值錢了。


  同時,小錢也開始流入壽春。


  在它流入壽春開始,就已經被熊晨飛盯上了,熊晨飛自然不允許小錢流通在壽春,這樣會摧毀壽春的經濟係統。


  但是壽春有沒有足夠的銅幣抵抗這種小錢。


  所以熊晨飛才想起了自己鑄幣。


  前前後後冠軍侯府在這事情上投入了很多,尋找銅礦就是最大的問題。


  不過,九江郡和廣陵郡有不少銅礦,但是都是被一些鄉紳豪族掌控。為此,冠軍侯府可是付出了不少,才把這些銅礦拿下來。


  另外為了鑄造出更精致的銅錢,從提純工藝開始,冠軍侯府一直在找鑄幣工匠,從許都搶,從關中挖,幾經辛苦,才算是把這大漢通寶給鑄造出來了。


  擔任貨幣存在的意思是等價物品,最重要的是得到百姓的認同。


  冠軍侯府沒有朝廷那般大的號令,一句話說增貨幣就增貨幣,這需要一步步來,一步步的代替如今所使用的錢幣。


  ◆◆◆◆◆◆

  熊晨飛對於那個時空的經濟改革還有第三項。


  他建議在龍之團的領地上開設錢莊…


  要知道,對於錢莊來說,最早的匯兌應該算是唐朝的‘飛錢’。


  在唐朝四五百年前的漢末,錢莊的出現絕對是一件轟動天下的大事。


  在他的計劃中,龍之團領地上的老百姓拿著銅錢或金銀到錢莊存錢可以按照存錢時間的長短獲得不同比例的回報,存的越久回報就越大,就跟現代的銀行一樣。


  到時候,老百姓在壽春的拿到存銀子的憑據,就可以在龍之團各地隨便的兌出現銀。

  那麽錢莊作為古代的銀行,想要真正的做到匯通天下,就要在有人的地方都設立有錢莊票號。


  然後客商就可以拿著手裏的銀票隨時存兌。


  到了錢莊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大規模的發行無記名的銀票,相當於後世的錢幣。


  這樣一來,銀票的防偽就成了最為關鍵的問題。


  不過,這個卻難不倒熊晨飛這個穿越者…


  熊晨飛決定采用的‘印記簽押’的方式來防偽的。


  這印記簽押一方麵是印章,由錢莊刻製印章加蓋在銀票上,另一方麵,就是簽押。


  簽押當然采用的是密字簽押,選用十二個密字代表十二個月,再選用三十個密字代表每月的每天,數字當然也有密字。


  然後再根據這些密字組合成一個隻有錢莊看得懂的信息:幾月幾日在那個票號存了多少錢。


  這些,對於對於龐統、陳宮、賈詡還有楊弘和袁渙等文臣還是非常陌生的事物,但對於陳倉這個生意人加他的嶽父大人來說就很容易接受了。


  於是,熊晨飛就將創辦這個時空第一家錢莊的任務交給了陳倉,畢竟如此重要的工作他還是要交給絕對信任且有經驗之人來辦…


  ◆◆◆◆◆◆

  就在曹操和袁紹那三個不孝子鬼打鬼的時候,熊晨飛遵循天時,卻在接下來的三個月裏休養生息。


  各郡、縣士卒、郡縣兵除了在所屬的屯田上耕種穀物,就是幫助家人耕種穀物之外。還參與興修水利,避免夏季洪水泛濫。


  剩下的時間裏,除了五天聚在一起訓練一次,就是充分的休息,養精蓄銳。


  熊晨飛在接下來這三個月裏,首先就辦了一件人人稱道的大事,他宣布免征算賦,也就是免征人頭稅,同時開始施行按戶納稅的戶調製。


  這個惠民政策無疑讓民眾得到極大的實惠,一時之間萬民歡騰,熊晨飛差一點兒成了萬民生佛。


  要知道,漢代課征的“人頭稅”主要有“口賦”與“算賦”。


  口賦”是對七至十四歲的少年兒童征收的一種稅,每人每年繳納二十錢,作為皇室收入。


  當時,為了推行國家的有關社會經濟政策,算賦對商人、十五歲至三十歲的未婚女子、以及奴婢均有加重征收的規定。


  對孕婦、產婦、以及有年過八旬老人的家庭則有免征規定。


  此外,漢代規定百姓從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均有服徭役的義務,徭役的種類主要包括道:適齡男丁一生中須到國都服兵役一年,稱為“正卒”。


  到邊塞戍守一年,稱為“戍卒”;每年在所在郡縣服勞役一個月,稱為“更卒”。


  不能服徭役者,須繳納代役金,稱為“更賦”。


  在這種賦役製度之下,人口的數量、性別、年齡、職業、社會身份以及婚姻、生育等情況直接關係到“人頭稅”的征收和徭役的征派。


  因此,隻有準確掌握人口動態信息才能確定百姓應承擔的賦役義務和應享受的稅收政策。


  所以,人口核查成為實施這種賦役製度的前提條件。


  於是,熊晨飛下一步就是計劃在自己所轄的九江、廣陵以及淮陰、江乘和盱眙開展一次全麵的人口普查…


  www.biqiuge8./book/47872/464955111.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qiuge8.。筆趣閣手機版閱讀網址:m.biqiuge8.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