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188.豆和豆類食品正式加入菜譜
要讓安楷說,古代種花家的先人們在飲食領域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麽?
毫無疑問,他會說豆腐。
當然這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對別人來說,其他東西才是中餐裏最偉大的發明吧。
隻不過,豆腐絕對是安楷最喜歡吃的菜之一,包括但不限於豆腐幹、豆腐皮、豆腐腦以及各類豆製品。
它們不僅繼承了豆子的諸多優點。
最基本的高蛋白,富含卵磷脂和纖維素,以及有利於減肥等等,同時,不同豆子本身也有不同的功效。
比如說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幾率等。
細分的話,紅豆可補心、利尿,能解酒、解毒,對心髒病、腎病、水腫有一定療效。紅豆還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良好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抗癌、減肥作用。
綠豆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作用,能幫助人體排泄毒素,可降低膽固醇、保肝、抗過敏。
黃豆可補脾,促進新陳代謝,對瀉痢、腹脹等病症有輔助食療作用,是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肥胖、糖尿病等患者的理想食品,還有助於延緩衰老。
白芸豆含有皂苷和多種球蛋白等,能提高人體免疫能力、預防呼吸道疾病。黑豆能促進腎髒排出毒素,有很強的補腎養腎、活血潤膚作用。
當然了,凡事都有個度,豆類中含有大量植酸,會影響鐵、鋅等微量元素的吸收,所以就算再喜歡吃豆類,也要適可而止。不過隻要將豆子製成豆芽不僅植酸含量會大為降低,還可以大大提高鐵、鋅、鈣的利用率,使五髒得到更好的補益。
另外,民間盛傳的大量吃豆類食品會刺激雌性激素的分泌……雖然不知道是從哪傳出來的,但安楷是有些不太信的,可惜他從未為此專門上網查詢過相關資料,所以到底是真是假,他心裏也不是完全有底。
總之,吃豆子好處多多,那麽豆腐的好處在哪裏呢?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欲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豆腐味甘性涼,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
總之,隻要將進食量控製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豆製品的好處,絕對能讓人受益匪淺。
而更重要的是,豆腐的口感是非常潤滑的,不同於豆子本身粗糲的口感,就算是泡得再軟,磨得再細,隻要是直接吃豆子,都難免會有粗澀的口感。但隻要製作成豆腐,口感就會立刻變得非常爽滑,這當然主要得益於過濾。但這不正是豆腐的優秀之處嗎?將豆子碾碎後粗澀的顆粒過濾掉,隻剩下一捧稀湯寡水的情況下,最終卻還要製作成口感爽滑有嚼勁的豆腐,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手段,才是最奇妙的地方了。
製作豆腐,最好的原材料當然是黃豆,但事實上,隻要是豆類基本上就都能用來製作豆腐,無非是味道和口感會有差異罷了。
至於說營養……嗯,老實講,隻要不是頓頓吃豆腐,拿豆腐當飯吃的話,其實真要說有什麽滋補功效,拿也是有些誇張了。
作為專業廚師,安楷自動掌握製作豆腐的技巧,最重要的是,係統居然提供一整套製作豆腐的專業工具,這就厲害了有沒有?
當第一批準備用來製作食物的豆子收獲——也就是今天,安楷總算是準備親自動手製作豆腐了。
他早就提前一步將所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給準備好了。
庇護所種下的,主要是黃豆和大豆,用來做豆腐都很合適,但安楷更喜歡黃豆。
選擇品質優良的黃豆,其實也不怎麽用挑選,因為係統種植而成的黃豆顆顆都是精品。
先將其洗淨,然後進行浸泡。
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使黃豆吸水膨脹,有利於粉碎後提取其中的蛋白質。
浸泡後大豆表麵光滑、無皺皮,豆皮輕易不脫落,手感有勁。此時的黃豆,蛋白體膜變得鬆脆,但是要使蛋白質溶出,必須進行適當的機械破碎。如果從蛋白質溶出量角度看,破碎的越徹底,蛋白質越容易溶出。但是磨得過細,纖維素會隨著蛋白質進入豆漿中,使產品變得粗糙、色澤深,而且也不利於漿渣分離。
這一步就需要安楷手動操作了,工具是一個小小的石磨,直接手推的那種。
接下來是煮漿,就是是通過加熱使豆漿中的蛋白質發生熱變性的過程。一方麵為後序點漿創造必要條件,另一方麵消除豆漿中的抗營養成分,殺菌,減輕異味,提高營養價值,延長產品的保鮮期。
這個過程是最簡單的,隻需要煮製100度,然後繼續煮五分鍾就可以了。
接下來就是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凝固。
就是大豆蛋白質在熱變性的基礎上,在凝固劑的作用下,由溶膠狀態轉變成凝膠狀態的過程。
這一步就是俗稱的點鹵,需要用到鹽鹵或石膏,鹽鹵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即膠體的聚沉,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
兩種材料安楷都有,但他還是喜歡吃鹵水點的豆腐,這種豆腐相對來說口感更佳瓷實,是老年間經常使用的方法。
簡單點鹵之後,豆漿就變成了一坨坨的豆腐腦。
前者可以加糖或直接喝,兩種方法味道都不錯。
而後者,在穿越前有多重口味之爭,安楷是很純正的鹹黨,偶爾也能客串一下辣黨,對於甜黨他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豆腐腦之後,就是豆腐了。
將豆腐腦倒入專門的容器中,蓋上紗布,以和容器幾乎沒有縫隙的頂板加上石頭擠壓,將多餘的水分擠掉,就形成了豆腐。
但這還不是結束,如果更進一步,擠出更多的水分,並將其晾幹的話,就是口感堅韌的豆腐幹,這也是安楷最喜歡吃的豆製品之一。
而如果換一種方法,以紗布層層層層疊疊來鋪墊的話,最終就能形成豆腐皮,有的地方也稱之為千張。另外,還有一種豆腐皮的製作方法是將燒開的豆漿稍微晾涼一些,然後以竹簽在豆漿表麵輕輕挑起一層冷卻凝固的皮膜來,不過這種產品,在安楷老家被稱之為豆皮或油皮,和豆腐皮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區別還是挺明顯的。
至此,最基礎的豆製品就都做出來了。
安楷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舌之欲,將每一種都製作了一部分,他要狠狠的過一把癮。
至於說更進一步的腐竹、素雞、素火腿、蛋白肉等豆製品,說實話,他也是能做的,而且其實也不算太麻煩,但仔細想想,他還是不那麽麻煩了,想做的話,以後還有機會,現在他迫不及待的就想吃自己親手製作的各種豆製品,他都等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