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無敵拆遷工> 第十四章 戰略石油儲備

第十四章 戰略石油儲備

  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一直被張猛看做是大唐帝國的後方能源基地,這從他在澳大利亞大規模構建農牧場生產基地就可以看出來。


  但很快帝國大廈的國會議員們當中,便有人提出了戰略上的擔憂。


  既然我們的頭號敵人是日本人,那麼一旦跟日本開戰,強大的日本海軍切斷了大唐帝國跟澳大利亞的海上聯繫時,大唐帝國的後方能源基地也就沒用了。


  這個問題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帝國高層的重視。


  為此,甚至張猛對日開戰決心的張辛亥立即把他叫了過去,當面問題該如何處理這個棘手的戰略問題。


  這個問題給張猛敲響了警鐘,他一直在算計著用非對稱的破交戰去跟日本斗,卻不曾想日本人也有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反過來反對大唐帝國實施破交戰。


  雖然張猛在大唐帝國的一些無人島上秘密構建了大量的戰略物資儲備倉,儲備了相當規模的鋼鐵等工業金屬、水泥、石油、糧食、醫藥品等戰略物資,但像各種工業金屬和石油這類戰略物資會因為戰爭爆發而急劇消耗的,如果遭到敵人長時間的封鎖,必然會出現匱乏的。


  在張猛看來,雖然大唐帝國已經超出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的最大作戰半徑,理論上不可能遭到日本海軍的完全封鎖的。不過,考慮到歷史的車輪會因為蝴蝶效應而發生改變。一旦大唐帝國具備了可以直接抗衡日本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的話,不排除日本海軍會擴大作戰半徑,甚至將兵鋒直指大唐帝國。


  一想到這些,張猛頓時皺眉起來。


  如何來解決這個極有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令張猛悶了好幾天時間方才想到解決辦法。


  大唐帝國低處太平洋上,陸地根本沒有任何有工業價值的礦產資源。倒是臨近的斐濟、紐西蘭有礦產資源和石油,張猛想要吞併這些資源豐富的周邊國家,但是他現在還沒有實力跟英國正面抗衡,所以他還得等等。


  紐西蘭的石油大部分貯藏在周邊不到五百米深的海底,張猛知道的未來幾家大型油田目前都還沒有被發現,因此張猛計劃組建海洋石油開採公司,在紐西蘭以東的太平洋海底的幾處石油貯藏海區內開採石油。由於紐西蘭距離大唐帝國很近,其石油開採區所處海域也靠近大唐帝國領海區,因此符合戰略石油儲備原則,相比較從印度尼西亞進口石油而言,被日本海軍封鎖切斷的可能性更低些。


  大唐第四重工負責石油領域的開採、運輸和石油化工建設,張猛隨即命相關負責人組建海洋石油公司,一方面從紐西蘭總督府將東部太平洋海底的幾處石油貯藏區的開發權買下來,另一方面迅速從美國大量購買海上鑽井平台設施。


  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博洛克石油公司原計劃在1930年開始在加州沿海石油區和墨西哥灣建立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以便打破洛克菲勒等石油巨頭對美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但不巧的是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到30年以後影響到了整個美國石油市場,油價雪崩似的暴跌,博洛克公司海上鑽井採油項目已經無利可圖,因此被迫中止計劃,直到1936年美國石油市場受西班牙內戰和德日等國大規模儲備石油令美國石油市場復甦才重新在墨西哥灣開採石油。


  張猛抓住機遇,立即派人跟博洛克石油公司談判,以12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了博洛克石油公司海上石油開採平台的全部產業和技術專利,並劃歸大唐第四重工下屬海洋石油公司管理。


  大唐第四重工將從博洛克公司買到的自升式海上鑽井平台立即投入在紐西蘭東部海域的石油鑽探工程,並於兩個月後完成了第一口1430米深的油井,采出第一桶原油。


  張猛當即下令封鎖消息,封閉油井,將其作為大唐帝國的石油戰略儲備庫,一旦對日作戰遭到日本海軍封鎖石油通道,那麼將立即重啟在紐西蘭封存的海底油井。


  一口油井自然不夠了,大唐第四重工立即根據從博洛克公司買到的自升式海上鑽井平台專利技術,從美國相關公司進口了一百多套鑽井平台設備,其中六十套直接用於在紐西蘭以東海底石油區鑽井作業,另外四十套設備則作為備用保存起來。


  在紐西蘭以東太平洋海底的石油區蘊藏著的石油大約為3000萬噸左右,雖然談不上豐富,但卻足夠大唐帝國自身在被戰爭封鎖的情況下10年的消耗了。


  當然,張猛不可能完全依賴在紐西蘭的海底石油。趁著國際石油價格暴跌,張猛責令大唐第四重工加緊從國際市場購買原油,並進行封存,作為國家石油戰略儲備之用。


  同時在本土的三座面積分別在14~20平方公里左右的無人島上各建造一座大型石油冶鍊化工廠,三座工廠的規模標準一樣,建成后可達到每日產各種標號成品原油80萬噸。其中只有一座煉油廠肩負著大唐帝國日常的各種成品油消耗,另外兩座煉油廠建成后直接封存隱藏起來,只有到戰爭期間才開啟,或者第一座煉油廠無法滿足大唐帝國的成品油消耗時才啟用。


  石油問題解決了的同時,張猛也通過海底石油開採項目受到了啟發,大唐帝國工業發展所需要的各類礦產資源全部都得從國外進口,雖然本土陸地上沒有礦產資源,但周圍可是浩瀚的太平洋,在大洋下面可是有著遠比陸地還豐富的資源。


  眾所周知,海洋麵積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在海底(特別是深海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寶藏。其中錳結核的儲量為4萬億噸,鈷結殼的儲量為2萬億噸,多金屬硫化物的儲量為1.5萬億噸。並且,海底礦石品位比陸地高,錳結核的含錳量在40%以上,還含有鎳、鉻等稀有重金屬。鈷結殼含1%的鈷和鈦,比陸地礦高50多倍。多金屬硫化物礦富含銅和金、銀等貴金屬。


  要知道,有些錳結核中的錳含量高達50%,鐵含量達27%。有些錳結核中的二氧化錳含量竟達98%,甚至可以不進行什麼處理就能直接用來生產一種蓄電池。


  早在1872年,英國挑戰者號就在深海採集到了錳結核,此後美德法日等國陸續也開展了對海底錳結核的探索和採集。


  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人們對深海里的這些東西並沒有很大興趣,一是陸地上的錳和鐵並不感到缺乏,二是到海底撈這些東西也挺費事,覺得不合算。


  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生產的錳鋼越來越多,錳這類金屬(還有銅、鎳、鈷等)就愈來愈缺乏。各種工業所需的貴金屬激增,陸地上的稀有貴金屬儲量雖然巨大,但品位低,大規模開採成本越來越高,且速度跟不上戰爭的消耗,耽誤了很多新式裝備批量服役的時間。


  直到戰後各國才意識到海底錳結核、鈷結殼對國家工業,尤其是現代國防工業的重要性,尤其是戰後的美蘇兩國,高科技設備之所以領先於其他國家,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獲得大量的稀有金屬,而海底錳結核和鈷結殼就是非常關鍵的獲取方式之一。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