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器!火器!朕需要火器。
一切似乎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加上邊境地區暫時的安寧,農民匪軍也暫時消停下來,崇禎皇帝獲得了短暫的寧靜。
接下來的二三年時間,必須抓緊時間發展科學技術和恢複生產。
崇禎的金手指“寶盒”,通過時空所能傳遞的物品非常有限,這個時候崇禎皇帝不免有些羨慕那個可以帶著倉庫混大明的家夥。
然而羨慕也好,幻想也罷,一切沒有意義的意淫不能帶來任何的實質性的改變。羸弱的大明朝需要改變,但並不需要沒有意義的改變。
科學技術改變世界是沒有毛病的,在鳥銃等火器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以後,冷兵器時代的末路已經到了交叉口。
對於神機營的那些廢物,崇禎從來沒有對他們寄予希望,而對於火器的研製遠比想象的還要艱難。在這一點上,大明王朝已經拖了西方的後腿了。
自從利瑪竇來到大明以後,利瑪竇在異國他鄉為了尋求生存,和獲得人生價值,從一個原始人開始學習漢話。為了學習大明的習俗,利瑪竇沒少受罪。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於利瑪竇想要推廣西方的科學技術,而目的是為了傳教。
此後,大明王朝的上層社會,開始了解到了西方的天文學、數學、地理學…但是在諸多的學術中,大明王朝的統治者最為看中的就是西方火器。
大明王朝了解西方火器前沿的典型代表就是:徐光啟和孫元化。
然而早在宋朝,已經有了火藥武器。
北宋的兵器研製者和統兵將領已經根據煉丹術土在煉丹製藥中的火藥配方,配製出最初的軍用火藥,出現了利用火藥的燃燒性能把火藥作為縱火劑而達到軍事目的的武器——火器,開創了人類戰爭史中火器與冷兵器並用的時代。
在翻閱了大量書籍後,崇禎皇帝的目光被弓弩火藥箭所吸引了,他沒想到老祖宗的智慧是那麽的過人!
首先看到的是弓弩火藥箭,這是一種以火藥為燃燒物,點火後用弓弩施放的一種箭。
這種類型的火藥箭早在北宋初期創便已經有,其製品有弓弩火藥箭與火藥鞭箭兩種。弓弩火藥箭是在一支普通箭鏃的後部,綁附一個環繞箭杆的球形火藥包,包皮用易燃物製成,內裝火藥,藥量視弓弩大小而定。通常使用的是一種內裝五兩火藥的樺皮羽箭。
使用時,射手先點著火藥包,然後將箭射至敵方糧草積聚上,在包皮引燃殼內火藥後,即將糧草積聚焚燒。
有這樣一個故事: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八月,金軍統帥完顏亮命工部尚書蘇保衡與浙東道副使完顏鄭家,率水師從海路直趨南宋都城臨安,船行至膠州灣的鬆林島時,遇風錨泊。南宋抗金名將浙西路馬步軍副總管李寶,已奉命率水軍3000人,乘戰船120艘,先於金軍水師到達膠州灣的石臼島附近錨泊,待機攔擊南犯的金軍水師。當李寶得知金軍水師已到鬆林島的消息後,即指揮水軍乘順風疾駛鬆林島,向金軍戰船發射火藥箭,拋擲火球。箭中船具後,煙焰旋起;火球所擊,烈火騰飛。金軍戰船大多化為灰燼。最後,李寶又命壯士躍登殘存的金軍戰船。金軍主將完顏鄭家也送了性命。
火藥鞭箭與之不同,火藥鞭箭因火藥綁附於形似竹鞭的箭杆前部而得名,是利用竹杆製造的彈力裝置發射的火藥箭,多用於射高和攻城。
前幾種火器的使用鬥不算特別方便,所以後麵有了鳥銃!但是鳥銃的發展和研製離不開一種技術:冶煉技術。
冶煉技術怎麽樣,關係到火器的性能,並且采用鍛造工藝製造火器對材料的要求極其變態。
首先是選材,選用什麽樣的鐵礦石,然後是冶煉材料,最後是煉製方法,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做到最好。
大明需要人才,大量的科學技術方麵的人才,在南方東廠和錦衣衛的人帶來好消息,他們找到了一種非常適合煉鐵的礦石,於是當地巡撫把附近的礦山被圈地保護起來。
崇禎想要造火器,特別是鳥銃,在這個冷兵器時代,若是不能拿出幾樣像樣的火器出來,會讓周邊的那些小弟國家看不起的。並且崇禎也清楚的意識到,大明與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上麵的水平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神機營的墮落和荒廢,導致會使用火器的士卒越來越少,會製造火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對這方麵的人才需求非常渴求。
雖然是從二十一世紀來的現代化好少年,但是崇禎對於火器方麵的了解接近於一個小白。別說是火器,連生鐵和熟鐵的概念都分不清楚。
好在有一顆為國為民的心,一心想要光耀大明,或許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了。
崇禎是一個雷厲風行的皇帝,想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為了趕在五百民情報員在訓練結束前能夠完成對鳥銃的製作,崇禎決定讓荒廢依舊的神機營重新開始運作起來。
從材料的選擇和製作工藝各方麵,崇禎都提出了高要求。在專業技術上的小白,並沒有讓崇禎皇帝因此而選擇退縮。
寶盒的作用,此刻明顯的凸顯出來。雖然不能把大件東西從另一個時空搬運過來,但是小件物品通過寶盒傳遞還是沒有絲毫問題的。那個比王振明還要早穿越過來的寶盒,承載著的是更偉大的使命。
讓崇禎皇帝略微感覺有些遺憾的是不能順暢的連接兩個時空,如果能那樣做,崇禎覺得一定不會比其他穿越者做的差。
通過“寶盒”傳遞過來的東西,從種子、火柴、和各種小吃到一些相關的科學技術資料應有盡有,“寶盒”就像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寶庫,令王振明著迷。
在破虛空出來的那一刻,王振明成為了大明的崇禎皇帝,也正是從破虛空而出的那一刻開始,崇禎皇帝獲得了新生,也知道了自己的使命所在。
在那所謂的道與德之間,崇禎皇帝選擇了革,一切都將按照自然法則去變革。為了大明王朝最初的夢想,明太祖立國之初的那個樸素願景。
天下蒼生,以安康為夢想。然而國破山河碎,一代明君落得一個吊死的悲劇,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哪怕世間之人皆在謗我,朕隻是為了避免煤山之殤,所做之事又何須天下人盡知?”
火器,改變一個時代的產物。同時,也是野蠻走向文明的象征,大工業革命前的美麗曙光在照耀在自詡為大部落帝國之上的那一刻,大明王朝必然迎來涅盤重生。
他正在走來,他叫王振明…不,他叫朱由檢,大明崇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