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虎牢初戰
從虎牢關出來後,李世民吩咐李績和侯君集,讓二人率領五百騎兵沿途埋伏,他和尉遲恭隻率領四個護衛前去偵查竇建德大營。
李績和侯君集嚇了一跳,繼而便苦苦相勸。
李世民笑道:“本王長弓在手,又有敬德執槊相隨,敵軍縱有百萬,又何懼之有!”
此時此刻,李績和侯君集都對身在後方新安的房、杜二人異常想念,也隻有這兩人能勸住他們這位熱衷冒險的秦王殿下,可現在遠水解不了近渴。
對二人的苦勸,李世民渾不在意,和尉遲恭向東而去。
就在距離竇建德大營三四裏處,李世民和尉遲恭突然遭遇竇建德所部遊兵(注1),竇軍還以為是唐軍的斥候,對這幾人並沒太在意。
豈料,李世民大笑道:“我乃秦王李世民是也!”
言罷,李世民突然開弓,一箭便射中遊兵首領。
無論是竇軍還是李世民身邊的四個護衛,頓時大驚失色。
竇軍遊兵大驚過後便是大喜,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如果能擒獲或者斬殺李世民,那會是多大的功勞?
這些人興奮難耐,立刻上前迎戰李世民,被派去飛報大營的士兵甚至還有些不滿。
李世民麵對敵軍毫無懼色,手中弓箭不停,頃刻間便有四五人中箭倒地。
尉遲恭留四名護衛保護李世民,獨自一人迎敵而上,手中馬槊左掃右打,竇軍無有能擋者,轉眼間便有數人被擊落馬下,剩餘數十人竟不敢再上前。
這時,從竇建德前營殺出一支人馬,卷起滿天煙塵直奔李世民等人而來。
尉遲恭立刻撥轉馬頭與李世民匯合,二人帶著四名護衛且戰且退,距離拉的遠了,還故意放慢速度。
待竇軍追出十幾裏地,數百箭矢突然從側翼飛射而來,毫無防備之下,竇軍數千人馬頓時陷入混亂,慘叫聲此起彼伏,而後又接連兩輪箭矢飛至,竇軍陣型再無法保持。
緊接著,李績、侯君集親率五百騎兵殺入竇軍。
李世民所帶領的這五百騎兵說是萬裏挑一可能有些誇張,但也都是精銳中的精銳,裝備精良,弓馬嫻熟。
五百騎兵如虎入羊群一般,殺的竇軍四散奔逃,竇軍將領不停喝罵,也無法止住潰敗之勢。
李世民所部越戰越勇,斬首三百餘級,俘獲竇軍領兵追趕的殷秋、石瓚二將返回虎牢關。
翌日,李世民修書給竇建德,勸其退兵。
不僅沒能抓住機會擒獲李世民,還搭進去殷秋、石瓚兩員大將,竇建德為此而大發雷霆,將狼狽歸來的將士全部按軍規嚴懲。
正在這時,竇建德收到李世民書信。
信中簡單明了,前番在武陽郡,淮安王李神通被俘,卻受到竇建德的禮遇,並放其歸唐,李世民表示,聖上李淵對此甚是感激,雙方也由此放下舊怨,重新修好,且一直和睦相處。
王世充反複之輩,如今已窮途末路,竇軍長途跋涉來援,消耗甚靡,何益之有?
而且,蕭正狼子野心,在一旁虎視眈眈,怎能視而不見?
何不領兵退走,兩家聯合攻打蕭正?
竇建德看罷,將書信交予劉斌等人。
劉斌看完說道:“陛下,王世充雖然窮途末路,但數月內當可保洛陽不失,我軍從東而來,李唐陷入腹背受敵之窘境,此信隻能說明,李世民害怕我軍而已。”
竇建德點了點頭,就目前局勢來說,確如劉斌所說。
範願、高雅賢等人也都表示讚同劉斌的意見,現在正是大破唐軍的好機會,怎能輕易退走?
甭管蕭正安的什麽心,起碼在與李唐開戰的時候不會貿然出兵,充其量,也就在後麵看看熱鬧,撿點兒便宜罷了。
竇建德也不想無功而返,便不再理會李世民的來信。
沒過幾天,王世充再次派王琬、長孫世安來見竇建德,並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李世民離開洛陽後,王世充突然出兵,並取得一場大勝。
竇建德大喜,詳細詢問下才知道,這場大勝還要著落在齊王李元吉身上。
在李淵的眾多子嗣中,李元吉顯然是個另類,在其剛出生之時,其母竇氏便厭惡其長相醜陋,甚至不願意撫養,命令家人將之拋棄。
侍女陳善意(注2)心存不忍,偷偷將李元吉抱回,秘密撫養,李元吉才沒有夭折在繈褓之中。
李淵回府後,見李元吉長相酷似胡人,也頗為不喜,不過倒也沒狠心拋卻。
母親厭惡,父親不喜,李元吉在眾多兄弟姐們中也不受待見,唯有長兄李建成對其和藹親厚,所以,打小李元吉便粘著李建成。
長大後,李元吉養成了殘暴陰狠的性格,除了害怕父親,就隻聽長兄李建成的話。
對於長兄與二哥之間的明爭暗鬥,李元吉心知肚明,並為此對李世民敵意甚濃,有時候甚至流露出殺意,卻都被李建成勸住。
此番前來洛陽,李元吉就是為了立功,也可以說是為了搶李世民的功勞而來。
故此,他對前番商議退兵大為不滿,唯恐錯失給李世民添堵的機會。
好在李世民堅持不退兵,這讓李元吉大為興奮。
說實話,此時的王世充有點兒被李世民打怕了,待得知李世民趕赴虎牢關,王世充頓時鬆了口氣。
麵對李元吉的主動求戰,正合王世充的心意。
當即,王世充派楊公卿、單雄信帶兵會戰李元吉。
李元吉雖然長的醜陋,為人殘暴,但武藝卻是不凡,也是用槊的高手。
不過,李元吉有些倒黴,在和尉遲恭比試的時候,被尉遲恭三奪其槊,李元吉為此深感恥辱,對二哥李世民、尉遲恭更是恨之入骨。
老天似乎都跟李元吉過不去,前番遇到尉遲恭,今天又遇到了單雄信。
前番單雄信被尉遲恭輕鬆擊敗,不僅受了傷,甚至連兵器都丟了,單雄信深以為恥。
傷好之後,單雄信就憋著一股勁兒,就想找機會一雪前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