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五章 真不愧是先帝的種
四民大會堂。
「這是陛下之意!」
顧錫疇站在正中的發言席上頗為無奈地說道。
「閣下身為尚書,閣臣,當以制度為準繩,持正以佐君主,陛下有不當之舉當諫阻,何以陛下之意為己之推脫,若如此則要閣臣何用?」
王夫之義正言辭地說道。
楊慶的第一步就是四民大會對顧錫疇進行質詢,身為禮部尚書當以禮法約束君主,哪怕皇帝自己定的祭祖日期不合禮法你也得阻止,否則要你這個尚書是幹什麼的?然後顧錫疇不得不又乘著馬車以換馬接力方式狂奔三百里,從鳳陽辛辛苦苦跑回來,站在四民大會堂的發言席上為此進行解釋……
這種事情已經不只一次。
四民大會制度到現在已經運行兩年多了,這些代表,尤其是留在南京的這些常設代表都已經不是最初的懵懂。他們都已經適應自己的權力,經常對朝廷的一些政策提出置疑並把尚書們拎過來質詢,尤其是在花錢,官員的貪腐,法律的合理性問題上格外關心。搞得內閣那幫尚書們看見他們就頭疼,尤其是文官,那些武官因為隸屬大都督府,誰都知道他們做什麼肯定是楊慶同意的,四民代表們也一樣欺軟怕硬,他們才不會找自己後台老大的麻煩呢!
但文官不一樣!
而且文官也的確更容易暴露些受輿論關心的問題,別的不說光一個貪腐就很吸引眼球。
武官當然肯定也有貪腐。
但他們的貪腐一來有軍法處,二來自成體系,外界不一定懂,三來他們的確比文官更清廉,至少摸不清他們那套利益分配的外人看來,這些一不剋扣軍餉,二不騷擾民間,三不索取賄賂的武將比跟他們日常關聯最多的文官比,那簡直都堪比海剛峰。
不過今天這件事……
「諸位,我就不明白了,陛下祭祀自己的祖先與四民大會何干?」
顧錫疇說道。
「祭皇陵花誰的錢?」
王夫之問道。
他隱然反對黨首領,畢竟這些代表裡面他的名氣最大,他可是成名已久的大儒,而且父子兩代都是,在販夫走卒充斥的四民代表中恍如鶴立雞群。
「朝廷的。」
顧錫疇語氣立刻弱了。
「既然花的是朝廷的錢,也就是天下百姓所交稅款,既然天下百姓花錢供陛下祭祖,那天下百姓為何不能問一問?自陛下歸來至今,為中都祭仁祖皇帝,朝廷修繕道路,重建皇陵設施,準備各種所需,加起來種種總共花了不下三十萬,這可都是百姓節衣縮食所供。」
王夫之拿著賬單說道。
「這還不算從各地召集那些參加的沿途花費,雲南巡撫為加急趕迴路上累死兩匹馬,這兩匹馬也是朝廷出錢的!」
一個代表喊道。
「對,花我們的錢我們就能管!」
另一個代表喊道。
「顧尚書,雖然他們這些滿嘴銅臭,簡直有辱體統,但陛下此舉也的確不妥,大明皇帝祭祀自有制度,豈能如此隨意,這關乎禮法萬萬不能疏忽。」
一個士子代表搖著摺扇說。
「那以諸位之意呢?」
顧錫疇說道。
「還是等冬至再說。」
那士子代表說道。
他身旁幾個同伴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
「諸位就為這點小事,把我從三百裡外叫來?」
顧錫疇無語道。
「關乎禮法,何來小事?」
那士子代表一臉嚴肅地說。
顧錫疇拂袖而去。
這老頭的確氣壞了,他六十多了坐馬車一天一夜狂奔三百多里,居然就是為了這點破事,這幫閑得蛋疼的四民代表怎麼不去體驗一下那種顛簸的滋味?這幸虧是有新修的國道,而且他的馬車減震足夠好,要沒有國道和減震馬車,這時候他早去醫院的病床上躺著了。他在鳳陽為祭皇陵正忙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如此辛苦回來受這些傢伙的氣簡直讓人抓狂。
他不知道此時正有兩個人在後面看著他笑得很開心。
「楚公,您說的對,有時候民意也是可以操縱的,咱們暗地裡一鼓動連這些士子都跟著走!」
黎玉田笑著說道。
這件事反而是士子代表為首,那些農工商代表反而並不是很關心,他們關心也只是盯著花錢數量,真正最積極的就是士子代表,而楊慶只是通過一些投靠他的士子在私下裡鼓動而已。話說士子們一樣有大量投靠楊慶的,無論趨炎附勢也好,那些工商業資本家子弟也罷,依附楊慶系統的士子大有人在,甚至在報紙上為他歌功頌德的都有,說到底這些傢伙的節操也就那樣了。而他們在士子代表中以維護朝廷制度,維護禮法為由進行鼓動,自然少不了有那些急於表現自己存在感,或者乾脆就是讀書讀傻了的死腦筋出頭。
他們最愛幹這種事情了!
「不過咱們也得小心別人利用四民大會對付咱們!」
黎玉田緊接著說道。
事實上這同樣已經有過了,那些士紳在適應了四民大會後,緊接著就開始學著利用這種制度,只不過目前為止收效甚微,但也已經需要提高警惕了……
「首先,我們是站在絕大多數人一邊的,我們受支持是因為我們的改革給絕大多數人帶來了好處,而反對我們的,只是那些占極少數的既得利益者。只要目前這種四民代表選拔方式不變,不像桂王那裡一樣以土地為資格,那麼支持我們的永遠多於支持我們對手的,雙方的人口基礎差距太大。
說一百比一都是高估後者的。
這種對比隨著教育的普及,只會越來越有利於我們,教育不普及他們可以騙,教育普及民智開化后,他們連騙都已經沒法騙了。
同樣隨著百姓日益富裕,還是會越來越有利於我們。
畢竟老百姓都不瞎!
是誰在幫他們,是誰帶給他們好日子他們都能看到,同樣他們也都清楚以前過得怎樣,兩相對比還有誰會和我們的對手站在一邊?」
楊慶看著那些議論中四民代表們說道。
「這倒是!」
黎玉田說道。
「當然,這些都不重要!」
但楊慶緊接著說道,說完之後他轉過身,然後又對黎玉田說了句最實在的話:「重要的是槍在我們手中。」
黎玉田笑著點了點頭。
不得不再次長驅三百多里趕回鳳陽的顧錫疇,緊接著又跑到霍邱,並不知道楊慶陰謀的朱慈烺,對於這種民意還是願意尊重一下,展現自己從善如流的形象。他很痛快地接受了顧錫疇勸諫,原本即將開始的祭皇陵改期到冬至,已經召集來的那些巡撫和都統們就先等在南京,反正也就幾個月而已,皇帝陛下已經等了六年難道還在乎多等幾個月?
但緊接著他就傻眼了。
在他還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一份份聖旨從南京發出,直接通過驛道送到了各地藩王手中。
甚至包括福王。
雖然福王本身就是參加的。
但細心周到的楊慶還是沒忘了也給他送一份。
「陛,陛下!」
呂留良小心翼翼地說。
朱慈烺雙手撐著桌子,低著頭一動不動地盯著攤開的聖旨。
以自己名義發出的聖旨。
自己居然還是在別人這裡才能第一次看到,那上面一行行字,那個鮮紅的玉璽印跡,幾乎完全覆蓋了他的視野,此刻他聽不見別人說什麼也看不見別的,他就那麼陰沉著臉保持著那個姿勢……
「陛下,這逆賊太猖狂了!」
毛奇齡義憤填膺地說。
他這時候已經破相了,不但嘴裡的牙掉了好幾個,而且嘴唇也傷得不輕,不過好在這時候鑲牙技術早已經非常成熟,實際上宋朝就能鑲牙,所以這點傷倒也不用太在意。至少沒和吳偉業一樣,被楊慶迫害成植物人躺在床上到死,所以他依舊忠心耿耿地天天陪伴在陛下身旁,展現著他對陛下的忠心耿耿。
「陛下,此時咱們最需要擔心的反而不是他猖狂的問題,而是他此舉的目的。」
黃宗羲說道。
他之前並沒有跟著朱慈烺,而是為皇帝在江浙活動,現在隨著皇帝正式歸來,他終於可以在皇帝身邊一展自己才華了。
「他這明顯就是針對桂王和靖江王的,他這是在為行不軌之舉清除外部的障礙,桂王和靖江王終究是手握重兵,而且都是宗室不會坐視其篡奪大明的江山。他這是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把戲,以此逼迫桂王和靖江王北上,若二王北上必遭毒手,若二王拒絕北上,則其以陛下之名討之,以順討逆手握大義。此時陛下必須當機立斷,若二王為其所害則大事去矣,陛下當速歸南都入宮收玉璽,斷不能再讓他以玉璽肆意妄為!」
他說道。
「陛下不能歸南都,若陛下歸南都則一杯毒酒耳!」
毛奇齡卻反對。
他說的也不無道理,在這裡至少還是福藩的地盤,把那些倭奴撒在周圍還能提供保護,而且福王也怕皇帝死在自己這裡帶來麻煩,至少不會允許有人下毒,但到南京進皇宮后誰知道怎麼暴斃?
那宮裡恐怕都已經是楊慶的人。
楊慶本身可就是神醫,而神醫一般來講玩毒藥也是高手,誰知道他會不會讓哪個宮裡的親信給皇帝的飯菜茶水裡加料?
「那麼何以救二王?」
呂留良說道。
「二王皆有大軍,他們就是不北上楊慶又能如何?難道真得進攻桂林和廣州?二王所部近十萬大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絲毫不輸於楊慶的部下,上次是陸戰隊,本來就是楊慶部下最精銳的。但陸軍可至今還在使用火繩槍,二王又有狼兵之助,兩廣有山嶺之阻,楊慶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得逞,若其在兩廣損失慘重,正好陛下給他致命一擊!」
毛奇齡說道。
「金聲桓如何,不也一樣轉眼身死家滅?」
黃宗羲說道。
這樣是寄希望於二王,但皇帝都不做什麼,憑什麼覺得兩廣士紳會為皇上拚命,他們把桂王和靖江王扔出來再立他們的兒子就是了。
楊慶只是要二王北上而已。
又不是要收回二藩。
說到底皇帝想讓人幫忙,那首先得自己做出個樣子,自己什麼都不幹就指望別人當替死鬼,這天下誰也沒那麼傻的。實際上說起來黃宗羲是對的,楊慶預計中的也是這樣,但很顯然對的不一定有用……
朱慈烺突然深吸一口氣。
「既然是聖旨,讓福王尊旨即可!」
他緩緩說道。
「陛下……」
黃宗羲還想說些什麼。
然而他就看見皇帝陛下突然間直起了腰,緊接著雙手伸到桌子下,一下子把這張桌子給掀了,那聖旨和桌上的東西一起飛出,然後皇帝陛下轉過身頭也不回地走了。他身後黃宗羲三人低著頭都沒敢再說話,直到朱慈烺的腳步聲消失,三人才同時抬起頭來,呂留良一聲不響地撿起聖旨,黃宗羲卻鄙夷地轉過頭……
「真不愧是先帝的種啊!」
他低聲說道。
「大可,你以為兩廣那些鄉賢會在乎桂王和靖江王的性命?」
他緊接著問毛奇齡。
這時候呂留良自己走了,他去給福王把聖旨送回,福王明顯就是在故意氣皇帝,他侄子這一來,都快把他給吃破產了。
「那與咱們何干?」
毛奇齡說道。
「還沒找到二濱嗎?」
他緊接著問道。
黃宗羲搖了搖頭。
姜希轍在北衙大牢的事情,至今還處在保密狀態,外界是根本不知道的,作為他師兄的黃宗羲,甚至他老師劉宗周,都在發動自己的人脈四處尋找。但哪怕應天府上下都足夠給他們面子,這些天也依然如人間蒸發般找不到任何蹤跡,他自己家裡甚至已經派人去那些煤窯尋找了。
「二濱吉人天相,總會找到的!」
毛奇齡說道。
「但願如此吧!」
黃宗羲嘆息一聲自己走了。
他走後緊接著丁魁楚就走進了這個房間,毛奇齡和他對視一眼,然後直接走到翻倒的桌子前,重新翻過來並撿起來掉落的筆墨紙硯,尤其是朱慈烺的私人印章。而丁魁楚朝外面說了幾句,那些守衛的倭奴迅速給他們關上了這間實際上是朱慈烺書房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