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伏兵四起
第一百五十六章 伏兵四起
蒙古兵卒在倫多巴指揮下做著左手摟著女人,右手屠殺老百姓的青天白日夢,嗥叫著沖向山頂。憧憬著即將到手的妙事,無不是興奮莫銘,雙眼中射出貪婪的眼光。
然而,他們的美夢很快就給無情的現實打碎,山頭上發一聲響,不計其數的滾木擂石從山頭上滾了下來,對著蒙古兵卒劈頭蓋腦地砸過去。
滾木擂石太多,很是笨重,砸在血肉之軀上那還了得,不要說人就是鐵金剛也是禁受不起,給砸中了的不是死就是傷,死去的是屍無完屍,血肉模糊;傷者殘肢斷臂,好象給洪荒猛獸噬嚙過似的,慘不忍睹。
蒙古兵卒正在做著美夢,萬萬想不到會有這種事情,事起倉促,根本就來不及應變,有好多人連念頭都沒有轉過來就給砸個正著,他們到死都還在做著美夢,帶著這個美夢去面見成吉思汗了。
不計其數的滾木擂石轟隆隆地滾下來,好象閻羅王的催命符,蒙古軍卒忙著騰挪閃避,在如此狹窄的山道上又哪裡閃躲得了,無異於活靶子,就等著給滾木擂石砸,只一會兒功夫蒙古軍卒就死去兩三百人。
沒給砸中的慌亂之中四處亂躥,正是冰天雪地時節,地上的積雪又厚又滑,一個不小心就摔倒在地上,好象西瓜一樣從山上滾下來,越滾越爛,停下來時已經是血肉模糊了。原因非常簡單,不僅僅是李雋沒有說出來的話「爬得越高,摔得越疼」,從如此高的山上摔下去不是這樣的下場還能是什麼?
另外一個原因是李雋派人在那些重要的地方插滿了木釘竹釘,蒙古軍卒一摔下去,哪有不給木釘竹釘刺中的道理,要他們不倒霉都不行。
蒙古軍隊雖然征戰經驗豐富,對於他們來說什麼樣的戰場場面沒有經歷過,但是如此的打法死法他們不是破天荒第一遭遇上的話,也是極少遇上了。李雋他們處在山頭上,居高臨下,佔有絕對優勢,而蒙古軍隊就在山道上擠在一起,處於絕對不利地位,李雋他們不需要肉搏,不需要近戰,只需要滾木擂石就足夠了,不斷往下扔就足以打得蒙古軍隊潰不成軍。想到這點不需要多聰明的頭腦,只要神經正常就行,蒙古軍卒哪有不心驚膽跳的道理,發一聲喊,轉身就朝山下跑去。
「下山容易,上山難」,這是一句俗話,意是說上山累人,下山不累人,很容易。然而,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對於蒙古軍卒來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上山時他們有美麗的幻想,有憧憬,爬山也不覺得累,風風火火的,非常輕鬆。
現在美夢破裂,傷亡慘重,屍橫山道,一個個驚恐得象給獵狗嚇破膽的小兔子,直向山下衝去。李雋哪會放過這種良機,站在山頭上喝道:「打,把所有的滾木擂石都扔下去,絕不能讓一個韃子跑掉。」
李雋救了這些老百姓,對老百姓來說,李雋是他們的救命恩人,有再造之恩,本來就對李雋感激不盡。再加上李雋當了幾年的明君,養成一股特有的氣質,讓人不得不聽從他的號令,老百姓把他的話當作聖經。最重要的是,在老百姓眼裡不可戰勝的蒙古軍隊居然象紙糊的老虎,不堪一擊,一陣亂石亂木砸下去,就向山下逃去,他們的熱情高漲,無不是興奮莫銘,一個個睜著一雙難以置信的眼睛看著眼前的情景,得到李雋的命令后,無不凜遵,七手八腳地把滾木擂石推了下去。
於是乎,一幕壯觀到極點而又別開生面的戰爭場面呈現在眼前:前面是蒙古軍卒拚命地逃跑,後面是不計其數的石頭木頭追擊。不要說蒙古軍卒只有兩條腿,就是有四條跑也不濟事,哪裡有滾木擂石快,不一會兒就給滾木擂石追上了,一給砸中,蒙古軍卒就是有十條命也是了帳。
「這有點象看大製作的動作片,很是驚險刺激!」李雋看著眼前的情景,在心裡如是點評。然而他的感慨才起個頭就給牛遠輝他們的感嘆之詞打斷了,牛遠輝他們這是第一次上戰場,對於戰場上的事情很是新鮮,無不覺得件件新奇。
也不知道是誰率先感嘆起來:「這就是打仗?比割稻子還容易哦。割稻子還要抓住才能割,上戰場太簡單了,抓都不用抓就可以殺韃子。」
一人發表感言,其他人馬上附和,一時間都是「真的簡單」的感嘆聲。
他們都是農民出身,一輩子就在田地里幹活,也想不出什麼漂亮的言詞,就以割稻子來比擬,倒也貼切,和眼前之情甚相吻合。
他們都是農民出身,哪裡知道戰場的兇險,謀略的運用,妙算之道,簡單地理解成割稻子,實在是太讓人好笑。
卟哧一聲,李雋笑出聲來,在心裡想道:「要是上戰場有這麼容易,靖康事變之後宋室怎麼會南遷?還不把女真人象割稻子一樣收拾掉?」
不是李雋的笑神經發達,而是這些老百姓在感嘆之外還是一副「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表情,讓誰見著了都覺得可笑。
牛遠輝想了一下,道:「戰場其實並不容易,比割稻子難得多了。我們之所以覺得簡單,是因為大人有神仙般的本事,掐指一算就知道韃子要從這裡經過,我們準備好了,只等著韃子來送死。」他對李雋很是欽佩,感嘆之際也沒忘了給李雋大戴高帽子。
他的話雖然誇張了些,這一戰能有這樣的戰果,首功當然是李雋的,要不是李雋運籌得當,以蒙古軍隊的勇悍善戰,後果非常不妙。
「你這話既對,也不對。」李雋開始點評道:「打仗不容易,這點沒錯。能夠打勝,不是我的功勞,是你們的功勞。」也不等牛遠輝他們的反應,下令道:「去追。」率先跑在頭裡。
一千丁壯在李雋的帶領下從后追去,他們初次上戰場就有如此大勝,對於他們來說是天大的好事,無不是喜氣洋洋,精神振奮,個個賽似下山猛虎。
這些丁壯的腳力真的是沒法說,他們奔跑的速度居然趕得上滾木擂石了。蒙古軍卒剛剛接受了最後一批滾木擂石的「歡送儀式」,他們就追到了,舉起手裡的木棒或是剛剛從地上撿起或是從屍體上繳獲的彎刀對著蒙古軍卒或砸或砍,一陣亂刀亂棒下去,蒙古軍卒是哭爹叫娘,連滾帶爬地往山下逃,一個不小心就摔倒,就不是逃了,變成了滾,摔下山去還有不變成肉餅的道理。
蒙古軍隊是天下精兵,能征善戰,按理說遇到這種情況不會如此混亂,如此沒有還手之力,實在是那些滾木擂石讓他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三千人就有接近一半是給滾木擂石收拾掉了。倖存者少有不帶傷的,他們的戰鬥力大打折扣,更嚴重的是他們的戰意大受影響。
無論多麼精銳的軍隊,一旦處於絕地,對士氣、軍心、戰意的影響將是致命的。也有不受影響的例子,但那太少,少之又有,可以稱得上特例中的特例,縱觀古今中外的戰史,這樣的戰例太少,屈指可數。
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先決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個天才的軍事統帥,倫多巴是個自高自大的庸才,哪裡是天才,良將是他的對手李雋。蒙古軍隊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后,十成士氣剩下不到三成。
反觀這些丁壯,雖是第一次上戰場,還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但是他們士氣高昂,精神抖擻,就連出氣的響聲也粗壯了不少。蒙古軍隊給他們受過的罪太多了,此時是勝利與仇恨交織,衝擊著他們的理智,還有不把痛打落水狗的事情堅決進行到底的道理,一陣猛打,蒙古軍卒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
鮮血會激發仇恨,丁壯們想起蒙古人帶給他們的苦難,血性發作,開始是殺人,後來就是虐屍,不把蒙古軍卒的屍體打成肉漿絕不罷休。一場大戰下來,不知道有多少蒙古軍卒遭了殃,變成了滲著血水的肉泥。
要是從空中望去的話,漫山遍野都是皚皚白雪,而白雪上點綴著不計其數的紅花。這紅花不是別的,正是鮮血的顏色,正是蒙古人的鮮血給白雪以點綴,讓白雪格外美麗。
「哦哦哦,我們贏了,我們打勝了!」丁壯們在山腳下歡呼起來,揮著手裡的木棒彎刀,高興得又蹦又跳,好象在過年似的。
這些丁壯是第一次參加戰鬥,他們付出的代價少得可憐,少得可以忽略不計,卻取得了消滅蒙古三千軍隊的戰果,實在是不容易,要他們不高興都不行。
蒙古軍隊帶來的東西不少,吃的用的都有,現在全部成了李雋的戰利品,李雋粗略估算了一下,肉乾之類的食物有三萬斤左右,對於急需糧食的李雋來說,這是最好的禮物,但是,仍然不夠一萬人食用。
李雋絕對是個利益最大化者,稍一思索,馬上就有了主意,把丁壯召集在一起,一百人一隊,一共十一隊,要他們馬上去打秋風。當然,不是打老百姓的秋風,是打蒙古人的秋風。
每一隊派一名侍衛當隊長,因為侍衛軍事素質好,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強,而這些丁壯只打了一場非常便宜的仗,稱不上戰鬥經驗,這負責人自然是非侍衛不可了。
另外,李雋把繳獲來的兩千多匹戰馬也分成十二隊,每隊兩百多匹,配備給每隊,要他們帶上去打秋風。李雋的意思非常明白,配馬匹給他們不是要他們騎,而是幫他們駝運東西,隱藏在這後面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就是說儘可能多打秋風,能弄到多少好處就弄多少,越多越好。反正李雋的胃口大,不嫌多。
侍衛跟隨李雋日久,明白李雋的意思,接受命令后高高興興地去了。他們知道,李雋如此做法,無異於要他們放開手腳去做,他們哪會不高興得要死。
安排好打秋風一事,李雋馬上派人打掃戰場,把散落的武器,糧食收撿回去。至於蒙古軍卒的屍體,就只有喂野狗一途了,不是李雋心狠不給他們收屍,而是根本就沒有時間,李雋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他非常清楚,這一戰雖然勝了,大批的蒙古軍隊肯定會跟蹤而至,更加慘烈的戰鬥還在後面,他要先行準備,不能把人力、時間浪費在這種沒有太多意義的事情上。
事實再一次證明李雋的判斷無比正確,他派出去打蒙古人秋風的丁壯七八天之後就回來了。他們之所以回來,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收穫,而是大有收穫,收穫之多,多得讓人難以想象。蒙古戰馬都是良馬,然而李雋再次見到這些戰馬時非常驚訝,因為這些戰馬疲累不堪,馱運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把戰馬都給累得不行了,都快倒下了。
李雋看見一幕讓他覺得很有趣的現象,那些戰馬馱運的東西一御下來,無不是歡蹦亂跳,高興得象孩子,不住嘶鳴。不用想都知道,他們是因為終於擺脫了干苦力而高興。
牛遠輝見著李雋的第一句話就是:「大人,要是馬匹多的話,我們絕對不回來。」他們是收穫的東西太多了,多得帶不動了,不得不返程。
收穫之所以如此豐厚,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蒙古人根本就想不到李雋在打了勝仗之後敢把丁壯化整為零去打秋風,出其不意之下要想收穫不豐厚都不行。
據參加這次行動的丁壯們後來回憶說:「韃子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們趁黑摸過去,把他們殺了,把他們的東西裝在馬上馱著就走,一點也不費事。」
這次行動的負責人是侍衛,他們都是作戰經驗極其豐富的老兵,知道他們人少,不能在大白天行動,等到晚上採取行動,蒙古人根本就沒有防備,要不倒霉都不行。
再者,他們只找弱小目標下手,對於駐有大量蒙古軍隊,他們無法啃得下的目標絕對不下手。因而,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損失。
除了蒙古人以外,還有一種人也是他們下手的目標,就是和蒙古人靠得太近的大戶人家也是他們的獵物。蒙古人佔領中原四十多年了,和蒙古人靠得近的大戶不在少數,要找幾個目標還不是小菜一碟。
對於這次行動,李雋非常滿意。最讓李雋滿意的是他們帶回來的主要是糧食,侍衛們當然知道李雋最想要的就是糧食,自然是不會讓李雋失望。李雋粗略估計了一下,每匹戰馬至少馱運了兩百多斤糧食,兩千多匹戰馬至少就有四五十萬斤糧食。
這些丁壯真的是太可愛了,他們不僅要戰馬馱運東西,自己也當起了腳力,每人都背的有糧食回來,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肩挑背扛慣了,這一背至少有一百斤,這就不下十萬斤糧食。
光是這次行動,弄到的糧食至少有五十萬斤,加上打獵所得,先前的節省,李雋掌握的糧食足以支持一個多兩個月,李雋大大地鬆口氣。
這次行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其意義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忽必烈的評論就知道了。忽必烈許久以後認識到這次行動的意義時是如此說的:「他是個極不穩定的因素,無論到哪裡都會鬧起事兒來。鎮壓幾個南逃的叛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兒,這樣的奏章我看都不用看,然而給他一捲入卻一石激起千層浪,他居然把這些農夫聚在一起不說,還打造成了一以能征善戰的優秀軍隊,讓我們在中原大戰時吃足了苦頭。
「說句實在話,要把用慣了農具的農夫打造成一支優秀的軍隊難度非常之大,更不用說還是在他那樣困難的條件下,沒有吃沒有武器,就更難了。
「但是,他有一雙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這支農民隊伍就變成了精銳部隊,非常讓人難以置信。」
最後,他感嘆之極「既生我忽必烈,何生趙祺?喻亮不並世,不會有三國故事,我與他不同世而生,我必然會功蓋三王五帝,成就一番大業!天呼,天呼!」
忽必烈這話是什麼時間說的呢?是他死之前說的,可以說是他的臨終遺言。
正如忽必烈的說,李雋真的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正是在他的推動之下,中原百姓反對蒙古統治的鬥爭篷勃發展,給宋軍北伐以有力的支援。
「有了糧食,不用愁吃了;有了武器,可以把他們好好武裝起來。把他們打造成一支精銳的軍隊,好好在中原鬧鬧。動靜越大,對我們越是有利!」深謀遠慮的李雋開始運籌下一步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