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5章 合葬
皇太后移宮壽皇殿之後,在宮中舉辦的喪儀大典就算是基本告一段落,只待半年之後遷宮遵化皇陵下葬即可。不過儘管是要再等些時日,然而由於皇太後身份特殊、情況特殊,皇上不得不從現在就要開始著手解決相關的禮制問題,從而順利實現皇太后與先皇的合葬。
隨著皇太后的過世,先皇的四位皇后全部離開了人世。不過皇太后與另外三位皇後有極大的不同,那三位皇后都是在早年即過世,即使是最後一位孝懿皇后仙逝距今也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了,此外她們全都是先皇在位的時候由他自己親自冊封的皇后,因此在今年四月初在景陵安放先皇梓宮,這三位皇后也一併起靈,與先皇的靈柩一併前往遙遠的遵化,在康熙景陵地宮裡安放,靜靜地陪伴著她們的夫君。
一個多月之前皇上護送先皇靈柩前往遵化安葬的時候,當所有下葬儀式全部結束之後皇上並沒有下令封死地宮大門,實際上那個時候,皇上就已經暗暗存了私心,就是為了給自己的親生額娘留有一席之地。
不管皇上與皇太后之間曾經如何的水火不容,然而那個現在靜靜地躺在梓宮中的女人畢竟是他的親生額娘,不管是出於血緣間的母子親情也好,還是彌補皇太后在世期間自己的諸多「不孝」也好,或是因為自己的私心,皇上一直都有一個心愿,那就是實現皇太后與先皇的合葬。不過,這件事情也不是那麼順理成章。
先皇景陵地宮早在康熙朝前期就已經建成,當時先皇在建造景陵的時候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竟然會有那麼多的皇后,當時建造的景陵地宮實在是太小了,安放下一帝三后四具棺槨之後簡直就是滿滿當當,如果皇太后再的棺槨再安放進來,那就是一帝四后,不但是位置緊張問題,而且引發了是否名正言順的問題。
皇太后與前面三位皇后從出身上來講具有根本上的不同性。因為她不是先皇親封的皇后,先皇駕崩的時候她還只是妃子,連貴妃都不是,但是她生了一個能力超群的兒子,正是因為這個兒子母憑子貴榮升了皇太后,因此從真正意義上來講,她算不上是皇后,充其量只能算是皇太后。唯有皇后才能享有死後與夫君合葬的殊榮,母憑子貴的皇太后也能夠僅僅憑藉皇太后的名號就享有袝葬先皇地宮的資格嗎?
在皇上的心目中當然是肯定的回答,然而朝中的大臣並不全都是與他同一條心,為了堵住悠悠眾口,為了師出有名,皇上必需要於情於理都合理合法,為此何安葬先皇這個最後一位因為母憑子貴榮升為皇太后的女人,成為一項急需商議的事情。
康熙朝建立於清朝的早期,屬於包括喪儀在內的諸項禮儀制度逐步完善時期,很多制度由於沒有形成規制的儀典規範從而只能以援引前朝(明朝)先例的方式予以解決。皇太后雖然不是大清朝的第一任皇太后,然而卻是第一個需要與帝王合葬的皇太后。孝庄皇太后也是因為母憑子貴而榮升的皇太后,不過她的夫君葬在關外盛京,待她過世的時候自己的兒子(順治皇帝)已經在關內遵化新建了皇家陵寢,且已經過世,先皇不忍心自己的祖母遠離,於是在遵化單獨建立了暫安奉殿(後由雍正皇帝改建為昭西陵)安葬孝庄太皇太后,因此孝庄是以太皇太后而非皇太後身份下葬,且未與自己的夫君(皇太極)合葬。先皇自己的生母則是在他尚未登基之前即已去世,因此也不存在以皇太後身份下葬的問題。
由於本朝沒有先例,皇上又是一個極其注重禮制之人,既不想事事依附前明,又想給子孫後代樹立典範,因此針對此次皇太后的喪儀,他站在建章制典的高度盡心操辦。不過,皇上日理萬機,皇太后的喪儀很重要,其它國家大事也很重要,於是他責成總理大臣、內務府總管等諸位大臣先行商議一個初步方案后再提交他審閱。
由於廉親王掌管禮部,又是總理大臣之一,而且先皇的各位皇后從名份上來講也都是他的皇額娘,因此這件事情責無旁貸地落到了他的身上,由他負責牽頭組織商議並確定最終的方案。經過將近一個月的緊張忙碌,以廉親王為首的諸王公大臣終於草擬並提交了一份初步方案。
六月二十日,皇上召見各位總理大臣,專門商議此事。
「廉親王,此事由你主持而成,你先說吧。」
「回萬歲爺,各位大人商議,恭請四位母后同祔聖祖廟為宜。聖祖謚為『仁』皇帝,則四位母后也尊謚后並加『仁』字為敬。」
「母后升祔太廟,茲事體大,應事出典章規範。朕非常想為母后施實孝恩,雖然朕是天子,但是如果沒有典章,也要有前代的先例援引,以使此事情理相協,才能昭示萬年。」
皇上的此番考慮不是沒有道理,甚至可以說是深思熟慮。滿人作為關外漁獵民族,成長於白山黑水之間,依靠武力,通過部落間的戰爭與吞併才逐步形成統一的滿州,實現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從某種程度上講還帶有原始性、野蠻性的時代烙印。而中原地區華夏大地的封建化進程已經走過了近兩千年的時間,農耕文明高度發達,不僅僅體現在生產力的高度發達,更是體現在精神領域的高度發達。
人口佔比極低的滿州貴族如果想要實現對廣大中原地區漢民族長治久安的統治,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迅速融入漢族社會,學習漢民族先進的文化,對漢民族的地主統治階級採取懷柔政策。
此時雖然清軍入關已有七十餘年時間,但由於典章制度要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要經歷從部落習慣到成文規章的過程,因此雖然經過了七十餘年的時間,仍是尚未達到完善的狀態,在這個「摸著石頭過河」的初步建立階段,最基本的制度初步確立,不過還有非常多的旁枝細節需要儘快完善。如果沒有典章制度,皇上要求大臣們必須拿出前朝前代的先例出來,遵循先例的結果好處多多,既不會被漢人嘲笑為不懂禮儀的荒蠻之族,也不會落下口實,授人以把柄。
現在皇太后如何袝葬先皇陵寢的問題就是所有尚未完善的旁枝細節之一,由於此類旁枝細節實在是多如牛毛,皇上實在是沒有足夠的精力全部進行研究解決,因此只能是遇到何種情況就臨時研究相應的解決方案,就好比是平日里沒有足夠的時間修建防洪堤壩,當洪水來臨的時候,再集中精神去修堤挖溝、排水泄洪,即一事一議,無事不議。
各位大臣們不管立場如何、陣營如何,但畢竟都是文人學士出身,又是當朝做官,在維繫倫理朝綱方面,基本的觀點還是出奇的一致。由於皇太后喪儀是國法家規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極為重大,議事大臣們深知此事馬虎不得,更不能有絲毫的差池,於是他們在翻遍了古制、典籍之後,向皇上提交了兩個先例:宋太宗和宋真宗四后祔廟之禮。
宋太宗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弟弟,大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真宗為宋太宗的第三子,大宋朝的第三位皇帝。這一對父子皇帝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各自都曾經有過四位皇后,且俱行祔廟之禮。其中宋太宗的四位皇後為:淑德皇后尹氏、懿德皇后符氏、明德皇后李氏、元德皇后李氏(真宗生母);宋真宗的四位皇後為章穆皇后郭氏、章獻明肅皇后劉氏、章懿皇后李氏(仁宗生母)、章惠皇后楊氏。
有了前朝先例,皇上終於放下心來,諭旨:「恭惟孝誠仁皇后元配,宸極,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後繼位中宮。孝恭仁皇后誕育聯躬,母儀天下。按先儒耐廟之儀:一元后、一繼立、一本生,以次並列。今母后升祔位次,當首奉孝誠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如此庶於古禮符合,而朕心亦安矣。」
此道聖旨的中心意思就是赫舍里皇后是先皇的元配皇后,乃帝王之位,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是繼后,皇太後母憑子貴,母儀天下。按照儒家喪儀典制,一個元配皇后,兩個繼后,一個生母皇后,以此順序並列。今天母后祔葬的順序,應當首先供奉赫舍里皇后,其次供奉孝昭皇后,再次供奉孝懿皇后,再次供奉皇太后(按冊封時間順序),只有這樣才是符合古禮,而我的心也才能安然。
大臣們找到了一帝祔葬四后的先例,皇上再按照各位皇后獲封時間先後逐一安排了各自的先後順序,既符合禮制又不落下任何把柄,至此皇太后與先皇合葬的問題總算是較為圓滿地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