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催促
“本王告訴你,晉王妃的事還論不上你插嘴,不想惹罵就安靜的呆在房裏。”
簫氏被他吼得一臉蒼白,丫鬟接收到了晉王的示意,連忙將她扶起想要回房而去,晉王揉著額頭,這才發覺自己說得似乎有些過分了。
身為晉王府的女主人,她這樣子不是應該的嗎?
或許他自己都沒有發覺,這個人的存在遠比他想象中的重要得多,在如此混亂之中,有個人不驕不躁的站在那裏,即使什麽都不說,什麽都不做就已然讓他足夠安心了。
可是晉王又怎麽會承認呢,他知道拿雲驚瀾來脅迫楚慕寒就更為清楚,有了感情就又如同有了軟肋,他不許自己自此發生這樣事,上次是因為楚貴妃他亂了分寸,才會被南風等人搶到了先機,現在呢,他絕對不能再讓同樣事發生在晉王妃的身上。
他不能夠在乎,也不敢去在乎。
“刑部那邊你也不用去打理了,看看王妃能撐到什麽時候吧?端王同翼王那邊有消息了嗎?”
追風點著頭,抱拳道:“翼王同端王的意思希望殿下能盡快讓冥王離開藍潯,因為上一次的失敗,再想在南潯對冥王出手就有些難了,再者王爺已經被陛下懷疑了,就算是為了王爺好,這樣的事也不能發生第二次了。”
這個道理,晉王又何曾不懂呢?隻是他拚盡全力的最後一博,到底也沒能挽回多少局麵,反倒是將自己比如了死胡同之中,眼下讓楚慕寒等人安全的離開南潯,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最好的結局。
可這個道理楚慕寒又怎麽會不明白呢,如今他是鐵了心要來同自己不死不休了,即便他想放他走,隻怕楚慕寒自己也不答應,恰巧因為他先前受了傷,留在南潯靜養又有理有據,誰都反駁不了。
各方勢力按兵不動,又過了幾日,端王同翼王卻是忍不住了,他們正在四處集結人手,這邊南潯卻還不為所動,楚慕寒竟還一直帶在南潯別宮,難道他就打算一輩子縮在南潯耀武揚威麽,這二人氣得牙癢癢,接二連三幾道書信下來,希望能讓晉王加快行動。
麵對與冀王端王的催促,晉王更覺頭疼不已,那邊南風還在不動聲色的折磨著晉王妃已經讓他十分煩躁了,大理寺關於太子的案子也在繼續查辦,這邊端王翼王還沒完沒有,他又不是神,那有這般通天的本事。
他二人在還信中要他收斂些,別再惹麻煩了,晉王看得將書信揉做一團扔進了一旁的垃圾桶裏,他現在最大的麻煩便是被這二人逼迫著要將楚慕寒驅逐出境啊,若是真心來叫他收斂,就應該由他們向承啟帝施壓,讓他下旨來逼楚慕寒回天月去。
可晉王又是如此的清楚明白,這二人在皇帝跟前甚至比不上楚慕寒受寵,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事他們當然不會去做,既想要馬兒跑又不肯給馬兒草,天底下哪有這樣好的事。
追風身為晉王心腹,這幾日端王翼王的信即使不用去看,也通過晉王的抱怨猜出了大概,眼下最苦惱的恐怕就該是晉王了。
“王爺不如回信將這邊的情況告訴二人王爺吧,至於聽不聽就是他們的事了,眼下王爺還有更為重要的事情要辦?”
“什麽事?”還能有比楚慕寒更重要的事?他怎麽不知道。
追風點了點頭,“大理寺那邊屬下覺得我們應該想辦法拖延時間,太子之案一日不曝光,殿下就還有機會反身,若是被陛下知道了太子之死的真相,殿下以為陛下會怎麽做?”
還能怎麽做?好一點的話就是將他廢除王位,壞一點就是人頭落地,滿門抄斬罷了。
“你說得不錯,想辦法在大理寺那邊拖一拖,我再找機會將楚慕寒趕走,隻要他一走事情就好辦了。”他既然可以架空南潯帝的權力一次,自然就能做到第二次,但是楚慕寒同這魏王又不是南潯的人,所以的牽製對他們來說都是空話罷了。
追風得了令,便著手去辦大理寺的事,晉王則給冀王端王回信說了自己的難處。
楚博文收了信函又急急忙忙的跑去找翼王商議對策了,他近來時常往翼王府跑去,當初說好是合作,但走到現在所施行的計劃和做出的決定仿佛都是翼王所下達的,對此楚博文竟也恍惚了一下,從前的翼王是楚子晉的小跟班,如今卻已然變得這樣聰明了?
楚慕寒也好,翼王也罷了,他們仿佛才是一類人了,為了目的,不惜隱藏自己原本的麵目,可即使知道了這個真相又能怎麽樣,楚博文也就隻能來找他商議對策了。至少目前他隻能選擇同翼王合作,否則等到楚慕寒回來第一個要對付的恐怕就是他了。
懷著這樣的心思,連帶著同翼王說話,他都能走神,直到翼王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端王兄怎麽了?”
楚博文回神過來,氣氛有些尷尬,他方才明明不經意見就將翼王的位置放在自己的前方來考慮了一番,“啊,你方才說什麽了?”
楚琪睿有些無語的看著他,這都火燒眉毛的時候了他竟然還有空來發呆,也是服了,“方才我說,要不然我們先派兵潛入南潯伺機行動吧?”
反正對他們來說,楚慕寒在南潯死還是在天月死左右同他們也沒什麽差別,倒是晉王,上次偷襲失敗,他自己也是元氣大傷,再加上如今南潯帝對他防備之心滿檔,想要再做些什麽恐怕就有些困難了。
但楚慕寒一直不從南潯離開的話他們難道就繼續等下去嗎?誰知道他們會不會等到南潯帝駕鶴西去?晉王做過這樣的事,他們難道還學不會嗎?
楚博文雙手握成的拳頭探向了炭盆,他差點就因為發呆被凍死了。
“我覺得這樣也行,不過既然要前往南潯行動的話,自然是越快越好,可是……”
他這話楚琪睿其實也是聽出來了,原因在於楚子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