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化虛經
化虛經究竟是幹什麽用的?老道士也沒提,吳有道也沒問。反正是背誦萬遍其意自現唄。
天光大亮,一老一小鬥了一夜,卻依舊精神抖擻的,絲毫不覺困倦。老道士領吳有道到曆代祖師畫像前,說:“上香,磕頭。”吳有道這次很聽話,點燃三支香,恭敬的跪拜三次,不像人們平時在拜神的時候還要許願,吳有道的心裏是空蕩蕩的,根本沒有什麽需求,純粹的滿足玄老頭的願望。雖然一無所求,不過還是按照規矩,恭恭敬敬的拿出五百元錢放在供桌上,作為香火錢。
老道士開始看見吳有道恭恭敬敬的樣子,還很滿意,見他拿出錢來,有點奇怪的問:“你拿出錢來幹什麽?”
吳有道說:“規矩我懂。你沒有錢花銷了,又不好向我這個小孩子要,就借著拜神機會讓我給你老人家主動送錢。”
老道士哭笑不得,想想反正這孩子已經拜見過祖師了,也就算入了玄意門,這樣自己在百年之後見到祖師爺門,也能直起腰杆來。就不在意吳有道的話了,轉而嚴肅的說:“上麵這幾位,都是我的師傅,和師祖。現在你磕過頭了,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了。記住,我們是一個修行門派,叫做玄意門。我們門派的祖地在昆侖,上清宮是門派的一個分支。”
接著,老道士臉上帶著憧憬,回憶說:“玄意門最興旺的時候,有一萬多的弟子門人,我這裏的上清宮也有三百多人,這個屋子為中心,方圓幾十畝地大小。後來走的走,散的散,現在就剩下我一個人了。呃,不,現在又有了你,是兩個人了。”
吳有道腦子都糊塗了,什麽修行,什麽玄意門,什麽昆侖,什麽上萬的弟子,全都不明白是怎麽回事。老道士慢悠悠的說:“你以後若是遇到用玄字做姓氏的,就是自己門中的人,你有若有難處,可以請他幫忙,無任何代價的幫忙。對了,你已經拜過祖師爺了,現在也應該有個自己的道號。”老道士考慮了一會兒,說:“你今後就叫玄道子,是道字輩分的弟子。你可要記住啊。”
吳有道問:“道字輩分是什麽?”事關自己的名字,不懂就要問,絕不含糊。
老道士說:“我玄意門一派,創始祖師爺是玄觀子,西漢時期創立玄意門,當初就立下輩分規矩,設立觀天照地,靜心通玄,明道致虛,星海幽遠十六個輩分。到你這裏屬於道字。”吳有道懷疑的說:“那麽多的同輩,都叫一樣的名字嗎?”
老道士耐心的解釋說:“這隻是論資排輩用的。真正稱呼的名字,還是各有各的。比如你是玄道子,可以叫吳有道,也可以叫大有。”
老道士的玄意門終於添人進口了,盡管有拐騙的嫌疑,不過現在已經跪拜過祖師爺,那就不可更改了。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吳有道都有這樣一個身份。
吳有道對自己就這樣糊裏糊塗的成為玄意門弟子,並不是太在意,但是對玄老頭一直用吐沫星子來對待自己很不滿意。神話故事裏不是說拜師後,師傅不是應該送弟子有禮物嗎?禮物在哪裏?於是就伸出一隻小手,堅定的擺在老道士麵前。老道士也知道自己缺理,老臉一紅,說:“你知道,這些年我這裏被禍禍的,什麽東西也沒留下。等以後有機會了,我帶你回昆侖祖地,一定給你補上。”
吳有道的小手依舊堅定不移的伸在眼前。老道士沒辦法。忽然想到,對了,現在這孩子是門人弟子,可以顯示道術了。於是說:“我現在教你一樣本事。”轉身對著桌子說:“你看!”食指伸出,一道亮光射出,卷到一本書上,就見這本書沿著這道白光嗖的一下子飛到老道士眼前,停在空中。
吳有道驚訝的張開嘴。老道士得意洋洋的說:“這個拜師禮物怎麽樣?想不想學啊?”
吳有道過去伸手接過書,見是自己以前的小學語文課本。不禁說:“要學!要學!”
老道士說:“你背誦的化虛經,就是這門功夫的基礎。等你感覺到第一部分達到標準了,過來找我,我再教給你竅門。”
老道士心裏得意的想:有了這個誘餌,不怕你不努力。根據祖師的的記載,化虛經是一個很高明的功法,修行道最高階段,可以達到長生不死,可以跨越空間,可以一身化萬物,孫悟空七十二變都不值一提。
化虛經的最高成就,在總綱裏用五句話表達出來。第一句說出生命的來源: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由虛無中衍化出來個體意識,個體意識中衍化出來個體的生命元氣,個體生命元氣進一步衍化,就形成生命個體。對於生命元氣形成生命個體的過程,也有說是五蘊和合的過程。生命個體形成以後,各種生命相互之間也產生隔閡,難以溝通。比如講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黑人和白人之間,男人和女人之間等等。
化虛經在開始的總綱裏第二句說出生命的去向:
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我們的生命回歸過程,是嬰而幼,幼而少,少而壯,壯而老,老而死這樣一個過程。這個過程被認為是自然的過程。萬物起源於道,萬物回歸於道。不過,這樣的回歸過程,是普通人的,是世俗的回歸過程。
修行人不去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對生命本質的研究上。他們的研究不依靠科學儀器,隻依靠自己的心裏對生命的感悟。對道的衍化進行回溯推理,認識到生命的回歸,最後都歸於虛無。所有的靈魂都是來源於純粹的意識。純粹的意識所存在的地方,是虛無。在虛無,各種意識不分彼此,沒有語言的差別,沒有膚色性別的差別。也就是說,沒有自我意識的存在。
沒有自我意識,那不就是死了嗎?
對於普通人而言,就是等於死了。對於修行者而言,生命還在。因為在虛無之境,雖然表麵看起來我們自己的獨立的自我意識沒有了,其實自我意識的核心,最純粹的部分還存在。
這一點,就好像傳說中死後喝過孟婆湯一樣。靈魂還在,記憶沒有了,但是還會留下一些東西,這些東西被認為是習慣。習慣對新生命影響很大。
修道者通過生命循環的研究,看到保留身體和自我意識的希望。畢竟,生活經曆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於是,他們通過修行,主動的進行生命的回歸過程。這就是化虛經總綱裏第三句:
是以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得知萬物創造化育的淵源,忘卻自己的身體存在,專心培養自身生命元氣,繼而忘卻自身生命元氣,專心滋養自己的意識,最後連自己的意識也忘卻了,專注培養自己的虛無意境。最後虛無意境和身體同時存在,二者之間相通,就是通常所說的大同狀態。
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就是修道者的修行方法。在修道者具體的修行中,有更加詳細的指南。其中以《坐忘論》最為有名。裏麵給出了達到大同的標準,即:“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並將修行分成七階: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
這種大同狀態,在精神上實現了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那麽在身體上是一個什麽樣的情景呢?這就是化虛經在總綱裏第四句說:
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真氣薰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