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管飯,管飽,足矣
綏德縣的知縣、縣丞,帶著一群衣衫淩亂的所謂官軍,千恩萬謝地將重真等人迎進了城內,可對於他們而言,卻隻是做了一件極其微不足道的事情。
旭日東升,綏德縣城再次沐浴在了燦爛的晨光裏。
所有人都已習慣了這裏的幹燥與黃土,所有人的臉上脖子上,無需風塵,便都覆蓋著一層淡淡的黃土,讓黃皮膚看上去更加炎黃。
重真帶著幾個人在城裏逛了一大圈,結合之前的見聞,窺一斑而見全豹。
他真的十分熱愛這方土地,因為這是華夏文明的搖籃。
往上,華夏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繞過一個極大的曲線,再次奔流進入傳統的苦難深重的華夏大地,與華夏人的另一精神象征——長城,形成了一片廣袤的草原地區——河套。
重真西北之行的最終目標,就是這片土地。
“可不能白瞎了在袁崇煥和滿桂麵前,所唱的鄂爾多斯黃河漫瀚調。”
但是仿佛,他又繞不開“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怪誕的旋渦。
好在重真及其麾下,對內作戰不在話下,對外作戰更是堪稱血戰餘生。
住在城內的綏德縣人,能來的幾乎都來了,簡陋的縣衙也被擠得滿滿當當,於是人們就在縣衙外邊依靠著黃土夯製的房屋牆體,站在古老殘破的屋簷之下。
說是全縣之人,但人數其實不多,重真的麾下經過大致統計,頂多也就萬把個人,並且大部分人的臉上並未帶有希冀,而是麻木與不仁。
“他們其實就是來看戲的,來看看老子這個初來乍到就給了他們莫大驚嚇的大明信王,究竟有幾斤幾兩。”重真默默一歎,便開始了傾情出演。
他端坐於縣衙大堂,卻令人將那張沉重的桌案給搬到了一邊,將他正在逐漸變得魁梧的矯健身材,展現在本地官軍與百姓麵前,沉聲喝道:“綏德縣令何在?”
堂下當先躬身而立者,出列行跪地之禮道:“下官綏德縣令程強,見過信王殿下,殿下千歲千歲千千歲。”
“城牆不倒,主將不跑。你這名字倒是有點意思。”重真對他棄縣而逃的行為表示了肯定,又道,“你打算如何處置縣城周邊的流寇屍體啊?總不可能就讓他們在烈日之下暴曬吧?若不及時處理,怕是會引來疫病啊!”
古人莫不對疫病二字諱莫如深,堂外觀瞻的百姓聞言,當即一陣騷動,對於縣令程強的回答,也充滿了期待。
程強心道:“百聞不如一見,信王殿下這四兩撥千斤的功力,當真是爐火純青。嘿,幸好本官也早有準備,殿下的麾下不都是來自遼東麽?好辦!”
程強想起了寧遠大捷之後風靡華夏的“建奴頭顱的關內之旅”,當即便興衝衝地說道:“落葉歸根,賊寇之身便隨便挖個坑埋了吧,也好給黃土地增添一些養分。至於頭顱,自然是要在城外壘成京觀,以震懾宵小的。”
程強的前半句話還讓重真生出了些許好感,但後半句話卻觸及他心中對於這片土地最深沉的情感,立刻便沉聲說道:“二狗子,把本王的馬鞭還來。”
二狗子十分惱恨別人如此稱呼於他,然而信王這般叫他,他隻覺得與有榮焉。
於是欣然應諾,就屁顛屁顛地跑過來將那根抽過強驢屁屁的馬鞭,恭恭謹謹地用雙手交托到重真手中。
重真翻掌接過,站起身輕輕甩動,馬鞭便在程強的身邊啪啪作響,唬得他渾身顫抖,卻始終想不明白自己哪裏說錯了,又哪裏做錯了。
重真看他的架勢就知道他無法自主體會,便憤怒地一鞭抽在了他那瘦削但還算寬闊的肩頭,道:“你是將我華夏同胞,當作了建奴或者河套寇?”
程強吃痛,卻硬是咬著牙齒沒有痛呼出聲,而是訝然抬頭道:“殿下何出此言?下官萬萬沒有這個意思!他們……隻是試圖亂我綏德的賊寇啊!”
重真還是挺佩服程強的勇氣的,這個家夥的才能雖然不一定足以與縣令這個職位相匹配,但是他的倔強,確有華夏西北漢子的堅硬,便問道:“你是哪裏人?”
程強顯然極不習慣重真的跳躍性思維,愣然道:“綏德本縣人啊。”
“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果然名不虛傳。”
重真點點頭又輕歎道:“你其實問出了全大明所有官員的心聲,然而饑民之中也流傳著一句話,叫作——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然官也好民也罷,皆我華夏同胞,關起門來如何解決內部紛爭,那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隻要別給外人鑽了空子就好。無論頭顱還是身軀,盡皆入土為安吧。”
程強略一思忖,便由衷地下拜道:“下官領命,這便遣人執行。”
重真搖頭道:“如此多的頭顱身軀,不必急於一時,待本王審問完畢,你再親自帶著綏德百姓,前去安葬我為求飽腹而鋌而走險的同胞吧。”
“諾!”
重真三言兩語的安排,所蘊含的情感無疑十分深重,不僅程強由衷折服,便連堂外旁聽的百姓們,也都豁然動容。
更有大膽者出聲喊道:“知縣大人,算俺一個。”
“俺也去!”
“俺也去!”
有老者強著脖子道:“你們這群瓜慫,這點兒小事還要勞駕人信王殿下親自下令,知縣大人親自帶領麽?喂,衙外的父老鄉親們,信王殿下說就在城外挖幾個坑,把那些流寇的頭顱和身體就地掩埋了,你們閑著也是閑著,快去吧。”
“管飯不?”
“受信王殿下的指派,乃是我等西北苦哈哈的榮幸,還敢……”
全身都裹在金色布麵甲當中的袁十三大笑道:“那是爾等窮鄉僻壤的刁民,以小人之心踱咱殿下的君子之腹。盡管去吧,不但管飯,還管飽。”
“管飯,管飽”,兩個詞語四個字,簡短有力,卻比任何長篇大論的許諾都要有效。
民眾聞之,足矣。華夏百姓,就是如此的容易知足。
縣衙外的民眾隻要是有分子力氣的,全都忙活了起來。
麻木不仁的綏德縣城,竟然就這樣而煥發出了青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