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先學上兩年
聊了幾句過去的時光,王秀英轉向蔣玉貴問道:“雖然咱們村這邊的氣候可以種許多種果樹,不過要把果樹種好,其中的學問可深著哪。表弟心裏到底是什麽樣的打算?”
蔣玉貴先聽王秀英稱讚自己的主意不錯,臉上頓時露出欣喜的笑容,這會被王秀英這麽一問,就有些茫然了。
王興菊和蔣玉貴都沒從王秀英的話裏聽出什麽內涵來,倒是蔣有誌眼睛一亮。
王秀英不可能無緣無故提這件事,她既然提了,那麽肯定有目的,不如將他們心裏真實的想法說出來,也能聽聽王秀英的建議。
可惜自己這個兒子真的有些蠢笨,似乎壓根沒聽到王秀英這個問題包涵的是什麽樣的含義,看他那一臉的茫然,蔣有誌不得不替他出麵回答王秀英的問題。
蔣有誌掐滅手中的香煙看向王秀英說道:“秀英啊,玉貴讀書不行,卻從小喜歡搗鼓著種些樹啊草的。他提出要承包村裏的那兩座山種果樹,我和你姑也不是沒想過,隻不過這心裏實在沒底。
我和你姑都不是會種果樹的人,院子種的那兩顆石榴樹要不是玉貴大概也種不活。玉貴在種樹方麵是比我和你姑要能耐些,可是要說多能耐那也真的沒有。所以啊,我和你姑真不敢聽了這小子的話把那兩座山給包下來。”
看了眼院子裏結著果子的石榴樹,王秀英的腦子裏隱約也有些印象,這兩棵樹的確是因為有了蔣玉貴的搗鼓才能活下來,結的石榴比起母樹來又大又甜,顯然蔣玉貴的確是有兩下子。
看了眼低著頭的蔣玉貴,十六歲的少年郎如果沒有家裏的支持,大概最終也隻能將這個雄心壯誌深深埋葬了吧,也難怪他會茫然。
王秀英的嘴角不由微微一挑,並不接蔣有誌的話,依然盯著蔣玉貴問道:“表弟自己是什麽打算的呢?”
“我,我就是想試試。”蔣玉貴和問答倒沒有出王秀英所料。
在王秀英的心目中,蔣玉貴本就有些呆氣,不過也正因此她更能理解王興菊和蔣有誌反對蔣玉貴承包山種果樹。
都沒有個想法,試試?蔣家又不是有金山銀山,不過才隻是有了溫飽而已,怎麽可能每年拿出千把塊承包兩座上來讓他去試試?
王家村這邊的山,又不是棗林村那邊的山,就算種不成果樹也能有竹筍的出息!
王家村的山說是山,倒不如說是幾座土坡,稀稀拉拉長著些矮小的灌木和雜草,如果不能成功種植果樹,那就是廢山一座,最多能讓家裏多些燒灶的柴火。
沒有十足的把握,讓蔣有誌和王興菊出錢承包這樣的兩座山,他們會答應才怪!
蔣玉貴要承包的那兩座山,王秀英私下找王興順打聽過,如果想要承包,每年得交給村裏一千元的承包費。
“你看看你,試試?!說得多輕巧!你可知道那兩座山一年的承包費是多少?一千塊啊!你以為錢都是從天下掉下來的,一千塊,我和爸得在商場幹兩年!”王興菊一聽兒子的話,就是一腦門的火,不由戳著蔣玉貴的腦門罵道。
蔣有誌重重咳了一聲,王興菊才這反應過來自己似乎說錯話了,趕緊對著王秀英露出個討好的笑容,王秀英隻當不明白,隻是看著蔣玉貴搖了搖頭:“試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在太難。先不說承包那兩座山每年一千元的承包費,我隻問你,你想過種什麽果樹嗎?你知道什麽樣的果樹病蟲害少又易種植?什麽樣的果樹生產期短收效快?”
蔣玉貴張口結舌地看著王秀英,目光更加茫然,可是讓他放棄心裏又明顯不甘心,嘟噥道:“不試試,又怎麽知道不能成?至於種什麽樣的果樹,我也有想過,柿子樹、桃樹還有石榴樹,咱們村裏都有人家在院子裏種著的,想必是極易種植的。”
開始的時候蔣玉貴的確相當茫然,不過說到最後眼睛卻越來越明亮,因為他找到了說服人的例子。
王秀英卻搖了搖頭:“那麽表弟知道不知道,柿子樹多少年才能結果?”
蔣玉貴想了想,有些羞赧地低下了頭。
他小姑家的院子裏種了兩棵柿子樹,他第一次吃到小姑家的柿子是什麽時候?
好像是他十歲那年吧,可是他曾經聽小姑父說過,那柿子樹是小姑嫁給姑父那年種下的,這樣一算那柿子樹從種下到結果足足有七八年的時間。
難道這就是柿子樹的生長周期?
很快王秀英的話證實了他心中所想:“據我所知,柿樹嫁接後5~6年開始結果,10~12年才能進入盛果期。實生樹結果更晚,播種後大約要7~8年才開始結果。”
蔣玉貴驚訝地抬冬候鳥頭來看向王秀英,心裏不得不佩服這個表姐,她懂得實在很多,可是她怎麽會懂得這些呢?
王秀英像是聽到了蔣玉貴的心聲,嫣然一笑道:“不知你們記不記得青楊哥有個戰友叫陸誌高的,以前也在咱清溪農莊幹過的,他對種果樹很有一套,離開清溪農莊以後,與青楊哥他們一起去了承德,那邊的農莊有個葡萄園,不過兩年就收回了所有投資。
表弟如果真的想種果樹辦果園,不妨跟在陸大哥身邊先學上兩年,等你學成了,對種植果樹有了把握,再回來承包山坡種果樹辦果園也不遲。父姑你覺得呢?”
雖然想承包山坡地種植果樹的是蔣玉貴,但是王秀英問的卻是蔣有誌。
蔣玉貴在聽到陸誌高這個名字的時候,眼睛早就已經亮了,他能將自家院子裏的石榴樹種活並提高石榴的品質,可不都是得了陸誌高的指點嘛。
隻看蔣玉貴那晶晶亮的眼光,王秀英心裏還有什麽不明白的呢,這小子樂意著呢!
王秀英的話音剛落,蔣有誌心裏自然也是再樂意不過了,這擺明了是王秀英在提挈他們。
王興菊自然舍不得兒子,可又架不住兒子懇求,加上她的心裏實在明白這樣的機會實在難得。
既然王秀英肯提挈蔣玉貴,蔣玉貴就算學不好種植果樹的技術,肯定也比他在清溪鎮要強。
於是第二天王秀英等人回京城的行列中,多了一個蔣玉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