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禦狀
慶曆六年夏天,梁七父親病故,他娘子王氏給京師寄去家書,卻苦等沒有回應,後來才聽說,十幾萬禁軍開去了東北,幫遼國平定叛亂,梁七所在的延興軍早早就向北開拔,當然收不到書信。
父親病逝兒子連家都不回,這在鄉下可是個微妙的話題,各種風言風語憑空冒了出來,什麽在京師養外室,死在了窮山惡水…更有甚者,有人造謠梁七早就被王氏夥同情夫謀害,家裏每年的錢是情郎給的。
王氏不願理會這些謠言,他每個月從縣衙領回來的銀錢可是清清楚楚寫著相公的名字呢,可梁柏血氣方剛,有一日和同鄉人爭執,將一個嚼舌根的腿給打斷了。
眾人不依,抓著梁柏去見官,當時穀縣令才剛剛到任,好歹也是京官,托朝中舊人一打聽就知道這來龍去脈,梁七那時還是延興軍重騎一營指揮使,正在為國征戰之際,家中遭人誹謗,豈能輕饒了那幫閑漢?
梁柏隨即就被釋放,穀縣令將那短腿的閑漢又打了十大板子,囑托劉縣丞去梁家莊為梁七家正名,免得莊裏再起緋言緋語。
穀縣令乃是好意,可這劉縣丞卻沒安什麽好心,看見梁家那二丫頭生得水靈,那春心就忍不住蕩漾起來。
事情結束後不久,媒婆就上了門,可那劉縣丞已經年近四十,梁家生活也富足有餘,再加上女兒已經有了心上人,王氏哪裏肯答應,隻是劉縣丞的舅舅在京中做的大官也不敢得罪,於是就以女兒要為翁翁守孝三年,期間不宜嫁娶的緣由拖了下去。
轉眼就到了皇佑二年,守孝期一滿王氏就開始為女兒的婚事忙碌了起來,等到成親那天接親的人將女兒接走後又來了一波接親的隊伍,這才發現那頭一波根本不是真親家的人!
女兒去哪兒了呢,當然是被劉縣丞給截了道兒,這色中餓鬼一直對梁家丫頭垂涎欲滴,看到美人竟然要嫁了別人,怎會善罷甘休,就在成親當日糾結一幫人馬,鳩占鵲巢將那梁家丫頭光天化日之下搶了過來!
王氏哪裏肯依,去劉宅要人卻被趕了出來,穀縣令遇到這事兒也頗為頭疼,勒令劉縣丞放人,可劉縣丞哪裏會依,穀縣令就給蘇州按察使寫了封舉報信,按察使一看,朗朗乾坤這還得了,當即上報禦史台,就等批捕公文一下來,帶著人去吳江縣主持公道。
批捕公文倒沒下,蘇州按察使的官卻做到了頭,不僅被禦史台申飭,還被左遷到了嶺南欽州,新來的蘇州按察使以劉縣丞接親過程完全合法為由,將穀縣令嗬斥一番,把王氏給打發了回去。
可憐一個婦道人家,連蘇州府也是平生第一次踏足,得了如此冤屈隻能整日以淚洗麵,可恨那劉縣丞竟然還送來一車銀錢布絹,說是補上的彩禮。
同時,狄青兵敗青海湖的消息傳遍了大宋,傳什麽的都有,劉縣丞也不知從哪裏得來的消息,說是延興軍全軍覆沒,心裏最後一絲擔憂煙消雲散。
而王氏更遭雷霆霹靂,沒幾日就抑鬱而亡,梁柏葬過母親,誓言要去京師告禦狀,就在皇佑二年冬天第一場雪紛紛揚揚落下的那日,鎖了宅院踏上了喊冤之路。
而這之後的事,穀縣令就說不上來了,他按著梁七顫抖的雙肩道:“梁捕頭,不可意氣用事,手刃仇人固然快意恩仇,可事後怎麽辦,你女兒和兒子以後怎麽辦?”
梁七漸漸平靜下來,這穀縣令年紀雖大,不過起碼的良心還在,說的也在理,燕王說過,將不可因怒而興兵,衝動是爽快,後果確實難料,自己已經不再是十來歲的小夥子了,要為家人著想。
“穀縣令,可知那劉賊的後台到底是誰?”
“本官知道,他舅舅就是當朝翰林學士,禦史中丞王拱辰!”
“王拱辰?”
梁七尋思片刻恍然大悟,不就是那個彈劾歐陽相公《朋黨論》的王拱辰嗎?鐵打的保守黨,不僅如此,燕王、韓相、富相誰沒被這瘋子彈劾過?!
怪不得按察使的被換了人,這王拱辰可就是天下按察使的頭頭啊!
禦史台為皇帝代監百官,這禦史中丞就是如此監督百官的,梁七越想越氣,騰地站了起身,穀縣令以為他又要發作,連忙勸說起來。
“穀公…”梁七朝穀縣令深深一拜,“多謝穀公為我家伸冤,此事不了小的無心當差,還望穀公再給小的一些時日。”
穀縣令連忙拉住梁七歎道:“唉…這是何苦,本官有心無力卻是慚愧…”
“穀公放心,小的絕不意氣用事,但也絕不善罷甘休!”
梁七說得義正言辭,臉上一絲波瀾也看不出來,穀縣令半信半疑地放下心來,對他說:“要做什麽就去做吧,本官垂垂老矣,能幫你的僅止於此。”
梁七拱拱手:“最後一件事,犬子北上走的哪條路?”
“他是坐船走的。”
梁七了然,自己是從前線直接回來的,走的還是陸路,就算走水路,茫茫人海中尋一個兩歲後就沒見過的二十歲小夥子,也是滄海一粟。
回去也沒什麽好收拾的,趁現在天色還亮著,取了告身即刻上路,這捕頭告身可以當路引使用,反正還沒走馬上任,穀縣令也樂得給他行個方便,於是趁著夕陽,梁七從吳江縣北門揚長而去。
他的目標很明確,有禦史中丞做後台,這些地方勢力怎麽可能鬥得過,隻有進京,燕王說過,退役老兵若有冤屈,可持退役證前往三衙退役軍人司,自有大人物為他做主!
也就在同一日,朝廷起複範仲淹的詔令到了蘇州吳江縣,擢拔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隨同一起的,還有對其次子範純仁的任命詔書——天章閣侍講,這次小範可沒有推辭,欣然接受朝廷的任命與其父一起踏上了進京的旅途。
皇佑三年,驚蟄,春雷乍動,生機盎然。
三月,文彥博由副轉正,官拜樞密使,集賢殿大學士,參知政事;曾公亮授樞密副使,集賢殿學士;
同年六月,主政東北近五年的東北路經略使包拯經範仲淹舉薦進京,官拜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
七月,包拯新官上任三把火,審理蘇州吳江縣退役軍人梁七慘遭縣丞強搶民女一案,上書彈劾蘇州按察使有冤不報、坑害功勳、知法犯法,矛頭直指翰林學士、禦史中丞王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