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攻心計中計
南京。
紫禁宮,奉天殿廣場左側,武英殿。
朱以海自正式入駐南京紫禁城皇宮后,對宮城進行了簡單的修整。宮中三大殿,奉天殿是舉行盛典和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也就是金鑾殿了。
後面是華蓋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先前春節和元宵節,朱以海都是在這裡先接受內閣大臣和宮廷執事人員的參拜,然後才去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
再後面是謹身殿,是朱以海上朝更換朝服的地方。
奉天殿前廣場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文華殿原是朱元璋日常辦公的地方,後來成為皇太子日常辦公之所,殿試閱卷也是在文華殿舉行。
後來朱元璋便搬到了武英殿日常辦公。
三大殿往北,過乾清門就是內宮了。
乾清宮是朱以海的寢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合九五至尊之數。後面坤寧宮則是張皇后寢宮。
再之後是東六宮和西六宮,柔儀殿等,這裡現在就是五妃四嬪所居之所,公主也在這裡,將來皇子公主們再出生也是住這邊。
後面還有藏書閣等。
不過平時朱以海都並不住在乾清宮,他主要還是在前朝,日常在武英殿辦公,有時則在文華殿召見閣臣等舉行廷議。
有時則在乾清門廣場御門聽政。
內閣就設在文華殿前的文淵閣這邊。
總體來說,大明的南京和北京的宮城都叫禁紫城,北京紫禁城,本來就基本上是按南京紫禁城復刻的,基本相似布局。
在武英殿批閱奏章到午後,朱以海又去了文華殿,在此召見了內閣和司禮監的大學士和太監們,沿習祖宗制度,如今仍是內閣擬票司禮監批紅,不過有所不同的是,皇帝親政,事事都繞不過皇帝。
這場文華殿的召見,也不過是閣監的一個例行簡報,把一些重要事務報告,然後朱以海也把自己處置的一些重要事務告之他們,讓他們奉旨辦理。
給大臣們賜了些點心后,朱以海便回乾清宮了。
宋之普一路送到乾清門廣場,倒不是這位元從跟皇帝關係特別好,非要送到後宮門口,而是朱以海在乾清宮門外廣場還設了一個總理處。
這個總理處其實就是之前的御前會議,更早叫總務處,如今叫總理處或總理房等,這是一個非正式機構,也沒有正式官員,但卻仍然是總攬軍、政大權,掌有中樞最高決策的機關。
當然,這個決策權,其實還是輔佐皇帝決策,這就相當於是皇帝的秘書處,但又非一般秘書處。
因為總理處里的官員,正式的頭銜是總理處值守或叫御書房行走。
名義上內閣依然是大明最高政務機關,司禮監也仍是重要的內朝,皇帝的秘書班子。朱以海此前北伐在外,內閣和司禮監都無法全部隨駕,所以重要決策,都是皇帝與身邊的隨駕大臣商議,參與者就是御前會議的成員。
如今南京執政,朱以海卻還沒放棄這一套,並沒有還政於內閣和司禮監,恢復明朝經過多年形成的一個權力格局。
說白了這個總理處,其實就是類似於朱元璋的內閣。
就如當年朱元璋廢丞相,設內閣一樣,是皇權侵奪相權,侵奪外朝權力,如今的朱以海也一樣,內閣在大明經過多年,也形成了全新的外朝中心,是事實上的宰相,雖然後來司禮監批紅,形成皇帝的有力助手,成為內外朝相制。
但朱以海對此並不滿意,他在乾清門外設總理處,比內閣更靠內,理由嘛是皇帝寢宮在乾清門內,在後宮,內閣在外朝距離太遠,一旦有事,特別是晚上有事,可能就來不及稟報皇帝,沒法及時商議決策。
所以皇帝在乾清門外設立這麼一個總理處,安排大臣在此日夜值班,有事就可及時商議。
實際上,還是通過這種手段,君權進一步的削弱、侵奪外朝權力,特別是如今為一品的內閣大臣們的權力。
歷朝歷代,中樞權力機構總是這樣不斷的交替變動,本質上其實是不變的,仍是最高中樞權力的爭奪。
漢朝有外朝和內朝,外朝有宰相三公,內朝也有尚書省等,到了隋唐時,尚書門下中書這些本來的內朝,完全變成了朝廷外朝中樞,於是唐朝後來又有了翰林院、樞密院等這些新的內朝來制衡外朝。
大明開始有丞相,後來廢丞相制度,外朝直接就是六部,再後來皇帝忙不過來,設內閣協助。
內閣漸漸重新演變成外朝中樞,於是大明天子們又搞出司禮監代天子批紅,成為新的內朝。
但閣監雖然達到平衡,卻也有些權力失控。
朱以海可不喜歡那套。
總理處也就勢在必行,不僅得以保留,權力還再次加強。
雖然總理處還沒設什麼總理大臣,僅以總理處值守或御書房行走的名頭,但成員卻是皇帝親自指定的,如今的幾個總理處值守大臣,便是首輔宋之普,大學士張國維、京營總督王之仁,戶部尚書虞大復,大宗令、鄧王朱聿鍵、司禮監秉筆太監劉朝,左都御史劉宗周七人。
又由內閣、中書、翰林、六部等處選調五六品的官員,充乾清門行走,分左右兩班,日夜分值,總共四班,每班八人,各設領班、幫領班。
行走為五六品官員,領班,幫領幫為三四品官員,他們也都和總理處值守一樣屬於京官兼職,輪班到總理處當值,具體的工作就是協助總理處值守的這些總理大臣們當值時的日常工作,處理總理處的文書,記注檔冊,撰擬文稿等。
不當值的時候,則仍做好自己本職。
說到底,總理處這麼一個非正式衙門,整個的辦事流程很簡單,就是奉旨辦差。協助朱以海參謀決策,然後皇帝有旨意,他們負責傳遞旨意,督辦差事。
不像內閣,做為朝廷法定的正式最高政務機關,是有一整套標準的流程的,比如奏章的上呈,擬票貼黃,上呈皇帝然後再經司禮監批紅,再轉回內閣,根據批紅再處置。
但總理處不同,這就是朱以海一人說了算。
現階段來說,總理處似乎只是皇帝的私人顧問,但很明顯,朱以海是有把他發展到超越內閣的打算的。
宋之普做為內閣首輔,也是總理處值守,內閣還有張國維也在總理處值守,他向來都是完全聽命於皇帝,以前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君臣二人一路來到乾清門外,邊走邊聊。
「陛下打算什麼時候收取江寧城?」
在門口,宋之普有些忍不住問道。
轉眼就已經要到二月了,現在長江以南,清廷的韃子兵和綠營基本都被摧毀了,卻還唯獨剩下半座江寧城打著綠旗。
這未免讓人看了覺得不舒服。
身為內閣首輔,雖然早不復如嚴嵩張居正等這些權相的大權獨攬,可畢竟是首輔,特別是現在大學士們已經是官居一品,真正名義上的百官之首。
朱以海停下腳步。
「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江南的連串勝利,比預計的還要順利還要快,六千八韃子說滅就全滅了,杭州的李遇春、鄭繼武、潘映婁、朱大綱、朱國藩等,蘇州的土國寶,松江的嚴公子這些人先後亮旗。
而安慶的張天祿張天福兄弟,太平的卜從善等也都反正,這倒是一時間點亮整個江南的紅旗。
這意外之喜來的太突然,好是好事,可是倒是讓朱以海原來的一些計劃行不通了。
尤其是嚴我公。
本來還打算等誘來清軍千里增援,他到時再讓嚴我公想辦法『突圍出去』,繼續潛伏在敵營深處,為我所用,發揮更多作用。
可現在李遇春、鄭繼武、土國寶這些嚴我公的人,甚至他兒子、兄弟、侄子等都反了正了,整個江南都歸明了,嚴我公已經算是徹底暴露了。
就算韃子再怎麼蠢,也不會還相信他的。
「事已至此,也只能見好就收了。」朱以海還有幾分遺憾嚴我公就這麼暴露了。
宋之普卻覺得一個嚴我公已經發揮出這麼大的價值,已經足夠了。
「搞一個熱鬧點的歸附易幟儀式吧,朕要當著全南京軍民的面,給嚴我公一個大大的封賞。
朕要正式冊封他為薊國公,少傅兼太子太傅,再授他京營協理戎政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再加總理處值守,你親自替朕擬加封詔旨,一定得好好用詞,以嘉獎其功績。」
宋之普直接問,「要寫明嚴公奉旨潛入虜營這事嗎?」
「哈哈哈,寫,當然要寫,幹嘛不寫,就得好好寫上這一段,要把他如何忠勇自薦孤身入敵營,如今把李遇春、博洛、張存仁、多鐸、多爾袞這些人全玩弄於股掌之間,如何騙的他們團團轉這些精彩之事,都寫出來。
還可以把吳凱啊等這些嚴我公為清廷招安的大將文武等其實都不過是朕的臣子,是騙韃子演的一出好戲這事也說明。
朕就得好好氣氣他們。」
既然嚴我公都已經暴露了,江南也收復了,那也就沒什麼好隱瞞了,最後再公開詔告天下,也是要好好羞辱下韃子,同時振奮下民心。
若是能把韃子氣出個好歹來,也算意外之喜。
當然,朱以海這麼完全公開大揭秘,說嚴我公其實是假投降的潛伏者,說吳凱啊李遇春啊土國寶啊這些人其實早就暗裡反正了。
這事一公布,那多爾袞只怕就會疑神疑鬼了,他可能會想,難道就一個嚴我公是潛伏者?
就李遇春、土國寶、鄭繼武早就暗裡降明,就吳凱是假投降的?
其它的漢人降官降將,會不會也都是跟嚴我公、鄭繼武、土國寶、吳凱這些人一樣?
這天下還有哪個漢人可以信任?
還有哪個降將是真忠於大清的?
這懷疑的種子只要一種下,可就會止不住的生根發芽的!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