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曾有一人
【083】曾有一人
「你個小年輕,懂什麼行醫治病?」
「93年上一任州書重病,群醫束手無策,是我不休不眠,連續三天,日夜煎熬中藥,救治成功。」
「97年,雲北鼠疫流行,有數十人感染,生命垂危,是我苦心鑽研,研製出對抗新型鼠疫的藥品。」
「03年,全國鬧非典,我受國家號召,趕赴京城,和鍾南山院士等一百多位醫生,嘔心瀝血,研製抗非藥品。」
「11年,雲州大旱,三月不雨,瘟疫盛行,又是我,沖在最前線……」
「一樁樁,一件件,我盡心盡責,兢兢業業,你一個年輕後生,哪來的資格在我面前狂妄?」
說起這些事,孟老頭壓下心頭的憤怒,語氣里甚是得意。
宋溪、許偉兩人雖然早知道孟老頭曾經的豐功偉績,但是,如今再次聽到,依然熱血澎湃,這是屬於一個醫者的榮光。
葉玄蹙眉,低頭不語。
曾有一人,不忍生民多疾,發明瞭望色,聞聲,問病,切脈的四診合參法,大大提高了人均壽命,並奠定了後來傳統中醫的診斷基礎。
那人名扁鵲,被後世稱之中醫之祖。
曾有一人,不忍生民多災多難,廣泛收集醫方,寫出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從此成為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沿用至今。
那人名叫張仲景,後世共尊「醫聖」。
曾有一人,不忍見到患者疼痛,發明了麻沸散,曾替關雲長刮骨療毒,後人稱之為「外科聖手」,是所有外科大夫的祖師爺。
那人名華佗,後人用「華佗再世」形容醫術高超。
曾有一人,遍訪九州,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的札記,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
那人名叫李時珍,被後世共尊為「葯聖」。
無論是扁鵲、張仲景,還是華佗、李時珍,這些人物其實都是葉玄曾經地化名,他遊歷九州,感慨凡人生老病死,憂愁哀怨,立下大慈悲,大宏願,研究醫藥學,希望幫助凡人脫離疾病的苦海。
其實,那些疾病痛苦,他揮手就能解救,但是他總有一天會回到萬古洪荒的世界,所以,他希望能在人間,弘揚醫道,讓萬千凡人長長久久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擾。
然而這些事,葉玄並不會說出來,有道是好漢不提當年勇,過去的富貴不代表永遠富貴,曾經的成功不代表一直成功。
葉玄抬起頭,眼神銳利:「那又如何?過去的榮光並不能改變你這副葯下去,該死人還是會死人!」
「你……」
孟老頭氣得鬍鬚都哆嗦起來:「好啊,你厲害,你治啊,看病人家屬信得過你,還是信得過我。」
哼!
孟老頭翻了翻白眼,臉上閃過一抹傲嬌。他決定,今晚就找院長,讓這狂妄自大的年輕人從哪裡來滾回哪裡去。
老婦人聞言,頓時一臉慍色,怒火中燒地瞪了葉玄一眼,道:
「嘴上毛都沒長全,就學人家出來給人看病,我家孫子身體金貴著呢,再讓你瞧出個三長兩短,或者落下了後遺症,怎麼辦?」
看吧!
孟老頭得意洋洋,斜睨了葉玄一眼,心裡冷笑,想學人家治病,患者也得相信你啊!
葉玄也不惱怒,所謂醫者父母心,他不是多管閑事的人,出言提醒,只是為了不辱沒「醫者仁心」這四個字。
況且,還是那句話,行醫治病也講究個緣分,葉玄曾經一天遇到兩個人,得的是同一種怪病。
一個人忍受了十多年痛苦,尋遍了名醫,終於找到葉玄,治癒了,感恩戴德的去了。
另一個人,卻是剛得,第一個找到的就是葉玄,一下午的功夫就痊癒了,平靜的去了。
所以啊,這求醫啊,也是緣法!
「你說什麼呢?」王彪過來接葉玄下班,正好看見這一幕,呵斥道:「葉大師是有真本事的人,你可別後悔。」
「呵呵。」老婦人冷笑兩聲:「後悔,不存在的,這輩子也不可能後悔的。」
「你……」王彪正要發怒,葉玄擺擺手:「無礙,瞧得起我的,我必讓他心滿意足,瞧不起我的,自有她悔恨之日!我何須煩惱?」
呵?
真能吹!
老婦人冷笑一聲,扭過身子望著孟老頭,言辭懇切道:「孟醫生,您快開藥吧。」
孟老頭把葯遞過去,囑咐起來,葉玄等孟老頭交代完畢,再次幽幽說道:
「這副葯喝下去,三分鐘內,這小孩渾身必定奇冷無比,五分鐘后又會全身滾燙,十分鐘過後,便會口吐白沫,雙眼無神,如果二十分鐘內,送到我這,還能醫治,否則,回天乏術!」
葉玄說完,便不再理會二人,重新回到自己的角落裡,淡定地坐下。
孟老頭咳嗽一下,有些惱怒:「你別聽他胡說八道,你儘管去後面煎藥,這副葯下去,不說治癒,至少能減輕癥狀。」
「我當然相信孟醫生了。」那老婦人又瞪了葉玄一眼,匆匆去醫院後面熬藥去了。
因為中藥熬制起來比較麻煩,所以每個醫院都有專門熬藥的地方,可以減輕患者的麻煩。
「葉大師,您該吃飯了。」王彪躬著身子,小聲提醒道。
「唉。」葉玄嘆了一口氣,終究有些不忍心,說道:「再等等吧,那老婦人無知愚鈍,可那孩子卻是無辜的。」
「是。」王彪肅然起敬,「您就是太仁慈了。」
如果他有葉大師這樣的本事,卻受到別人如此輕賤,早都拂袖而去了。
葉玄搖搖頭,擺弄著桌子上的茶杯,慢吞吞地說道:
「你錯了,有些人我瞧不上眼,哪怕萬金,我也不治。」
「有些人,我若遇到,分文不收也會醫治。」
「還有些人,老弱婦孺,非姦邪之徒,舉手之勞便挽救一條生命,也當為之。」
說完,葉玄想了想,又總結道:「所以這不是慈善,而是原則。」
行醫者,心裡都有桿秤,有些事當為之,有些事不可為。
「葉大師說得是,不瞞您說,以前我拜關二爺,現在,我拜您。」
這倒不是拍馬屁,而是發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