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甲申天變> 第一次親密接觸

第一次親密接觸

  第94章 第一次親密接觸


  自打赴死軍進舒城之後,霍山已經是在李四能夠直接接觸到的範圍之內,之所以沒有分兵去佔領,主要是不想過早刺激黃得功。


  隨著時日的流逝,黃部的裝聾作啞明顯好是往太子這邊靠攏,李四才開始回頭往霍山一帶滲透。


  因為李四的出現,盤踞於霍山的徽商和浙商勢力經歷了一次空前激烈的商業大戰,並且這種商戰還在繼續。


  直到這個時候,兩股商業勢力才徹底弄明白了李四這個超級大客戶的真實身份。


  怨不得能一下子拍出百萬大單,原來這是太子的人。


  如今的局面的明擺著的,太子要想恢復點什麼,必然需要的更多,無論是徽商還是浙商,都很清醒的意識到:無論隸屬於太子的這股勢力是要謀求在江南的正統地位,還是恢復北地,都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這個機會大到了無法想象的地步,絕對不僅僅是百萬千萬級別的交易規模,更不是銀錢方面的利潤,而是一個機會。


  一個屬於整個商人行業的機會。


  因為和滿蒙暗通款曲,晉商飛速崛起,隨著滿洲人在北方地位的鞏固,晉商已經成為整個北中國最大的商業團體,無論是在中原還是在滿蒙各地,都取得了其他商業團體所沒有的各種特權和優惠。


  當時的商人,尤其是這些已經成一定氣候的大行商業團體,起目光之深遠遠不是現代的小商小販所能夠比肩。


  依靠給滿蒙勢力輸送資材而崛起的晉商團體雖然取得重大的商業利益,隨之而來的還有褒貶不一的聲名。


  滿蒙和大明王朝互相敵對早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這幫子晉商的所作所為說白了就是資敵,和當年袁崇煥與皇太極之間的互市完全相同。


  尤其是在滿清進攻山西李闖勢力的這些日子,晉商團體甚至直接充當了滿洲後勤的角色,源源不斷的物資經過晉商之手送到吳三桂的手中。


  趁中華虛危之時,蠻族強力入寇的事情歷史上不是沒有過,無論是強大的匈奴還是後來的五胡,又有那個能夠長久?即便是把騎射之功發揮到極限的蒙古人,算是武力強盛了吧,還不是被趕回長城之外?

  滿洲人逞一時殺戮搶掠之快,必不能久,只要中華血脈一縷尚存,就能將滿洲人打回極北苦寒之地。到時候,那幫子目光短淺的晉商的老賬新帳可就要一起算算了。


  泱泱神州赤縣,億兆子民,滿清肯定長久不了,無論是徽商還是浙商都深信這一點。


  如何在這場爭鬥中獲得屬於自己的利益,才是這些鉅賈大賈們要考慮的問題。


  和太子系人馬保持友好的商業關係,能博個大義之名是那是肯定的。在這個時代,商人的口碑比他們的命都重要。


  何況還有巨大的商業利潤。


  萬一太子能夠取得他應得的地位,那可見不僅僅是利潤這麼簡單了,而是一個利益問題。


  利潤很有可能轉變成利益。


  就算太子失敗,可他身上大明正統的名義是永遠也不會失去的……


  這些商人看的到底有多遠,誰也說不清楚,但是徽商和浙商都是想方設法的加強和赴死軍之間的關係。


  這一次。


  最先動下手的是一貫保守謹慎的浙商。


  這回登門的是浙商龍頭,福瑞隆總號的大東家,潘家的掌門人,潘慎行。


  頭戴萬字巾,身穿低開衩的深青窄袍,露出裡頭的白護領,腰間的絲帶有些陳舊,系了個寬寬大大的扇袋子。


  光看外表,這個五十多歲的潘慎行完完全全就是個飽學之士,很難和浙商龍頭這樣的身份聯繫起來。


  偏偏這個貌似老學究的文雅老人,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商人,而且是鉅賈。


  在浙西蘇南一帶,潘家的名號響亮的很,不僅是因為福瑞隆的分號聯號遍地開花,更主要是因為以潘家為龍頭的浙商在深刻的影響人們的生活。


  和徽商不同的是,浙商的側重點不是商業,他們大多已不再注重低買高賣的商業模式,而是大肆開展工業源頭。


  當時的商業模式主要有商、佣、典、工四種,商就是低買高賣的傳統生意模式,以賺取貨品的價差為主,佣則是中介的意思抽取傭金。典,從表面上是看是典當行業,其實已經轉變成存銀放貸的金融模式,完全就是後來票號錢莊的前身。至於這個工,就是開辦工廠作坊,雇傭人工,生產之後直接銷售。


  在大明王朝,尤其是在萬曆以後的這幾十年裡,在兩浙兩江一帶,興辦產業雇傭專職工人的生產方式極為普遍。


  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這種模式和後世的大工業化生產還有天壤之別,但是已經具備工業化的幾個基本要素。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已經是純粹的資本產業了。


  在資本產業興起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投資和積累,短時間內很難和傳統的低買高賣商業比肩,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時間之後,這種沉厚積澱的優勢就會顯現出來。


  到了這個年頭,浙商已經積累巨大的資本(資本不同於普通商業的財富),擁有固定的產業工人,完全具備資本產業的基本特徵。


  很多人把明末資本主義的萌芽看成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其實這種必然之中也隱藏了許多偶然,而洪武皇帝朱元璋整治沈萬三就是這許多偶然之中的一個。


  當年朱元璋幾番打擊浙商巨頭沈萬三,知道把沈萬三從肉體上滅亡之後,和沈家有牽連的諸多產業銷聲匿跡,再不敢浮出水面。


  後來沈家後人改為潘姓,依舊不敢在傳統商業上和同行們競爭,不得不轉向這種投資巨大回報緩慢的資本運作模式。


  經過兩百年的深厚積累之後,終於成就了今天的局面。這究竟是偶然引起的必然,還是必然中隱含的偶然?恐怕沒有人能夠說的清楚。


  朱元璋和沈萬三若是看到今日的局面,不知會作何感想?

  資本產業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和官府以及各種勢力之間必然存在各種各樣的關聯。


  兩百多年前的沈萬三吃了大虧,而他的後世子孫自然不會再重蹈覆轍。


  浙商貌似保守,其實精明的很,採取比較隱晦的方式影響大環境,他們已經懂得使大環境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無論是浙東的魯王朱以海還是潞王朱常淓,都和浙商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位浙商領袖人物雖然是以私人身份接觸李四,但他還有一層潞王特使的身份沒有表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