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歌謠
車隊進入西平時,已經是一旬之後了,這裡氣候比洛陽要暖和些,因為去年冬天熱火朝天的播種,這會兒道路兩邊的田野上全是高高撐著的小麥。
從進入豫州開始,趙奕就為這裡的勃勃生機所震驚,這和洛陽的景象相差太大了。
路上走著的人,臉上都洋溢著笑容,那種帶著滿足和幸福的笑容,趙奕已經很多年沒看到過了。
記憶中,只有小時候偶爾會從一些人臉上看到。
但現在,豫州的絕大多數人都如此,從他們身上,他感受到似春天一樣的勃勃生機。
兩邊田地還有許多荒著,但也耕種了許多,長著他認得出來的小麥、粟、高粱和豆,叫不出來的也有許多。
而進入西平,震驚成了震撼。
只見目之所及的田野,絕大多數都是綠油油的一片,高高低低長著小麥、粟、豆和高粱。
這時候,田裡也站了人,正拿著木桶往裡挑肥撒肥,看到有軍隊經過,他們不似洛陽的百姓那樣慌張驚恐,而是扭頭看了一眼,待看到他們隊伍中的旗幟,更是露出笑容。
還有半大孩子從田裡衝到路旁,光腳踩著草地跟著他們的車隊跑,嘴裡唱著歌謠,「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苕,寇賊消。鴟苕翩翩,怖殺人。」
趙奕正好奇,又聽孩子們嘻嘻哈哈地唱道:「西平鐵騎,橫行天下。西平威鳳,寇賊消。威鳳煌煌,怖殺人!」
趙奕臉色微變,不由地看向耿榮,「這唱的是三妹妹?」
耿榮點頭,「是女郎和西平趙家軍。」
「直接將三妹妹比作鳳凰,若傳出去,豈不惹人非議?」
耿榮不在意的道:「這是民間孩童唱著玩兒的,誰會當真?何況,就是傳出去了又如何,如今我們女郎還需害怕誰?」
西平是最安全的地方,既然趙淞和趙氏讓此童謠在西平流傳,那就說明這事利大於弊。
這種事哪兒需要到他們擔憂?
趙奕無言以對。
孩子們簇擁著車隊一路唱著回西平城,等靠近縣城了,見他們不去縣城,而是要轉彎去趙氏鄔堡,膽子大的孩子就大聲問道:「你們是趙家人嗎?」
趙奕騎在馬上居高臨下的看了眼跟著他們不願散去的孩子,點了點頭,「是。」
孩子們哇的一聲,興奮起來,嘰嘰喳喳的問道:「公子也姓趙嗎?」
得到肯定答覆后就問道:「那公子可是跟著女郎做事?」
「公子可需要隨從嗎,我可以給你當隨從。」
「我也可,我不要錢。」
「我也不要,只要以後能見到女郎就行。」
女郎,幾乎已經快成了趙含章在西平的代名詞。
耿榮見他們越說越興奮,都快要扒拉馬車了,便連忙揮手驅趕他們,「去去去,好好回學堂里念書去,做什麼隨從,要想見女郎,好好學本事,待女郎回西平,自能見到。」
「我們笨,識字艱難,實在是讀不下去,倒是做隨從還可能。」
這世上,有聰明的人,也有愚笨的人,而這個時代的文字實在是太難認了,一般聰明的人都需要很艱難的學習。
而一般不聰明的人,就很難學得下去,學堂便會建議他們只學一些常規用字,然後著重去學手藝。
比如種地。
沒錯,種地也是一項手藝,於是孩子們的家長便在他們上這堂課時把孩子領回家,揮著鞭子讓他們在自家地里學習,所有的問題他們都可以回答。
和以前他們稀里湖塗跟著長輩種地,一直到成年,長輩離去才慢慢掌握種地的精髓不一樣,如今西平十歲左右的孩子都能背得出來二十四節氣,並對著農時背出種地需要做的事。
有很多的東西,連他們的父母都不知道呢,可算讓他們長了見識。
話題拉回來,被耿榮拒絕的孩子們停下腳步,只能在原地用力蹦著和趙奕揮手,「公子,你若要隨從,一定記得要來選我呀,我很便宜的,也學了很多東西了。」
耿榮和趙奕道:「奕公子不要往心裡去,您要選隨從,可以去學堂里選,不過得準備多一些錢。」
「為什麼?」
「因為要從學堂里要人,須得把他們這些年的束脩花銷全都結算才行,」耿榮道:「這是去年女郎出的新規,就是為了讓學堂里的學生有更多更好的出路,而且學堂出來的人絕對不能簽死契為奴,只能簽僱人的活契。」
雖然到洛陽后耿榮和趙奕沒有交集,但他卻隱約聽到一些傳聞,何況他是西平人,父親曾是西平縣主簿,對於趙氏嫡支兩房的爭鬥,他也是聽說過一些的。
他怕趙奕惹出禍端來,到時候給女郎添麻煩就不好了,因此叮囑道:「在豫州,女郎的命令便是律法,凡是在此範圍內,所有人都要聽從女郎命令,就連塢堡里的五太爺和七太爺也不能例外。」
趙奕嵴背一僵,他知道趙含章今非昔比,卻不知她在豫州的影響力竟如此大。
連五叔祖都要聽從於她,難怪祖父會一退再退,甚至絕口不再提族長繼位之事。
趙奕還在想,他們一行人進入塢堡。
趙奕看著繁華的塢堡,一時有些恍忽。
他都多久沒看到如此繁華的景象了?
塢堡內的道路不是很寬,只能容三輛馬車並駕,所以路上只有兩條車道,剩下的位置是給馬和行人通過。
和坊市分開的洛陽不同,在這裡,前為商鋪,後為居所,趙奕回過三次塢堡,在他記憶里,雖然房子的前面可以做商鋪,但真正用上的人家不多。
塢堡里的人還是多以耕種為生。
但現在,道路兩邊前面的門都打開了,裡面琳琅滿目,什麼商品都有,買東西的客人也很多。
騎馬經過,他還能聽到裡面的人在大聲地討價還價,有些人的口音一聽就不是豫州的。
耿榮將他們送到老宅便離開。
趙長輿在的時候,他們這一房就沒分家,一直叫著大房二房,但其實他們的老宅也沒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