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副將
項燕最終還是得到了那五萬援兵和糧草,這也使他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正處於危險之中。
在此之前,項燕一直以為自己的敵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秦軍。
他以為在這要滅國的時刻,楚國各大族乃至各城邑都願意將自己的兵力甚至財物交出來對抗秦軍。
但他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這些貴族不僅不願將自己的兵交出,甚至還打算藉此機會剷除項氏……
否則,昭氏派人送密件說項氏謀反又是怎麼回事?
很明顯,說項氏謀反有兩個意圖:一方面可以使大王起疑心進一步弱化項氏甚至削項氏兵權,另一方面還可以使各貴族不需要出兵出糧……
若項氏謀反,貴族自然不需將兵、糧交到項燕手中供其指揮。
否則豈不是供給反賊?
此計是何等的險惡啊!
項燕聽了這些只氣得差點噴出一口老血,他不明白這些貴族為何會不顧大局自毀長城……
形勢難道還不明顯?
若人人只顧自家封地不願出兵、出糧,最終就只有被秦軍各個擊破這結局,到時誰也得討不了好。
但就是個個都抱著僥倖的心理:要死先讓別人死,最好便是秦軍打到自家門前時就無力再戰。
項燕是越想越怕。
如果後方貴族是這樣的想法,那自己的應敵方略是否還可行?
大王手裡的三十萬兵已有二十五萬在曹州、陳城兩地,壽春只留五萬。
原本這算不上什麼,因為後方分佈在各城邑和貴族手裡還有三十餘萬兵,這些兵已足以保護壽春周全。
然而,各貴族卻是只顧保存實力拒不出兵……那麼自己在外圍將大王的兵力耗盡豈不危險?
就算他項燕能將秦軍擊敗,這二十五萬兵到時只怕也所剩無幾了。
之後又會是什麼局面呢?
昭、屈、景三族兵力便會強過大王,秦軍退了大王卻無法掌控三族,大王掌控不了三族又哪還有楚國?
於是項燕就明白了,這場仗不能這麼打。
所以史上項燕才會有「誘敵深入」的戰術對陣李信。
其實項燕是不得不用這戰術,甚至楚國被王賁進攻時也是幾乎毫無抵抗……十餘日連下十城,幾乎是一日一城。
原因就在北部大片地區都是楚王負芻的土地。
楚王負芻與楚國貴族的關係有些像周王和諸候國。
秦軍攻楚王負芻對於貴族而言沒有切膚之痛,甚至貴族還希望秦軍與楚王兩敗俱傷,於是他們才好奪權奪位。
站在楚王負芻的角度去考慮……他同樣不敢把自己所有的兵力用於抗秦,否則就算成功擋住秦軍也壓不住楚國貴族啊,他這大王還當不當了?命還要不要了?
所以,楚國因為這特殊情況只能「誘敵深入」。
當秦軍打到楚國內部就不一樣了……秦軍已經站在貴族的封地上甚至已經到貴族封地的家門口了,貴族還能不出兵嗎?
這時貴族才有切膚之痛。
這時貴族才會積極響應。
這時貴族才會團結一致!
李信沒看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這仗是輸得一點都不冤:以二十萬對陣楚軍的七十萬……
實際不只七十萬,各貴族還有許多私兵,再加上臨時招募的百姓,加起來只怕是李信軍四倍至五倍。
再加上秦軍補給線的問題,李信哪還有不敗之理!
此時的沈兵沒考慮這許多,他已開始整訓新招的十萬降兵。
十萬降兵那就與之前訓練三千黑甲軍就不一樣了,那往校場里一站就是黑壓壓的一片,沈兵看著心裡都有些發毛。
沈兵此時已升為副將,而魏呴則升為校尉。
在秦國,爵位不僅僅是朝班座次序列,更重要的,在於爵位是不含任何水分的最直接的軍功標誌。
因為無功不受爵是秦法最不能鬆動的根基。
在秦國,有才而無功可以領職,但不可以受爵。所以,秦人更看重爵位,對職司高低倒是不那麼在乎。
此時的魏呴就屬於這種「有才而無功」的情況,雖是二級爵上造但卻任校尉。
不過這也是因為情況特殊:
如若魏呴管轄的不是魏降兵而是秦軍……那秦軍中又有才又有功的人便多了去,魏呴任校尉就難免有人不服。
此時讓他任這個其它秦軍將領都不屑擔任的降兵校尉,則是沒人有意見。
所以沈兵不管那許多,直接就把魏呴調了過去整訓十萬步兵。
他之前可是魏國大將軍,管理這十萬步兵當然遊刃有餘。
沈兵對魏呴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這十萬大軍並不是全軍編製,整訓兩月後,不合格者將剔除部隊。」
魏呴聞言不由一愣。
他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剔除部隊的意思就是又要回去做苦役。
遲疑了下,魏呴就問了聲:
「不知副將打算留多少編製?」
沈兵回答:
「視情況而定。」
「整訓后合格者留下,不合格者剔除。」
「校尉不會因此怪我吧!」
魏呴趕忙回答:
「屬下不敢。」
「副將對我等已是恩重如山,如今也是視戰情而做決斷,屬下感恩尚且不及如何敢怪責副將。」
沈兵點了點頭,就讓魏呴把這消息傳了下去。
沈兵之所以這麼做,是希望短期內能將部隊素質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步兵與黑甲軍不一樣。
黑甲軍那是從二十萬人里優中取優挑選出來的,他們的單兵素質基本沒有問題。
但這步兵卻是從二十萬魏兵里選出的十萬人,原本魏兵素質就較差,二選一之後依舊好不到哪去。
沈兵就用這種「末位淘汰制」刺激他們力爭上遊。
果然,當魏呴將沈兵的話告訴兵士后,兵士們立時就倍感壓力。
這當然要有壓力,這可不只是失去立功晉爵機會的問題,一旦被剔除重回苦役就很可能是性命不保。
不過魏呴還是安慰了他們幾句:
「稍安勿燥,我等之前已習過兵法陣勢。」
「整訓也無非如是,你等只需小心應付,照想都能合格。」
然而,很快魏呴就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