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文化改組
「北方有什麼消息。」蕭思溫一身漢人官服,外面披著厚厚的狐裘斗篷,目光有些閃爍。
「陛下還是一如既往,這次去草原已經兩個多月沒回來,宮裡的妃子留不住他的心,他喜歡和野狼,狐狸,馬群待在一起。」大殿中,北方來的官員一面嚼著羊肉一面頗為不滿的說。
他風塵僕僕,穿戴也和南京的官員十分不同,是傳統的契丹族人服飾。
在南京,普通人一看就明白,這是北面來的人。
蕭思溫沒說話,而是問了別的,「陛下和往常一樣嗎?特別是在行宮裡。」
那人看著他,不說話。
「你放心,南院有很多珍寶,這裡離上京也很遠。」蕭思溫開口。
上京來的官員放下手中的肉,壓低聲音小聲說:「陛下還是喜歡喝酒,醉酒之後經常打罵他的宦官和宮女,還殺了不少人,特別是再次被秦國打敗之後,陛下越來越暴躁了。」
蕭思溫點點頭:「朝中有什麼變動。」
「年輕的耶律休哥是新生狼崽,他年紀輕輕跟著宰相討平了叛亂,如今在朝中威望很高,陛下也在草原上接見過他。」
蕭思溫點頭,心裡盤算著這些聽到的消息,隨後他又問了不少。
來的是北院皇帝身邊的親信,他來南京是來給天子收取一些貢品的,這也是打聽北面消息最好的途徑。
打聽之後,他派人送來不少財寶,隨後又安置了使者,之後才匆匆出門,與找南院政事令郭襲,知南院樞密事高勛商量事情。
蕭思溫在南北兩院都有許多秘密的同盟和得力幹將,幹將如耶律皇族中,如今寄宿在他手下的耶律斜軫,而同盟最重要的是兩個漢人,一個是南院知樞密院事高勛,一個是南院樞密使兼政事令郭襲。
而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高勛是個喜歡結交貴族,渴望功名利祿的人,當初他就是從南面的晉國投降過來的,還受封趙王。
對他這樣的人來說,一次重大機會,獲得上升的機會是十分難求的,而眼前就有。
而郭襲則是各十分有能力,也十分傳統的漢人官員,忠君愛國,兢兢業業呢。他好幾次給當今天子上書,希望天子不要沉迷狩獵,好好應該注重國事,打理天下,勤勉朝政,都如石沉大海,毫無回應,加之南方秦國的壓力越來越大,讓他感覺不能在這麼下去。
何況當今陛下是靠兵變隆登至尊,得位不正,所以他也有了其它心思。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契丹八部大族,都曾向他隱晦透露過不滿,連年的戰敗,契丹人死傷慘重,朝廷的不作為讓不少人越發不滿,還有一些則是原本就心懷鬼胎,想要算一算多年前的舊賬。
在不知不覺間,他才發現自己的同盟多了不少,這樣蕭思溫越發激動。
這些年來,契丹南北兩部,已經越來越漢化。
南院大王治下,漢人逐漸成為最多的民族,而國家主體本身契丹族文化上卻完全不是漢文化的對手,越來越被同化,隨著核心理念上「遵儒崇佛」,政治體制上照搬漢制,越來越多的新一代官員,如蕭思溫等,不只讀四書五經,很多習俗也越來越偏向漢人那一套。
而北院靠近草原,又是契丹人為主的遼國政治中心,漢化則更加緩慢些,所以南院的官員穿戴如果不摘帽子看髮型,幾乎和南面的漢人官員一模一樣,而北院來的官員不少還保留契丹人的衣食住行習慣,十分容易區別。
除去對當今天子的不滿,他們這些人其實都認同,如果大遼國想要長遠,必須學習漢人的辦法,國家必須規範,文化需要傳承,雖然到如今已經有不少漢化的變革,但還遠遠不夠,如果他們動作不快,遲早不是南方的對手。
好在秦國皇帝之前給來信,雖然還是催促他把燕燕送過去,但也寬限了兩年,讓他有更多時間來斡旋。
而且看史從雲強橫的口氣,想必接下來幾年,他們會暫休兵戈,如果秦國禁軍全在大梁,他們其實十分畏懼,之前的兩次慘敗,一次丟了幽州以南所有土地,一次丟了雁門關以南所有土地,如今還歷歷在目,他不敢忤逆。
說起這件事,他也十分頭疼。
如果說皇子耶律賢喜歡燕燕倒是好理解,因為兩人青梅竹馬,兒時還經常一起在永興宮附近玩耍,可為什麼連燕燕都沒見過的史從雲要盯著她不放?
蕭思溫不懂,只能歸結為傳言中秦國皇帝十分喜好女色,可能不知從哪裡聽說了燕燕年紀還小卻是遼國中難得的美人,所以想要索取。
最終他也只得將這些煩惱事丟在腦後,他還有很多事要準備。 ……
「你們根本不懂什麼是孔夫子的儒家。」城外園林,史皇帝搖搖頭,對身邊的幾個宰相說。
今天難得休息,加之老父親史彥超運氣好獵到一頭鹿,他家也吃不完,又沒冰箱,乾脆叫幾個關係好的宰相過來搞點大餐。
宴會上喝得差不多便討論起以後如果打下遼國之後,契丹人好不好統治的問題。
眾人都很悲觀,覺得契丹人可能就和當初的匈奴人,突厥人一樣難以對付,也不好統治,需要做好長期拉鋸,反覆戰鬥的準備。
放而史從雲卻是比較樂觀一些的,他覺得只要打下來上京,對契丹人的統治不說簡單,也絕不會像當初匈奴人,突厥人那麼難。
道理很簡單,因為契丹人「崇佛遵儒」已經很多年了。
眾人不明所以,史皇帝這才說了他們都不懂孔子的話。
其實孔子的到底什麼意思,別說千餘年之後的如今,就在孔子死後就有各種各樣對儒學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各方說法不同,但儒學的一個精神卻很重要,也是使得後世的只要尊奉儒學的文明都及具凝聚力和強大的侵染性的原因。
眾人不解他的話,史皇帝也懶得跟他們解釋,心裡卻是很清楚的,只要契丹人繼續尊儒,讓他們繼續漢化,以後打過去就越發容易統治。
孔子的思想核心從一個小故事中便看得很清楚。
又一次子貢對孔子說:「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桓公的相。」
孔子回答:「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
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這就是孔子思想最重要的地方,後世常常以孔子的各種話來牽強附會,強調道德的重要性。
但其實在孔子看來,文化傳承是遠高於道德的。
這個故事十分簡單,子貢覺得管仲的做法不道德,違背儒家講的道義。
孔子卻教訓他,管仲保護了文化,道德不道德的在文化傳承面前不值一提。
所以,儒學一開始就是講求文化傳承至上,而道德是遠沒法和文化傳承的優先順序相提並論的,至少在宋明理學之前是這樣的。
也正因如此,這時它有著及其強大的文化同化性,或者說侵略性,遼國進行漢化改革確實會讓他們回血,讓他們更加強大起來,但同樣的,不知不覺間他們也已經接受了儒家文化。
現在的儒家思想核心是文化至上,其它的沒那麼重要,有教無類,只要接受教化,都是良民。
一旦遼國逐漸自己改組文化,也就意味著將來相同文化之間,統治阻力不會那麼大。
這其實是史皇帝喜憂參半的地方,憂的是他們可能會恢復過來,更加團結,更加強大;喜的是如果他們自己進行文化改革,以後打過去,統治將順理成章。
當然,天南地北,必定各有打算,南北雙方肯定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往後的事,誰也說不準.……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