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穿越從藩王開始> 第50章 每一個人物都是精彩的

第50章 每一個人物都是精彩的

  能夠在史書上留名的人,都是不簡單的。


  每一個人物都是構成整個故事框架的不可缺少結構,人物有人物的喜怒哀樂。


  故事有故事的回味無窮…如果劉鼎三沒有遇見裏長,或許他永遠都是劉鼎三,並不會有什麽改變,但此刻,劉鼎三便不再是劉鼎三,他的身份將會被重新定義。


  自從知道了裏長的非同尋常身份以後,劉鼎三便愈發心謹慎。


  畢竟做生意和陪伴君王是不一樣的。


  崇禎依然熱衷於各種改革和改變,對於腐朽的製度深惡痛絕,對於孩子不能讀書這個問題更是如此。別的不多,來到沙鎮,稍作休息之後便開始對遍布在沙鎮各處的學堂進行調查和登記。所有滿六周歲的男童必須三日內若不安規定進行登記,一律嚴懲。


  這一道命令的下達使得沙鎮頓時就炸開了鍋。


  能夠如此雷厲風行做事的,這麽多年來都是極其少見的。送孩子去學堂讀書,向來是族裏的大事,裏長是沒有權利直接插手此事的,故此便沒有多少村民把這一道無關痛癢的命令太當一回事。


  村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裏長的命令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很快便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孩童讀書之事很快就會不了了之,但事情的進展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讀書是不可能讀書的,這輩子都不可能讀書的…”老漢們鐵骨錚錚,不願屈服,絕不打算把自己的孫輩送進學堂。他們認為填報肚子比什麽都重要,老爺也不能把他們怎麽樣,讀書那是有錢人家才能消受的起的事情。


  劉鼎三很好的貫徹了裏長的思想,起到了帶頭模範作用,這一點在整個沙鎮引起了不的轟動。劉鼎三的舉動是不被村民所理解的,雖然以往大多數村民對於劉鼎三還算比較敬重,但此刻態度卻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變化。


  一個饒思想是受到了怎麽樣的刺激,才會做出如此瘋狂的舉動。劉鼎三的行為被沙鎮人所唾棄,同時,沙鎮人民也開始和劉鼎三對立起來。此前劉鼎三也曾遇到過阻力,但像這樣的眾叛親離卻是第一次感受到。


  他不明白,隻是要求孩童們進學堂念書,為何會如茨艱難。


  講道理不可行,必要的暴力手段便成為了退而求其次的辦法。隻要是沙鎮戶籍的適齡兒童,都可以免費入學,哪怕是這樣,也沒有多少村民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學堂念書認字。他們甚至認為,他們的孩子一旦有了學問和知識就會離開他們,從此隻會聽孔夫子的話,會拋棄他們的親生父母。這讓較為開明的劉鼎三有些哭笑不得。


  孩童讀書識字是為國家選材做準備,一個人若沒有報國為民之心,他的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沒有國,便不會有家。


  崇禎的學堂與舊式學堂有所不同,對於孩童的培養講究的是實質性的學問,並不泛泛而談,而是因材施教。不但學習農學知識,同時也學儒家傳統,但並不拘泥於對傳統文化的一味追求,講究創新,亦講究絕對的服從。特別是對於自己的上級,灌輸絕對的服從理念,這是雷打不動的。


  崇禎也越來越不在乎村民們會怎麽去看待他,看待他推出的這些舉措,崇禎認為這些村民害怕失去孩子,所以不願意把孩子送進學堂念書。他們寧願相信巫師的那些不著邊際的話,也不願相信書本中記載的那些他們怎麽也看不懂的話。

  但崇禎依舊不願和村民們解釋孩童們念書的種種好處是什麽,與其一些他們聽不懂的話,倒不如給他們一些實質性的獎勵。隻要願意把孩童送進學堂念書的村民,都能得到糧食和銀子作為補償。


  於是看在糧食和銀子的麵子上,那些原本叫囂寧死不從的村民改變了高傲的態度,低下了高昂的頭顱,又開始對劉鼎三客氣起來。他們甚至害怕自己沒有資格能夠把孩童送進學堂,他們的態度變得沒有理由的謙卑起來,他們的動作也不再是粗魯的,比受過教育的書生還要的文雅。


  但第一批新式學堂隻招收二百名孩童,更多的村民隻能排隊等候,他們的心情和態度有了波動。


  學堂的教書先生就像是從另一個時空走來的一般,他們沒有以往的那些老先生的那種呆板的臉龐,每一個饒臉上都掛著笑容,他們的眼睛裏滿是智慧。


  孩子們很願意學,從一筆一畫,一個發音開始學起。村民們驚訝於自己的孩子從未如此認真過,那些寫在書本上的字就像被破解了一般被孩童們念出來,村民們滿臉的不可思議。


  孩子們學會了寫自己的名字,同時也學會了基本的算術。他們了解春夏秋冬,了解宇宙星係,他們了解氣季節變化,學會尊重老師,服從上級。此外,他們還學會了辨認五穀,學習種植技術。


  他們用鼻子去感受大自然,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墾一塊荒地,每一塊荒地都被標上他們自己的名字,他們播下一粒又一粒種子,這些種子陪伴他們成長。


  除了這些孩童,獲得成就感最足的便是劉鼎三。能夠目睹和見證沙鎮的改革變化,是劉鼎三命之年最大的欣慰。雖不敢有別的奢望,但能夠如此,劉鼎三便已經足夠的知足。


  土地,是農民的全部。能夠在土地上有更多的收獲,這便是農民最大的夢,他們對於糧食的渴求就如幹旱對於甘露的渴求是一樣的。而帝國同樣需要從農民的手中汲取糧食,這些創造者每一個都是偉大的。


  孩童們呢?他們需要知識,需要精神食糧。為了更好的守護自己的家園,他們需要學習,需要念書。他們是帝國未來的締造者,他們會麵對許多困難,為了能夠抵抗強大的敵人,他們必須變得強大和堅強。


  每一寸土地都有可能創造奇跡,每一粒種子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老農民們像垂老的老黃牛一樣,用古老的耕耘習慣一圈又一圈的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勞作著,盡管如此,他們的收獲僅僅隻能果腹。他們不相信那些比他們兩輩的孩童能夠創造出什麽,他們固執,他們衰老,他們的眼睛裏隻有空洞的饑餓。


  崇禎派出去的仆人給他們送去種子和助手,卻被老農民當成是阻礙工作的礙眼者,他們依舊選擇相信老祖宗的智慧,隻要努力不放棄就會有收獲。他們很老,很快就會走不動,很快就會沒有精力打理自己的那一塊土地。


  值得慶幸的是,孩童們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很快,他們樂於接受所有有趣的新事物,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親手播種下的種子正在發出嫩芽,迎著朝陽探出了腦袋。


  孩子們也學會了流利的背誦李白的詩句,他們能夠拿起毛筆顫顫巍巍的寫下自己的名字。


  改變真的在發生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