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傷愈
第二天天還沒亮,林凡就早早地起來了,他一個人來到了校場之上,先是耍了一套太祖長拳活絡了一下筋骨。
一套拳下來,雖然外麵看上去拳勢剛猛,虎虎生風。但是林凡卻明顯感覺到,在他受傷的這一段時間,由於疏於訓練,身手還是落下了不少,。身的筋絡都生鏽了一般,動起來也不再如往日那般靈活如意。
一套長拳打完,林凡全身的骨頭都在劈裏啪啦的響個不停。出了一身汗的他頓時感覺到全身舒透,神清氣爽,就連氣色也好了許多。
說起來這太祖長拳可非同一般,乃是本朝太祖當年打天下之前所創。
要知道,近三百年來,本朝太祖聲名赫赫,被世人譽為武術宗師。這可不是浪得虛名,也絕非後人吹捧,而是在太祖在世時一拳一腳的打出來的。
前朝武風極盛,幾百年間不乏宗師級人物,遊俠更是遍及天下。這些遊俠以扶危濟困為己任,一言不合便大開殺戒,正所謂“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
其實不止是江湖人物,就連各族士子,負劍遊學也是常事。
特別是前朝後期,諸侯爭霸之心已顯。又加上盜匪遍地,尋常士子就算家世顯赫,可這些在遊學中可派不上用場,若無一技傍身,遊學天下豈非自尋死路。
太祖出身軍伍世家,對此更是極為看重。所以年輕時不僅文采飛揚,更是師從武道名家,精通拳法棍術。乃是世間少有的文武雙全,並且皆出類拔萃之人。
據說在太祖學成之後,更是四處挑戰天下高手,鮮有敗績。
僅依靠自己的一身拳腳,一根棍棒,太祖在尚未起兵時就已經在江湖中闖除了偌大名號。
太祖年輕時曾遍尋名家,一身武學匯聚百家之長,後更是青出於藍,自創三十二式長拳,又創有太祖棍法。從此之後世上再無敵手,在世間盡顯無上威名。
再後來天下大亂,朝廷徹底失勢,諸侯並起,烽煙遍地,當時剛剛襲了雲候爵位的太祖同樣趁勢起兵,爭霸天下。
因傾慕太祖的赫赫威名,江湖武林人士紛紛望風歸附,成為了太祖掃清八荒六合的一大助力。
這些江湖豪俠助太祖掃平各路諸侯,為太祖一統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才能開創本朝盛世,至如今已近三百年。
所以後世才有了太祖一條齊眉棍,掃平天下八百軍州的說法。棍棒也因此被奉為百兵之祖,為後人所追捧。
太祖胸懷廣闊,世間少有人及。太祖武學雖是自創,但卻從未敝掃自珍,反而將拳譜和棍譜遍及天下,人人皆可習得。
後世皇家承襲太祖意誌,對於太祖武學在民間傳習也從未幹涉。太祖長拳和太祖棍法也就流傳至今,為皇家和江湖人士代代承襲,發揚光大。
太祖尚武,跟隨在太祖身後的那些沙場百戰的開國元勳們也莫不如是。
正因為如此,本朝開國時武將權威極重,勳貴集團子弟更是胡作非為。
太祖念於情誼,也往往網開一麵,不會太過追究,這更使得勳貴集團依仗功勞權勢目無法度,肆意妄為。
本朝以兵武起家,前朝更是亡於割據。有了慘痛的前車之鑒,朝廷自然不會不防,這直接促使了後世皇室一再打壓各大勳貴世家。
等到太祖崩逝,太宗繼位之後,朝廷開始大規模的重文抑武,勳貴們開始逐漸失勢,文官開始慢慢的進入中樞,掌握權力。
不止是太宗,後來的繼位者也都同樣如此。曆經數代演變,文官後來居上的局麵才最終出現。
即便如此,有了太祖身份的影響,武人在朝廷上雖不受重用,受人鄙棄,但是這也僅僅是在廟堂之上,朝廷卻從未在民間頒布過禁武法令。
世道艱難,為了能在這亂世之中有幾分自保之力,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富商巨賈,家中習武者都不在少數,朝廷對此從未幹涉。
哪怕就是對於民間私藏兵械,隻要規模不是太大,又不是朝廷製式軍械,官府對此也往往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未追究。
所以百家武學才得以在時間流傳,民間習武之風也才得以保存。江湖雖不複前朝盛況,卻也不至於凋零衰亡。
本朝名將如陳定方等人更大多是文武雙全的儒將,可見太祖武學影響之深。否則在朝廷打壓之下,天下恐早已無有武學傳世。
當然,在朝廷的有意為之的情況下,本朝文貴武賤已是不爭的事實。
到如今,單純的武夫想要在朝堂上呼風喚雨已近乎不可能,甚至再無立身之地,連一方主將都不可得,隻能跟在文官身後唯唯諾諾。
就拿現在來說,內閣中樞、六部主官、各道經撫使都是文官,就連兵部,還有執掌各道兵事的總督也是如此,無一例外。
朝廷曆來用兵,掌兵主帥也都是文臣,武官隻能屈居於文官之下,成為文官附庸。甚至有著一品武官為了拍馬屁,甘心去做二三品文官的護衛這樣的荒唐事情出現。
如今天下文風盛行,武道落寞,選擇習武之人往往出身不高。這些人希望靠著武學謀一個進身之階,若是再能夠謀個一官半職就再好不過了。
隻是世人常說窮文富武可不是沒有道理的,平常人家依靠幾個野路子就想要出人頭地何其艱難,他們如何能夠比得過別人家學淵源。若是投軍,戰場上刀劍可不長眼睛,能夠活下來並且功成名就的可謂是少之又少。
不過,有著些許身手傍身,哪怕是不能出人頭地,隻要是能夠進入世家大族,為他們看家護院,也算有了一份好差事,養家糊口還是不成問題的,總歸是還有一些活路。
平民為了搏一個前程辛苦習武,甚至要上戰場拚殺,而世家大族們可就沒這個顧慮了。
本朝文貴武賤,各族士子們大也都對習武之事嗤之以鼻。
他們出身富貴,一輩子衣食無憂,認為習武是粗俗下等人才會幹的事。
相比之下,他們更願意讀書參加科舉,將科舉視為正途。
他們不知道,是他們的家世讓他們可以不事生產,一輩子皓首窮經,將一生全部都傾注在考場之上。隻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以期進入那高高廟堂,實現自己那所謂治國平天下的夢想。
為了這些東西,他們隻要是用功讀書就可以了,而那些他們看不起的平民就隻能拿命去搏。
幾百年來,科甲是為正途早已深入人心,故而天下士子無數,而其中願意吃苦習武者卻寥寥無幾。
哪怕是有人喜歡,則是被宗族亦或者是旁人斥為不務正業,受人白眼。
習武士子本就不多,而其中因為種種原因中途放棄者又占了絕大多數。而士子在沒有獲得功名前直接投軍者更是幾乎沒有,他們有遠比這更好的出路。
久而久之,在各大世族,文風愈重,而習武也就越發的被人看不起了。
天下
十三道,文風又以江南為最。江南道從不乏才子佳人的傳說,文學大家更是層出不窮,就比如金陵城文學大儒孫益之就被稱為東南五十年文宗。
除此之外,江南道還有幾位不遜於孫益之的文豪大家尚在世間,江南道文風之盛可見一斑,遠勝於中原以及北方各道。
林氏乃是江南大族,更是以詩書傳家,到林凡父親這一代,負劍遊學之風早已不見,族中人人皆以先生自稱。
如今跟著林汝賢入京的林紹的爺爺就因為家裏藏著五塊奇石,便自稱五石老人,又被好事者恭維為五石先生。
到現在,林氏家族年輕後輩雖大多也佩劍,但更多的是點綴之用,用來顯示身份罷了。這種情況,直到林凡這一代才有所改善。
就連林凡幾人之所以能夠習武,更多的還是依靠林汝賢。
林汝賢雖是一介文弱書生,眼界見識也高,但對武學卻並無偏見。是他仰慕於林凡先生之奇才,以一己之力打破家族裏的重重阻礙,更是以決心感動了先生,才使得先生傾囊相授。
有了林汝賢的堅持,從那之後,林氏對於後輩的習武態度才有所轉變,不再強硬的進行幹涉,任由後輩自行決定。
這樣一來,這些年家族習武之人才逐漸多了起來,林氏年輕人負劍才有了幾分真實意味。
一套長拳之後,林凡並不停歇。他收回思緒,又演練了棍法,槍法和劍法,就這樣一直過了大約半個時辰,林凡才停下來。
他收勢站定,長長的吐出出一口濁氣,他從懷中拿出手帕,準備拭去額頭上的汗水。
不過當他看到手帕上的那鮮豔的一樹紅豆,便舍不得了。他溫柔的盯著錦帕,不知回想起些什麽,輕柔一笑,又小心翼翼的把手帕放回到懷中。
回過神來,林凡直接用手一抹,擦去額頭的汗滴,再次吐出一口濁氣。他呼吸著清晨的新鮮空氣,隻覺得神清氣明。
養傷多日,直到今日才算是恢複的差不多了。而今總算能夠暢快的活動一下身體,讓近日以來一直鬱積的傷病之氣得以掃除,真是好久沒有這麽痛快過了。
不知不覺間,東方已經翻起魚肚白,兵丁們尤其是火頭房的軍士們也開始三三兩兩的起來了。他們每天都要為全巡檢司的兄弟們準備飯食,最是偷懶不得。
突然在校場看到林凡,大家也很意外。因為自從林凡到巡檢司以來,一直都在養傷,訓練上也一直是由安寧來負責,大家雖然都知道林凡身手很厲害,但是除了上次遇伏和展示箭法之外,卻很少有機會見到他施展身手。
不過雖然詫異,隻不過大家都還有事要忙,便也都沒有多問,隻是悄悄地對林凡行了禮之後,就從林凡身旁走過,自顧自的忙碌去了。
林凡此時已經從哨兵口中得知田六兩人在寅時三刻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從小門走了,林凡知道消息隻是點了點頭,並沒有多問。
他做了那麽多,已經仁至義盡了,至於這兩人在這亂世中能否活下去,還要看他們自己的造化了。
所幸他們還不算太笨,還知道時間緊迫,抓緊時間逃走。
至於他們為什麽不告而別,沒有來跟自己辭行,是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林凡並不太在意。有些人能夠活著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又何必苛責這些呢!
林凡回屋用過飯,又讓人去叫了安寧幾人過來,安排今日去薄柳鎮之事。他讓幾人備好了幹糧飲水,牽過馬匹便隨即出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