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編撰醫典
作為傳道的人,受孫思邈一拜,雷滾倒無所謂,完全當得此禮。
凡人的禮節和名聲,對他來說無關緊要。
不過在大庭廣眾之下,受一位大名人師尊禮,而且對方畢竟是長者,不符他一貫低調作風。
暗中輕輕用真氣,製止孫思邈大禮,他隨後開始回禮,還給個示意眼神,有話無人時再說。
“孫先生好!”等倆人行禮完畢,一旁龍女也上前,向孫思邈打招呼。
前幾次見麵的時候,她變化成一位幼女,被孫思邈很是寵愛,倆人關係非常融洽。
再次見到孫神醫,龍女可不管自己,身形有沒有改變,還甜甜地叫一聲。
“這位小姐……你是龍姑娘!”龍女的聲音很熟,體形卻從未見過,且臉上蒙著麵紗,孫思邈靈光一閃,竟瞬間認出龍女。
“對,我是龍姑娘。”
“孫先生好!”
“孫先生好!”
此後薑楠和則天,也上前向孫思邈,禮貌地行禮招呼。
懸壺濟世救死扶傷,醫生本受世人尊重,特別這位還是神醫。
按凡人的目光看,雖然薑楠和則天,已和神明差不多,但懂得尊老愛幼。
她們跟雷滾混久了,並沒染上世俗惡習,隻以實力論人高低。
實力高低不過表象,品性高潔才是本質,而眼前這位孫神醫,正是品性高尚的人,值得她們表示尊敬。
“好了!大家先進去。”不等孫思邈回禮,雷滾更無心介紹,等不及再次催促。
因為在行禮招呼的功夫,已經有人從震驚中清醒,開始往這邊圍來的趨勢。
雷滾可不想當焦點,成無聊人圍觀對象。
“對!對!四位裏麵請……”聽雷滾第二次強調,孫思邈也醒悟
悟過來,門口不是說話地方。
此後他當先引路,在眾人目送之下,帶著雷滾和三女,穿過紛亂的大殿,朝觀內深處走去……
“孫思邈的修行資質,確實算得上品人才,隻比薑楠等人稍弱。
得到玉蜂蜜輔助,看他此時的氣息,悠長又靈動活潑,築基境界很穩定。
也許過不了多久,他即可凝出金丹,進階成金丹修士……”
一邊隨孫思邈進內院,雷滾順便暗中觀察對方,心裏很快有一個判斷。
相對喧鬧的大殿前院,白龍觀後院份外安靜。
不是因為這裏沒人,相反後院人也不少,但一個個都在忙碌,或者說在專心工作。
一間間相對獨立靜室,古怪像進行科舉考試,裏麵坐一個皓首老頭,正伏案奮筆書寫什麽,或閉目皺眉進入沉思。
而這些老頭的身邊,還配一個精幹下人,默默幫忙倒茶磨墨,或在幫忙整理書卷……
“他們都是名醫,在編寫大醫典?”用神識飛快一掃,雷滾怕打攪別人,小聲地問孫思邈。
聯係路上聽到的消息,再看這些用功的老頭,雷滾很容易猜出真相。
他們都是名醫,受孫思邈邀請,甚至毛遂自薦,自己主動趕來,編《大唐醫典》。
這些大半身已經入土,別無所求的當世名醫,在為醫學事業發餘熱。
千古留名,永垂不朽!
對這些老者來說,人間的榮華富貴,哪比得上青史留名?
再說以他們的年紀,也沒多少年好活了,酸甜苦辣早已嚐盡。
不管是為搏虛名,還是為子孫後代,留下一點餘蔭,確實深合其心意。
在這個落後的年代,一位舉世公認神醫,名聲遠超常人想象。
而且這件事的
的背後,還有當今天子默許,晉王李治推波助瀾,全民眾的鼎力支持。
所以孫思邈號召一出,一時間響應者如雲集。
文水周邊的名醫,近水樓台先得月,也不管頤養天年,或身子骨不如前,眼巴巴趕到這裏,希望加入編醫典。
還有一些年輕的醫生,帶著求教和學習態度,也不辭辛苦匆匆趕來,獻上自己的綿薄之力。
白天回憶醫案,晚上熱烈討論,最後由孫思邈,這位總編拍板。
有神醫孫思邈把關,編寫大醫典的事情,好像出乎意料順利。
“對!我按照你給的提示,已經編出總目大綱。
他們正幫忙豐富,一些分目的工作……”說到編撰大醫典,孫思邈精神一振,好像全身會發光。
這件工作他越做,越覺得功在當代,但明顯利在千秋,絕對是偉大善舉。
想想自己竟有幸,負責如此的偉業,哪怕他一把年紀,也不禁熱血沸騰!
“很好!你幹得很好。”聞言雷滾點點頭,微笑著稱讚一聲。
在向孫思邈提議時,他就知道這個結果,倒沒表現多大驚訝。
名醫首先是個人,在不能獲得永生,飲食無憂情況下,追求名聲很正常。
“雷先生……”然而聽見雷滾稱讚,孫思邈非但不欣喜,反露出一臉的苦惱,一副欲言又止樣子。
看孫思邈的表情,雷滾馬上明白了,不動聲色地提問:“嗯。
你在編醫典的時候,遇到很大困難是嗎,想我出手幫忙是嗎?”
後世名醫的李時珍,為編寫《本草綱目》,足足花了三十餘年,可以說用一生心血,才寫出一本大醫典。
如今孫思邈再厲害,想短時間取得成果,難度更比一步登天。
浩大的工作量,哪怕有
有人支持,他也開始感覺,自己力不從心。
而且獲得雷滾指點後,孫思邈的眼界被打開,發現以前所學的知識,很多是荒唐錯誤理論。
結果越寫越沒有自信,他對能否編一部醫典,信心竟漸漸開始動搖。
今天此事的提倡者,他驚為天人的雷滾,正好來到編撰現場,他有一肚子話想說。
不過孫思邈很清楚,雷滾是超凡的修士,追求和凡人不一樣。
因此他希望對方幫忙,又怕被雷滾當麵拒絕,心裏難免很忐忑不安,不敢大膽地提出要求。
“雷先生!”事已被雷滾挑破,孫思邈像豁出去,忽然間停下腳步。
隨後他一正神色,先深深彎腰行禮,把自己心聲說出:“還請先生幫忙。
等真正進行編撰,我才知其中困難。
先不說個人能力有限,麵多如此複雜的工作,我已經感覺精疲力盡。
隻說那些受邀的名醫,他們很多知識有誤差,如我不進行辨別的話,真編入醫典等於害人。
可他們見識有限,思想又非常僵化,哪怕我費勁口舌,也不肯承認錯誤。
如今我大部分時間,變成修改醫學錯誤,和在說服他們身上……”
名醫一般年紀大,而年齡偏大的人,又一個討厭特點,固執到不可理喻。
很多明顯的醫學錯誤,孫思邈經過雷滾指點,現可以輕鬆一眼看穿。
但他們自負行醫以來,都是這樣治療病人的,改變理念也好比登天。
秉著負責任的態度,孫思邈自然不願意,把錯誤知識收入醫典。
結果一方死不改悔,一方對此痛心疾首,編撰工作跌跌撞撞,效率簡直慘不忍睹。
要不是孫思邈,養氣功夫到家,早一怒之下,甩手不幹了!
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莽西遊》,微信關注“優讀文學”看,聊人生,尋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