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小議東征
第二天,蕭正領著牛秀參觀新柳寨,牛秀看的很仔細,也沒把自己當外人,對不少地方都提出了改進的建議,當他看到高高掛起的橫幅,牛秀不由駐足,打量了許久,衝蕭正豎起了大拇指。
中午的時候,蕭正大擺酒宴招待牛秀。
席間談論起遼東之戰,劉炫、楊文昌、柴詠、許仲林、劉崇義紛紛扼腕歎息,說到慘烈之處,牛秀再次傷心落淚。
眾人不住的埋怨大臣們沒勸諫聖上,以至朝廷損兵折將,而柴詠和許仲林就比較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楊廣,認為一將無能累死千軍,聖上才是主要罪魁禍首。
劉崇義對柴、許二人非議聖上則有不同觀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大臣們沒有做到忠君之事才是主因,將罪過推給皇上,豈是臣子所為!”
劉炫歎了口氣,道:“崇義有些想當然了,聖上為人甚是驕傲自負,昔日曾言‘吾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諫以求名,彌所不耐。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致之於地上,汝其知之!’如此阻塞言路,臣下如之奈何?須知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啊!”
眾人聽罷,深以為然。
楊文昌歎氣道:“唉,當初開皇末年,國家殷實強盛,朝野上下都認為可以征伐高麗,唯獨師叔您認為不可,還寫了《撫夷論》來批評征討高句麗的論調,現在看,您老的話再次應驗了!”
哦?還有這麽回事?
包括蕭正在內,眾人都驚訝的看著劉炫。
“過去的事,還提它作甚!”劉炫搖了搖頭。
牛秀擦了擦眼淚,道:“確實不該輕啟戰端,此去遼東才知道,北地老百姓較之中原更加困苦,境況之慘讓人不忍直視。”
牛秀昨天的一番話,蕭正不由再次思索起遼東之戰,也有了不同的認識,因此,今天再度提起,蕭正搖了搖頭,道:“不然,征討遼東恐怕也是聖上的無奈之舉!”
“嗯?”牛秀疑惑的看著蕭正,“東征之前,你便與我說此去必敗,這下為何又這般說?聖上又何來無奈?”
蕭正看了看眾人,劉炫伸了伸手,意思讓蕭正但講無妨。
想了想,蕭正說道:“聖上東征無非四點原因,其一,轉移國內矛盾,比如當初南北分裂所造成的隔閡,比如門閥豪族與皇權之爭,比如朝廷和地方百姓等等,這些矛盾日益尖銳,而聖上的威望又遠不如先皇文帝,尤其一些別有用心之人,更是對聖上得位的過程大做文章,這其中尤以當初支持太子楊勇的關隴集團為甚。”
“這也是聖上為何選擇遷都,就是希望得到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的支持,以此來平衡關隴集團,怎料除了蕭氏之外,真心支持聖上的世家屈指可數,像太原王氏更是始終站在聖上的對立麵。”
“以聖上的威望,實是難以壓製這些矛盾,而選擇東征,便能將視線轉移到對外戰爭。”
“其二,聖上想借東征削弱世家豪族對軍隊的掌控,這才是聖上的心腹大患!大業三年,聖上取消軍坊,令軍戶編入民籍,使軍戶與民戶再無區別,便是這個原因。”
“目前,朝廷施行的是府兵製,平時務農,農閑練兵,有事出征,出征的時候由朝廷委派十二衛將軍分領,戰事結束則兵散於府,將歸於朝,以此來防止將帥擁兵自重。”
“但事實上呢,十二衛的大將軍都是各世家門閥的代表,各地鷹揚府的將領則多是他們的子弟,連鄉團宗團也都掌握在地方富紳手中,長此以往,會不會呈割據之勢?漢末亂世猶在眼前,聖上又豈能視而不見?”
“漢朝時期,異族幾乎被消滅殆盡,是以中原雖戰亂不休,也未遭到異族踐踏,可我朝情況顯然不同,突厥、契丹等等,皆為野心之輩,對我中原覬覦之心彰明昭著,倘若我朝真形成軍閥割據之亂世,這些異族豈會坐失良機!”
“當初五胡亂華,我中原百姓慘遭屠戮,可最後,這中原依然是我漢家天下,那麽,如果再來一次五胡亂華,那些異族絕不會再給我漢人機會,隻能是凶殘更甚,殺戮更重,甚至會斬盡殺絕以期永霸中原!”
眾人都不由放下酒杯,看著蕭正。
牛秀更是全神貫注。
蕭正喝了口酒潤了潤嗓子,繼續道:“聖上高瞻遠矚,豈能看不到這等局麵?其三,東征可以震懾突厥這等野心之輩!一直以來,這些異族雖然表麵臣服,可邊境衝突始終不斷,就其戰力來說,隻比高句麗強,不比高句麗弱,聖上選擇殺雞駭猴實乃英明之舉。其四,開疆拓土積累聲望,這也是聖上急需的。”
楊文昌點了點頭,道:“師弟言之有理,這世家豪族實乃我朝大患啊!”
劉炫不住頷首,“小小年紀有這般見識,著實難得!”
蕭正謙虛的笑笑,舉杯與眾人同飲。
劉炫歎了口氣,“唉,東征的選擇是沒錯,可惜卻太急躁了,聖上登基後開運河、築長城、修宮殿,過度役使民力,百姓深受其苦,已不堪重負。”
“再者,聖上手中無有可用之人,朝廷中樞自不必說,就地方上的太守、縣令也大多出自世家門閥,寒門出身可謂鳳毛麟角,科舉也是有名無實,因此,對於吏治聖上也是有心無力!”
“古語有雲,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聖上當該緩一緩,積累些寒門英才,同時給百姓以喘息之機。”
“吏治和百姓才是國之根本,東征的手段則過於激進了,實在有些本末倒置!”
“我明白了!”牛秀不由攥緊了酒杯,咬牙切齒說道,“他們互相傾軋,卻讓無辜將士送命,這些人真是禍國殃民,死不足惜!”
眾人也紛紛搖頭,連連歎息。
氣氛有些沉悶,沒一會兒便結束了酒宴,各自散去。
牛秀畢竟經過遼東戰場的洗禮,無論是練兵還是作戰,其經驗絕非蕭正等人可比。
在牛秀心情稍緩之後,蕭正便組織李三娃等將領向牛秀取經,牛秀也未推脫,而是傾囊相授,甚至親自參與新柳軍的演練,這讓蕭正等人甚為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