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玄幻奇幻>海上升明帝> 第751章 兵變

第751章 兵變

  鋪開宣紙,朱以海蘸墨提筆,開始欽擬五軍都督府各府左右都督,以及北衙新設的十衛提督,並南衙八鎮提督,以及侍衛處、旗手處提督,一共是二十位提督。


  原本南衙設四鎮,戍衛京師四面,後來朱以海考慮了下,乾脆每鎮再一分為二,採用八千人的小鎮。


  「靖國公驃騎大將軍王相為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吳國公輔國大將軍吳凱為後軍都督府左都督,

  荊國公輔國大將軍張名揚為前軍都督府左都督,


  興國公驃騎大將軍李赤心為右軍都督府左都督

  陳國公輔國大將軍鄭繼武為左軍都督府左都督

  ····

  朱以海一筆筆寫下一個個名字。


  從王相到吳凱,再到張名揚都是元從勛臣,李赤心鄭繼武也是從龍極早,功勛極著。


  皇帝接著又寫下阮進、鄭遵謙、劉穆、劉孔昭、張鵬翼五個名字,也都是功勛大將,拜為五軍都督府的右都督。


  南北衙禁軍二十個提督,亦都是心腹元從,楊伯興、王鳴謙、阮駿、馬萬年、秦拱明、張名甲、王忠源、張晉爵、張大彪、陳鵬、張全、吳勝、王猛等。


  王之仁和張名振這兩武勛之首,則一個是內閣次輔一個是內閣協辦大學士。


  十都督,二十提督名字欽定。


  兵部尚書沈猶龍又請皇帝把御營諸鎮欽選上調空下的缺補上,朱以海直接從懷裡掏出了一個小本子,紅皮小本本。


  這是他穿越以來,一直隨身攜帶的兩個本子之一,紅黑兩本,紅本記功,黑本記過。


  紅本上排名越前,自然也是從龍越早的,每個名字後面,都還有一些記錄,都是他們立功后皇帝一筆筆記上的。


  朱以海直接當著一眾大臣面,在那裡翻看了會,然後從裡面挑選了一些補上了御營各鎮提督、副提督、總兵的缺。


  大臣們看皇帝欽點的這些名字,心中都有數。


  甚至有幾位大臣,對那小紅本也不陌生,他們經常能看到皇帝的那兩個小紅本,雖然不知道有時皇帝在上面寫什麼,翻看什麼,但他們知道,這兩個小本本絕對是極其重要。


  皇帝用人,雖然說各色都用,但在忠誠和能力這兩項上,其實皇帝是忠誠和能力都要求,但若非要在這裡面選擇,皇帝明顯更偏向忠誠,尤其是之前起義之初時,有不少什麼打柴的樵夫、耕地的農夫、佃戶,甚至是長工、家奴、小販、夥計這些,在義軍中卻能得到重用,很短時間就做到提督總兵副將。


  而有些半路歸附的原朝廷的總兵、副將、參將、游擊等高級將領,卻很難得到重用,幾年了,可能還軍職越來越低。


  就如鄭芝龍、黃斌卿、王朝先、金聲桓他們來說,歸附朱以海的時候,已經官階極高,甚至都是一鎮軍頭,但這幾年來,一直沒得到真正的重用,如鄭芝龍,一開始封侯授總督,後來徵召入朝拜相入閣,甚至還兼御營總督等,可卻沒實權,到現在,只頂著幾個榮銜而已了。


  這次五軍都督府的十都督,他們都沒名,南北衙禁軍二十提督他們仍沒名,各省的省營提督、御營提督,自然更不可能用他們。


  如今江山穩固,中原光復,朱以海明顯越發會區分對待那些武將的,從龍元勛會得到更進一步重用,而那些半路歸附的,甚至投順降虜過的,賊寇土司等起家的,這些人如果這幾年表現好,能力又比較出眾的,皇帝會觀察使有。


  而如果還是軍閥習氣不改,或是能力本身並不出眾的,那就會被皇帝慢慢淘汰掉。


  紹天朝現在不缺兵也不缺將,現在缺的是對天子忠心,對大明忠心,又還能打且服從聖旨軍令懂規矩的將兵。


  過去明末那套武夫模式,現在是行不通的。


  識趣點,順應潮流時勢,擁護當今,那麼就算轉去省營、屯鎮,甚至是團練,甚至降級使用,只要以後規矩些,也還能安安穩穩,以前的就都過去了。


  真有本事,就算貶降,也總還能發光發亮再受重用的。或者如果有自知之明,乾脆就主動的辭職,或轉個文職,或乾脆就回家,朝廷給筆遣散費,皇帝自然也會額外給一筆賞賜,讓他能夠在家當個富家翁的,他們退下,還能給子孫爭取些機會,承蔭入仕或是內衛當差。


  這幾年,其實皇帝一直都很注意嫡系的培養,雖然也接受什麼順營、西營、土寨、義軍、團練、土司、降軍等各路人馬的投降歸附,但都很謹慎小心的對待,哪怕授高官厚爵,也都還是心裡存著區分的。


  就好比金聲桓,歸附很早,以半個江西及幾萬人馬來歸,皇帝給的官職爵位很高,但幾年過去,其實是一直在走下坡路,由於他自己沒能轉變心態積極靠攏,所以也自然一直沒能成為皇帝嫡系。


  當皇帝實力越來越強,最終還是對江西的金聲桓、張安、王得仁等部動手,從開始的四面圍堵,到最後直接解散他們的部隊,將這幾個小山頭打散。


  金聲桓他們算是典型代表了,還有許多實力不如他的人馬,也基本都是先收編,再摻沙子,然後再打散,最後徹底被御營吞併掉,那山頭也就被平掉了。


  諸如金攻玉他們最早是湖州義軍,鄭繼武是海寧義軍,而盧象觀也是太湖邊義軍,其它的還有如吳易,劉孔昭、楊文驄等,他們一開始都是自領一路人馬。


  皇帝通過各種手段,把他們的人馬整合進了御營,而他們屬於比較配合的,因此一個個如今也都成了皇帝嫡繫心腹。


  而如黃斌卿、王朝先、張國柱、高進忠這些人,就一直沒能成為皇帝心腹,因為他們沒能積極的向皇帝靠攏,始終還想著保留山頭,被皇帝幾番手段后,其實他們早沒有了自己的山頭人馬,卻又被天子排斥在了心腹之外,現在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境地。


  至於說鄭芝龍兄弟伙,他的一官黨曾經那是東南海上霸主,可在皇帝重點關注下,現在也是徹底的散掉了,一官黨被分化,鄭森、顏克英、陳鵬、林察這些基本上都成了天子心腹了,鄭鴻逵、鄭彩、鄭芝豹和鄭芝龍一樣,基本上已經只有空銜沒有了兵。


  當初福建鄭氏的那些兵、船,現在也基本上都被御營整編了,一官黨實際已經沒了,那些人大多還在,但那個山頭沒了。


  皇帝一直就是這樣,並不會輕易的相信那些人,一有機會,就會摻沙子等,最後把那個山頭徹底的平掉。


  當然,這些年,雖然因為皇帝在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讓皇帝在做這些的時候相對順利,但並不是說每次也都是一道旨意就順利推行的,這裡面的博弈,外人是看不到的。


  但仍然十分複雜,甚至激起了無數次的兵變。


  黃斌卿曾經直接對抗天子,鄭氏也是陽奉陰違,湖廣五忠叛亂,湘貴滇土司叛亂,廣西軍頭抗旨,擁兵割據。


  還有四川的諸將割據,引兵嘩變等太多了。


  鄖陽王光恩造反,龍武軍張安御前嘩變,許多歸附的將領,又反覆橫跳的多不勝數。


  只是他們都沒成功。


  皇帝這些年平定了太多這種叛亂,關鍵還是御營沒犯那種胡亂收編的錯,雖然收編的兵馬多,但都會積極的做一些預防,這都很關鍵。


  皇帝一面招降各路人馬,給予歸附兵將很不錯的官職待遇,甚至補發糧餉,給予賞賜,同時又是調走一些兵,又是派一些心腹過去,又進行一些整編,這些動作下去,他們反抗的能力也變的有限。


  而對於那些鞭長莫及的,皇帝也是盡量的安撫為主,比如以前金聲桓,或是耿仲明、賀弘器、米喇印等這些外鎮,先授他們為外鎮,給予很大的自主權,但一點點的派人過去。


  等時機成熟,再一點點整編收權。


  當初的順營便是如此整編過來的。


  想在紹天朝,跟在崇禎末甚至弘光朝那樣,變成左良玉、劉澤清那種不聽聖旨的囂張軍閥,那是不可能的。


  皇帝一開始,就是奔著做最大軍頭去的,所以對於其它軍頭,防範極嚴,一有機會就收編、整編他們,根本不讓他們能夠保持獨立性。


  對方實力強,皇帝就動作輕柔一些,如果對方實力弱,那直接就吞併整編。


  皇帝在對付這些非嫡系力量時,是既拉攏他們共同抗清,但同時對他們防範極嚴,用心一點不比對付韃子差。


  攘外必先安內,這是朱以海非常信奉的。


  要是不能夠整合好內部,那再好的戰略,再好的計劃也沒用,因為不可能執行的了。


  天啟崇禎朝對付后金的戰略計劃里,其實有不少還是很不錯的,但就因為沒執行力,所以全是空中樓閣。


  誰想跟朱以海玩藩鎮割據、武夫專權那一套,那就是嫌命長了。


  如今關內光復后,朱以海雖然也開始在與大臣商議出長城北伐,追擊韃虜殘餘的事,但他同時已經著手安排對關隴河朔外鎮等整編之事。


  賀弘器、武大定、王永鎮、米喇印、丁國棟等這些關隴外鎮等,接下來都要完成全面整編,御營要開赴陝甘,分鎮各要地,賀弘器等都要入朝。


  就算是各地屯鎮,這次也是要順勢整編一波,以求朝廷更強的控制。


  南北禁軍,各省御營、省營、屯鎮的主要將領進行大調換,甚至直接裁撤了好幾支人馬,旨意頒下。


  僅僅三天。


  八百里加急軍報入京,山東河北遼西等地因這道旨意,發生了十幾起兵變,基本上都是原馬國柱、土國寶指揮的那十鎮人馬,現在朝廷一道旨意,這十鎮人馬,基本上全要裁併整編,許多直接淘汰,不少將領或要轉省營二線,甚至屯鎮三線,有的更是直接要回京學習,這些將領有義軍出身,有賊匪出身,也有原老官軍出身,也有些原是清軍招募的綠營等,反正成份複雜,對於朝廷的旨意不滿,暗裡挑動,甚至直接假傳軍令裹脅士兵嘩變。


  皇帝還有些不太適應北京的天氣,也不太習慣養心殿,一連幾天都沒怎麼睡好,聽到這十幾起兵變的消息,卻是絲毫不慌。


  「意料之中,朕以為應當早兩天他們就會跳出來,想不到三天了才舉旗。」


  「速度有些慢啊,而且居然才這十幾處鬧事,有些少了啊。」


  本來十幾處兵變挺大的事,劉朝稟報時還很擔憂,誰知道皇帝居然如此淡定。


  朱以海召來總理大臣文安之,也不需要商討什麼,他一邊試一支新式燧發槍,一邊交待,「讓各鎮沉住氣,再等等,讓那些想跳反的都露頭了再動手一起收拾,一勞永逸。」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