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長安書生劍
在這個年關將至的江湖上,如今卻陷入了一種局勢十分微妙的和平之中。
魔教餘孽正逐漸在幽山齊聚,並且有森羅白陽子坐鎮,其勢力正在一步步的壯大,但是卻不見幽山有任何其餘的動作。
而江湖方麵,中原伏龍山那柄七尺白虹一直在聚斂彌漫四周的劍意,麵對昔年天下第一劍李青蓮的劍道傳承,江湖上人人皆是虎視眈眈,勢必要將這天大的機緣收入囊中。
而根據紅塵劍宗傳出的消息,七尺白虹聚斂殘留劍意大約還需半年光景,屆時一旦聚斂完成,伏龍山必定人山人海。
也正因為還餘一段時間,無論是山野隱修還是名門大派,其門人子弟都各自勤奮修煉,希望能在那是可博得頭籌,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讓大多數的人都選擇性的忽略了幽山的威脅。
這種微妙的平衡就好像山雨欲來前的一股寧靜。
“長安城中除了八卦手顧延吉之外,還有一位書生劍蕭謹言,其人劍法高超,內力渾厚,絕對不是顧延吉公子劍之流可以與之相提並論的。”
那名中年男子看著身邊的俊美青年,有些為難的說道:“隻是蕭謹言乃朝廷中人,身處兵部侍郎,我們貿然挑戰,怕是會引起朝廷的關注,這對於我們後續的計劃…。”
武安君雙手負在身後走在長安城街上,優哉遊哉,他懶散的揮了揮手打斷了那人的話,慢悠悠的開口說道:“我隻是仰慕蕭大人的劍法,以江湖人的身份切磋一二,有何不可啊,老陶啊,你盡管去下戰書,無須擔心。”
那名為老陶的中年男子有些擔憂的說道:“隻是主上功體尚不完整,書生劍成名已久,怕是難以應付。”
頓了頓,他繼續說道:“如今主上在江湖上聲名鶴起,如果這次敗了,怕是後續計劃進展同樣有所影響。”
武安君搖了搖頭,他伸了個懶腰隨之笑道:“打是要打的,總要了解如今江湖戰力到了如何的高度,名聲方麵實際無所謂的,當初閻王殿上我已秘法恫嚇住了白陽子,讓他掌管幽山盡情殺戮江湖人士,如今魔教一方以他為首,吸引了所有正道人士的目光,如此我才可以盡情尋找恢複功體契機。”
隨即,武安君將一隻手搭在老陶的肩頭,他湊近到老陶的耳邊,輕聲說道:“如今我的殘缺功體隻能發揮全部實力的十之二三。”
“主上,我…”麵對武安君最自身狀態突如其來的開誠布公,盡管那隻搭在自己肩頭的手掌沒有運使半分內力,可那名為老陶的中年男子依然遍體身寒,內心隻剩恐懼,絲毫沒噬主的想法。
武安君慵懶的瞥了他一眼,他玩味的笑道:“老陶啊,你是我的心腹啊。”
如果不是因為街道上行人眾人,老陶便已經要雙腿一軟跪倒在地了,對他來說無論武安君是否是真心信任他,如今武安君此話一出,那麽這件事情就必須隻有他們二人知曉,這是他的職責。
武安君收回了搭在老陶肩上的手,他抬起頭看著天空中的冬日暖陽,輕聲呢喃了一句:“當年皇甫老賊竟然能強行拆散我的功體,這個老東西。”
老陶揉了揉似乎有些發麻的左肩,前往蕭府遞交戰書帖。
而後整個長安城就傳開了一件趣事,那個最近在江湖上大放異彩的名為武安君的年輕人要挑戰長安城中成名已久的書生劍蕭謹言,而蕭謹言已經應戰,便是在七天後。
朝廷方麵對於武安君近些時日來的舉動簡單的做了一些調查,發現這隻是四處挑戰江湖中人的年輕後輩,並且此人十分懂規矩,每次都是點到為止,所謂朝廷一方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算是看個熱鬧。
長安城中百姓麵對此事議論紛紛,街道酒館好不熱鬧,據說那位名動長安城的說書人屆時也會去觀戰,並且還打算將此事編成武林趣事來講。
“那武安君到是狂妄,據說他已經打敗了八卦手顧延吉,這次挑戰蕭謹言怕是有備而來的。”
“哎你不懂,顧延吉雖然厲害,但是距離書生劍還是一段距離的,不然怎麽人家能做兵部侍郎呢,我看那個叫武安君的年輕人這次十之八九要吃癟了。”
“那可不一定,你難道沒聽說柳京公子劍也被他打敗了?”
那名對話的長安人一臉鄙夷的說道:“柳京那種鄉野地方出來的劍客怎麽能與長安城比,在那邊隨便那個劍就是第一劍了。”
實際上地處涼洲的柳京並不是什麽鄉野之地,並且在紅塵劍宗的宗門附近,柳京公子劍的實力雖然比不上身為兵部侍郎的公子劍蕭謹言,但其實力也絕對不容小覷。
西昌金禪寺,佛首普光聖者每日都會在寺中講經,不單是寺中僧侶,眾多香客也會每日前往聽經,並且普光聖者玄妙梵音傳唱之際,聽聞者皆是內心祥和,仿佛心生暖陽,不止對心境有好處,玄妙梵音更能引導自身氣機運轉,就算普通人聽久了也十分有好處,減少病痛,延年益壽。
而玄妙梵音這門佛門神通由來也頗有淵源,聽聞普光聖者當年所修心法與當今妙法尊者同為妙法蓮華,修為大成之後成為了當初的律宗之首,他得知佛山之外世間有大不平,於是他手持文殊法劍下山斬惡,他要斬盡天下萬般惡,成就從未有過的世間極樂淨土。
隻是當他下山之後,隨著遊曆四方,增加了無數所見所聞才發現,世間之事追溯源頭本沒有什麽惡人惡事,他對自己手中誅惡法劍有了迷茫,一度佛心不穩,於是他回到金禪寺,捫心自問五十載,終感悟世間皆苦,於是他放下文殊法劍,褪去一身妙法修為,為世人修得大願慈悲,悲憫天下眾生。
他悟得梵音傳唱,普渡眾生。
而作為當世第一寺廟的金禪寺規模宏大,金禪寺足有中原一洲之規模,而講經閣寬闊無比,足可容納萬人有餘,閣內格局巧奪天工,能助普光聖者梵音傳播每個角落。
此刻林誌峰與王東平也同樣坐在閣中閉目親聽普光聖者的玄妙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