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三章 隨緣
林曉笑道:
“沒事的,讓我玩玩吧,我跟萄兒就跟姐妹一樣,夫人何必拿我當外人呢。”
衛夫人便陪笑著也加入釀酒行列裏,大家忙了一會兒就預備著中秋宴了。
如衛萄所言,她們三姐妹在家裏待遇還是很公平的。
中秋節不論在家還是出門,她們穿得衣服布料是一樣的,頭上也都是一樣的金鳳簪和明月璫,不過衛萄把林曉送她的鐲子戴上了,跟姐妹的不一樣。
林曉當時隻是從庫房裏拿了一對成色還不錯的玉鐲而已,不過大概衛珙為官比較清廉,所以這對鐲子愣是把衛蕎衛苕的都比下去了。
她們出門,林曉和衛萄芝娘同車,三個人聊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相比之下旁邊的衛蕎衛苕就悶了一點。
因為中秋節,所以衛蕎也和親娘同車出行了,她忍不住道:
“這三妹真是好本事,把個縣主哄得這樣,比我們親姐妹還好些。”
黃姨娘道:
“你自己傻,怨不得別人有本事。如今三妹是得了高枝了,有了縣主撐腰,以後說媒也能往高了去說。”
衛蕎不屑,道:
“縣主的名號也是皇上看著霍郎君給的,她哪裏有這個本事給三妹說好親事。”
黃姨娘道:
“她不能,那霍大人還不能?藍尚書可是你爹的頂頭上司,更別提清河公主了。”
說著又恨恨,罵衛蕎道:
“你個傻子,當初你要是也去什麽英華學堂教書,這好處不就你也有了。”
衛蕎嘟囔兩句,誰知道英華學堂還能被皇上誇獎呢?現在她年紀也大了,父親都要給她定婚事了,怎麽還肯再讓她拋頭露麵的。
想到這兒衛蕎心裏更加難耐,這人比人氣死人,誰知道林曉一個偏遠山溝裏的卑賤女仵作,竟然得了霍青山這樣的謫仙人物看上了。
人各有命,真不是說的。
她們一行人到了河邊,天色已經墨了,那兒也聚集了不少人放河燈,還有人兜售各色花燈的。
林曉忽然想起來她跟霍青山說得,看緣分他兩能不能在河邊碰上。
林曉還是挺期待他們能遇上的。
衛萄道:
“從前在老家,一年到頭也就那麽幾天可出來玩的,隻不過老家哪裏有朝鳳城熱鬧呢。”
林曉道:
“你喜歡出來玩,回頭我想辦法天天帶你出來玩。”
衛萄道:
“若是可以,我情願天天跟著姐姐。哪怕是悶在家也好的。”
芝娘輕打了一下衛萄,道:
“別說這種渾話。”
衛萄一笑,衛夫人給她們花燈,叮囑道:
“別亂走,要是嗑著碰著不是好玩的。”
河邊有茶樓酒樓,衛珙卻已經定好了一個位置喝茶,也預備著女兒們休息,衛夫人就帶大家慢慢逛逛。
林曉跟衛萄說,這種盛大的日子最是要小心的,很多黑心人販子專門挑在這種時候拐賣孩子。
從前在綿州的時候她就遇到過,後來成功破獲了一個大型拐賣團夥,可惜的是最開始被拐走的孩子卻是她判斷失誤,耽誤了最佳營救時間。
林曉又道:
“不過你們放心,以我今時今日的武功,一般人拐子,我一打三。”
衛萄笑道:
“那我就好好跟著姐姐了。”
她們先是去放了花燈,放花燈要許願,可林曉捧著花燈不知道許什麽願望好。
天下太平?盛世無饑餒?太大了點。可是許願不往大了許,小的心願也未必會實現啊。
最後林曉花燈上的蠟燭都哭花了臉,林曉也沒想出個好願望。
林曉最後把花燈推入水麵,心想兩個字“隨緣”
既來之則安之。
放花燈不算完,她們又逛了一遍燈市,這兒兩邊都是賣各色燈籠的,活靈活現精致漂亮,林曉看去個個都好看。
於是林曉心血來潮,給衛萄講述了一個摘蘋果的故事。
就是一位名師帶三個學生進森林裏摘一個他們心目中最大最好的蘋果,條件是不能走回頭路不能進行第二次選擇。
第一個學生一進森林就摘了一個他認為最大最好的蘋果,可是到了後麵他發現更好的,後悔不已。
第二個學生也是一進森林就發現了個很好很大的,可是他想著後麵還有更好的,於是繼續走,卻發現後麵的始終不如前麵的好,也是後悔不已。
林曉問:
“如果你是第三個學生,你會怎麽做?”
衛萄道:
“問題關鍵不在於怎麽選蘋果,而在於告訴世人,人生中很多事情是沒有回頭路的,也告訴大家要知足常樂。”
林曉道:
“是這個道理。可問題是你要怎麽確定你的選擇,又如何確定選擇了不會後悔呢。”
衛萄道:
“人總是貪心的,不後悔的太少。我想,就算是我,選好了看見更好的,也難免會失落。”
衛蕎道:
“可我覺得這個問題也不能完全代表人生,摘蘋果不就好比這買花燈。可是這兒這麽多花燈,我們買了這個也可以買下一個啊。”
林曉問:
“那倘若你身上隻有買一個燈的錢呢。”
衛蕎語塞,衛苕問:
“那縣主你的選擇如何呢?”
林曉道:
“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第三個學生先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確定了一個蘋果的標準,往後的路有更好的他就摘下來,然後閉上眼睛出了森林。”
“這個故事是想告訴我們接受自己的選擇,也要懂得劃分標準,量力而行。”
林曉道:
“不過人生終究不是摘蘋果,很多事情要去拚去搏,不努力哪裏知道自己的上限呢。”
衛苕問:
“縣主,你剛剛說得是標準答案,那是你自己心中的選擇嗎?”
林曉搖頭表示不是,衛萄問:
“那姐姐怎麽選?”
林曉看周圍一眼,笑道:
“隨緣!”
她解釋:
“這個問題裏要求摘最大最好的蘋果,可是最大的未必最好呀,最好的也未必最大。所謂的好所謂的大,都是人心中所想,投射出來的。所以,與其左顧右盼,瞻前顧後,不如根據內心的想法,摘取最有緣分的那個。”
一個聲音響起,道:
“英雄所見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