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四六章 悲劇的緬甸
王越不過是找個覆滅黎朝安南的借口罷了,再強大的軍隊,也需要師出有名。當年“七七事變”日軍不是還走丟了一名士兵嗎?
拿下了黎朝,鄭芝龍的所占領土,才能與大陸完全接壤。
大西軍已於九月初湧入了緬甸,大將白文選領五千人馬作為前鋒為大軍開路,連克磨整、雍會等地。
九月二十一日,白文選部與前來阻擊的緬軍主力一萬多人在曼德勒附近發生遭遇戰。
經兩日激戰,緬軍被擊潰,白文選率部追擊,緬軍慌不擇路,逃到伊洛瓦底江邊,數千人溺水而亡,慘不忍睹。
九月二十九日,大西軍主力攻城,十月三日,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被大西軍攻破。
曼德勒是緬甸舊都,曼德勒故宮成為了大西軍臨時司令部。
十月,大西軍以曼德勒為中心,向周圍擴展,橫掃周邊。
緬甸東籲王朝聞聽大西軍入侵,舉國震驚。
緬甸國王他隆緊急調集十二萬五千大軍,大象一千五百多頭,向曼德勒進發,誓要趕走侵略者。
十一月六日,緬軍與大西軍對峙於塔巴河岸。
緬軍人多勢眾,又有大象這樣的猛獸,加上本土作戰,緬甸國王他隆信心滿滿,可是開戰之後,他就傻眼了。
大西軍是一支百戰勁旅,作戰經驗非常豐富。包圍與反包圍,衝鋒與反衝鋒,迂回加上穿插,戰術靈活多變,令緬甸人眼花繚亂。
大西軍的勇武,加上王越贈送的火器之利,戰力倍增。
緬甸人的象兵遇見大西軍的騎兵加三七式火炮組合,一時間被打的暈頭轉向。
經過三日鏖戰,大西軍以傷亡三千多人的代價,致緬軍損兵折將近四萬,頭號大將波洪察在混戰中陣亡,緬甸國王他隆終於支撐不住了,下令全軍後撤。
大西軍緊咬不放,分路追擊,並截斷緬軍後勤糧道,致緬軍後勤補給不暢,後撤終於演變成了潰敗,緬軍崩潰。
此戰史稱“塔巴河之役”。
從塔巴河至緬甸首都阿瓦,沿途到處是緬軍丟棄的武器、旗幟以及各種車輛物資,緬軍的屍體一眼望不到盡頭,怎麽一個慘字了得!
緬甸人當年在萬曆年間也雄起了一把,東籲王朝國王莽應裏實現了緬甸的初步統一,雄心萬丈的莽應裏自信心爆棚,竟然向大明發動了進攻,並深入大明國境上百公裏,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所謂盛極而衰,自莽應裏死後,緬甸開始走下坡路。其後緬甸遭遇了葡萄牙人的入侵,接著荷蘭和英國也在緬甸設立了東印度分公司,不斷滲透緬甸。
已成頹勢的緬甸哪裏是大西軍的對手?曆史上李定國、白文選入緬的軍隊遠遠少於現在,依然長驅直入,兩次殺到緬甸首都阿瓦城下。
現在的情況好似複製了曆史,李定國率領大軍輕鬆進抵阿瓦。
受到深刻教育的緬甸國王他隆,切身體會到了大西軍的強勁,緊忙派使者出城請求罷戰言和,探聽大西軍的訴求。
緬甸的麵積可不小,大西軍初來乍到,也不可能這麽快就一口吞掉緬甸,飯要一口一口的吃。
李定國向緬甸王他隆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恢複原先大明設置的孟養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和大古剌宣慰司,供大西軍駐紮;二,賠償大西軍軍費白銀一千五百萬兩,限期三個月。
這是大西軍南下的時候,王越所授的方略,大西軍目前需要一個根據地立足,才好繼續擴展。至於戰爭賠款,那是王越的老套路了,正好為大西軍提供充足的發展啟動資金。
而恢複這三個宣慰司,在法理上是有曆史依據的,大西軍並非師出無名。如果恢複明初的所有宣慰司,不但是緬甸全部,周邊的暹羅(泰國)一部,老撾一部都將要劃入大明版圖了。
僅僅這三個宣慰司,緬甸就要損失大約三分之一的國土,但緬甸王他隆不得不打落牙齒往肚子裏咽。
當前的局勢對緬甸非常不利,一但阿瓦失陷,即使他隆能逃脫一命,東籲王朝的統治基礎將被徹底動搖,亡國也就可期了。所以即使是飲鴆止渴,他隆已無其他選擇。
公元一六四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大西軍與緬甸當局簽訂和平協定,史稱《阿瓦協定》,緬甸放棄原大明三宣慰司,並賠償大西軍白銀一千五百萬兩,其中一半的賠款將以稻米抵付。
該協定的簽訂,使大西軍在中南半島有了一個麵積達二十一萬平方公裏的根據地。
緬甸的第一批賠償款二百萬兩白銀和五百萬斤稻米到位後,大西軍開始從阿瓦城下陸續撤軍,最終撤至塔巴河北岸。
不平等條約簽訂後,緬甸王他隆一麵催促國內盡快籌備賠款,一麵派人向緬甸南部城市仰光的歐洲人求援,希望購買火槍和大炮,誓要一雪前恥。
在他隆看來,大西軍入寇緬甸,其野心絕對不會到此為止,緬甸生死存亡的時刻到了。
事實也的確如此,李定國拿到首付賠款後,即通過電報向起點城兵工廠下達了第一筆訂單,實戰證明三七式係列火器性能優良,大西軍需要全員配備。
大西軍在緬甸教育他隆如何做人的時候,天策軍第四師又兩個旅已啟程南下,奔赴雲南文山州。
十一月二十二日,王紅武部從文山州南部的麻栗坡縣越過後世聞名的老山,攻入安南境內。
為防備北方那個龐大的帝國,安南在北部邊境也駐有重兵,但是麵對天策軍的入侵,安南人的所有防禦措施,都如形同虛構。
二十五日,天策軍攻破隘益、雞陵二關,取道芹站,進抵新福,安南軍隊傷亡一萬多人,潰兵倉皇鬧逃,向安南朝廷報信。
三十日,天策軍跨過富良江,攻破安南重鎮多邦隘,擊斃安南官兵兩萬三千人。
與此同時,鄭芝龍應王越的要求糾集八萬兵馬,由南向北大舉進攻黎朝,一時間黎朝腹背受敵,毫無招架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