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南北震動
五月的最後幾天,數萬周軍齊聚瓦橋關城內外,接連的勝利讓諸軍士兵士氣高漲。
就在這大好時刻,也出了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水軍被困在益津關南面了。
隨著大軍北上,水道越來越窄,五月底,司超率領的水軍前鋒一艘齊雲戰艦因為河道變窄無法前進,再往前就會被卡住。
可狹窄的河道也無法允許大船掉頭,於是所有的水軍戰船一百多艘都被困在益津關南面十幾里的河道中,前進不得。
船上有大量輜重,大量糧草和一千前鋒水軍,原本是想一路往北到達幽州附近的。
現在看來這個計劃已不可能,於是史從雲果斷下令,讓水軍棄船上岸,船上的輜重糧草全部就近搬到益津關城中去。
同時讓閭丘仲卿迅速南下,召集河北民夫,重新從瓦橋關方向開闢後勤補給線。
這條道已經被大軍打通,沿途州縣全被周軍拿下,沒有後顧之憂。
還立即給官家上書請罪,也說明了這裡的情況,如果他不自作主張,那麼前方數萬大軍可能會有補給困難。
好在瓦橋關中遼軍也囤積了不少的輜重糧草,大軍陸路補給也有不少,能支撐十多天,以備後續的作戰,不至於水路一斷補給就開始跟不上,完全有時間做出應對。
而且史從雲心裡多少有這樣的準備,因為北方不是南方,這裡的河讓周軍大船掉頭都做不到,不是南方那種動不動就數里寬的河面。
後勤問題解決,第一階段全面進攻,閃電出擊也已經結束,接下來的戰要怎麼打需要重新組織部署。
史從雲經常說,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這句話在戰術層面有用,在戰略層面卻是不行的。
歷史上因為沒有長遠考慮,只知道愣頭青打一波,結果看起來節節勝利,等到對方反應過來,趁著己方兵疲糧少一波反撲直接團滅的例子可太多了。
等到敵人從驚慌失措中回神開始反撲時,接連打仗進軍,已經精疲力盡,糧食補給困難的大軍遇上敵軍嚴陣以待的反撲軍團,肯定凶多吉少了。
面對一個大體量又無法短時間內徹底消滅的敵國時,不做好防禦的準備就貿然發動進攻,後果肯定是很慘烈的。
好在將領們基本都是冷靜的。
史從雲想到歷史上官家拿下三關之後想繼續北進,一鼓作氣拿下幽州,全部將領都反對。
眾將理由是他們打得順,但遼國主力大軍根本沒來,如果貿然北上撞上遼國主力,前方堅城幽州又短時間內拿不下,大軍會十分被動和危險。
看來現在諸將的想法可能和歷史上差不多。
史從雲感慨,畢竟現在這些將領各個都是身經百戰的,歷經五代十國亂世的,軍事經驗豐富,和後來北宋後期的將領不同。
他們雖然接連勝利,但這一路打的都是遼國南院的地方士兵,說白了就是各地招募的鄉兵,都是除契丹族外的各族人,以漢人為主,還有渤海人,沙陀人,奚人等等。
唯一正規一點的只有乾寧軍。
這些都不是遼國的核心戰力,這些年來遼國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主力是北院的契丹精銳大軍,在北面草原上,十三年前兵入大梁的就是他們。
到目前為止周軍進展十分順利,可與遼國主力沒有任何交鋒,壓力尚在。
當晚,史從雲在瓦橋關駐紮下來,隨後召集諸將到城中府衙大廳赴宴議事。
史從雲讓人去瓦橋關旁邊村子里跟老鄉買了只羊來,宰羊宴請諸將,軍中糧草補給中也有一批活羊,但身為大帥公私要分明。
老爹史彥超、向訓、慕容延釗、羅彥環、申知義、邵季、王仲、張正濤、符昭願、潘美、趙匡胤、王全斌等盡數到齊。王審琦、董遵誨、司超、王環也騎馬從北面趕來赴宴。
這不只是宴會的事情,主要是要解決接下來怎麼打的大事。
大家都是軍中漢子,坐下之後都張牙舞爪吃喝起來,等吃得差不多,上座的史從雲才問起:「接下來怎麼打,大家有什麼意見。」
說起著這個,大家都放下手中碗筷,抹了滿嘴油水,認真起來。
在史從雲這,大家也不是第一次跟著他打仗了,由於他長期養成的習慣,大家都不懼場,紛紛踴躍發言,向訓先起身:「大帥,某覺得拿下益津關就夠了,再往北於大軍不利。
遼國主力我們到現在還沒有看見,如果我們北上幽州,毫無依託,到時幽州堅城久攻不下,糧道漫長,士氣頓挫,如果正好這時候遼國大軍南下幽州與我們決戰,將會使我們陷入兩面受敵的不利境地,很有可能招致大敗。
末將覺得應該據守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做好應對遼國大軍反撲的準備,這樣我們就能完全佔據控制三關以南的土地,等這些土地經營打理好了,來日再度發兵幽州,距離前線不過二百里(一百公里),直接從關南之地補給,糧草補給容易,大軍北上無後顧之憂,才能一舉拿下幽州。」
向訓說完不少人都出聲表示贊同,隨後王審琦也發言:「大帥,要麼拿下幽州,要麼乾脆不打,沒幽州三關以北土地拿下也不守。
末將也覺得打幽州太危險,如果遼國大軍南下和他們打一場是最好,可現在不知道遼軍主力何在,有什麼打算,反而很危險。」
王審琦說完坐下,史從雲點頭,其實最怕的就是這種情況,打仗不怕敵人多,不怕敵人厲害,就怕完全不知道敵人動向。
史從雲見老爹神色有些焦急,看來眾人中只有他盼著繼續往北打,不過老爹沒開口。
趙匡胤站起來,「大帥,打幽州大軍需全軍北上,數萬大軍一旦北上撤退就沒那麼容易了,末將覺得契丹大軍來了可以與之決大戰,但不能在幽州城下打,否則對我們十分不利。」
史從雲點頭,趙匡胤說到點子上了。
周軍並不懼怕遼軍,但打仗不能這麼打。
他想到淮海戰役前期時,杜聿明的部署是以部分兵力堅守前方堅城,把機動兵團布置在後方。
意圖當解放軍南下攻擊某一堅城頓挫時,出動後方機動兵團來行決戰。
這種部署是十分高明的,不過杜聿明的思想並未得到貫徹,國軍很快擺了一個傳說中的搞笑一字長蛇陣,形成處處挨打的局面,這點和大宋的邊軍布置倒是有異曲同工之處。
大宋有沒有八十萬禁軍,那肯定沒有,很多是將領官員吃空餉的,但大宋的邊軍巔峰時可能是接近八十萬的。
史從雲只覺得那樣的部署搞笑,就和國軍的一字長蛇陣一樣,自己把戰爭主動權交給對手。
他不夠博學,不夠多識,但很有悟性,這麼幾年的戰打下來,結合以前看過的李得勝兵法,他已經有了自己的戰爭理解。
主動權的爭奪很重要!
史從雲抬手制止眾人的爭論,起身準備說話,大帳里瞬間安靜下來,其實這場仗的打法他已經有了心裡的設想。
「你們說得很有道理,這道理我也明白。
我們大周的將士不懼契丹人,不是打不過,是不能去幽州打,屯兵堅城之下,拉長補給線本就是大忌。
這樣做就還會把主動權交給契丹人。
我們在幽州南面,契丹人要防守的地方很多,如果想救援就必須分兵,他們不知道我大軍主力所在也不敢輕舉妄動。
而一旦到了幽州城下,我們就必須聚集一處,讓契丹人完全沒了顧慮,只用集中兵力攻我們一處就成,等於被動挨打。如果那時前方的幽州堅城還不能迅速拿下,那麼前有守軍,後有援軍更是雪上加霜。
這就是此戰的難處!
所以我最怕的是遼軍按兵不動,如果他們南下來行決戰反而最好。」
這就是當下打幽州的難處,戰場是處在戰爭迷霧之中的,他們不知道遼軍主力何在,遼軍主力到了哪裡,有什麼打算。
反過來遼國人也不清楚,所以在發現他們大軍主力之前,遼國人也是心虛的。
可問題在於幽州那樣的堅城就像太原,像壽州,一時半會兒拿不下,想打就必須全軍北上,用大量部隊保護攻城部隊。
一旦那樣做,他們主力暴露,那遼軍就毫無後顧之憂了,不怕被他們偷襲設伏,不怕一不小心撞上他們的主力而全軍覆沒等等。
大軍屯兵幽州城下,遼國就完全了解他們的意圖,知道他們的動向,只用調集四面八方的部隊全部馳援,圍著打就成,他們全盤變成被動防守,再無戰爭主動權。
這是史從雲最怕的一種情況。
所以他怕的不是遼軍大舉南下,而是怕遼軍按兵不動,等著他們打幽州。
這就和杜聿明設想的戰略有有異曲同工之妙,把機動兵團擺在後方,讓對方攻擊堅城,這樣兵力就會匯聚,待到對手在堅城下攻擊頓挫,立即出動後方機動兵團與之決戰。
這是戰場主動權的爭奪。
眾將沒有說話,而是看著他踱步。
「戰在我,非在賊也!
我們絕對不能被遼國牽著鼻子走,也不能把主動權交出去。
所以這場仗我們要打,要與遼國大戰,但不能在幽州城下打。」史從雲一句話定下基調:「我做三層部署。」
「中軍主力控鶴軍兩萬人,神火都兩千人囤駐瓦橋關,由我親自率領,王全斌、王仲隨我為副手。
控鶴軍精銳騎兵五千駐紮東面文安縣,由史彥超率領,高懷德為副。
羅彥環率控鶴兩個軍四千人駐守淤口關。
馭浪水軍五千人依舊由司超,王環率領,扼守獨流口。
王審琦,董遵誨你們的八千人依舊在益津關固守。」
眾人認真聽著,說到這史從雲看向沒有分配任務的三人,向訓,慕容延釗和趙匡胤。
這是他覺得最最有想法的三個人,用兵也很穩重成熟。
「趙匡胤!」
「末將在!」老趙激動起身拱手,之前的戰爭他都沒有參與,正急著立功呢。
「你率龍捷軍精銳騎兵三千,駐獨流口。」
「諾!」
「慕容延釗,向訓。」
「末將在!」慕容延釗和向訓起身拱手道。
「你門各率控鶴軍步騎兵兩千,慕容延釗出益津關向北攻擊涿州,向訓向北攻固安,打下之後可以繼續向北,到達幽州城下都行。」
「諾!」兩人拱手應下。
部署說完了,史從雲隨即說出作戰設想。
「不能在幽州打,我們就在幽州南面打。
慕容延釗和向訓兩路軍不必以攻城略地為只要目的,你們的目的是誘使遼軍南下,如果遇到遼軍主力,保存實力經益津關南下。
到時如果遼國大軍想要往南收復失地,只有兩條路可走,益津關或淤口關,益津關道路寬闊,他們更可能走那裡,不過淤口關那邊也不能鬆懈。
一旦遼軍主力到達益津關,王審琦和董遵誨,你們必須全力守住。」
「諾!」兩人拱手。
「待遼軍匯聚在益津關下,攻城受挫,我親率大軍從瓦橋關北上,老爹那邊從文安縣北上,司超、王環從獨流口西進,一同在益津關下夾擊遼軍。
趙匡胤率精騎走淤口關往北,突襲固鎮截斷遼軍退路。
同理如果敵軍走淤口關,我們就合兵淤口關。」
「諾!」眾人齊聲答應。
「如果戰事順利,打掉遼國大軍,我們乘勝北上,向北進軍。
如果戰鬥不利,則全軍退守三關,保住已經打下的關南之地。」史從雲嚴肅道:
「當然,還有最後一種情況,如果遼軍非常聰明,根本不南下,就等著我們去打幽州,那麼我們也不進軍,就看誰更有耐心!」
這就是他的戰略部署,和杜聿明的戰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部署上稍微複雜,直白的說就是讓出一個必經之路上的堅城來給敵人打。
為了打開通道,攻下有大量守軍的堅城,遼軍必須把各處分散的游騎和兵力集中在益津關方向。
這樣遼軍的優勢就完全消失了,他們的主力位置也暴露無遺。
到時史從雲就出動後方早已嚴陣以待的各個軍團,北上迎擊遼軍,與他們行決戰!
若說正面決戰,周軍是從來不懼契丹人的,這樣主動權在他們手中,打仗也從契丹人擅長的分兵游擊變成了周軍所擅長的大軍團決戰!
當然,最壞的情況是遼國也有高明人物,也打起和他一樣的主意。
想讓他們去打幽州,等大軍屯兵城下攻擊堅城頓挫時出動幽州北面的機動兵團行決戰,那就會陷入一種雙方都不敢出動大兵團的尷尬局面。
到時就只能比耐心,比誰耗得起了,就變成國力比拼了,那是最壞的情況。
因為現在的大周三分天下有其一還沒做到,人口和國力肯定是耗不過遼國的。
正當史從雲在北面大規模調動部署大軍,處心積慮一點點計算,廢寢忘食的時候。
周軍十幾天內接連奪取寧州、莫州、瀛州、文安縣、平舒縣、乾寧軍、獨流口,破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三關的消息已經往南往北快速傳開。
一時間南方周國沸騰,北方幽州震恐,各路官道上飛馳快馬奔向四面八方,帶去這個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天大消息,天下震動,一場更大風暴正在醞釀…… ……
(章節評論中附上河北局勢圖和史從雲進軍圖,方便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