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科薩攻略(12)悠悠陶魯斯
孫秀榮對敖德薩的情況還是很滿意的。
雖然他也知道,“幾十萬人口,半個後世縣域的規模,卻占據著半個烏克蘭加整個摩爾多瓦的地盤,也就是人地矛盾不突出罷了,但該地既然有資格作為保加爾汗國、阿瓦爾汗國、科薩汗國三個此時歐洲地區最大汗國的緩衝,自有其獨到之處”
“這樣的地方是他們三方殺了幾十年最終妥協出來的結果,而阿瓦爾汗國是科薩汗國杜絕歐洲腹地數量龐大的日耳曼人、斯拉夫人侵入,保加爾汗國是科薩汗國默許其成為他與東羅馬帝國之間緩衝的結果”
“最終來看,實際上還是東羅馬帝國與科薩汗國之間大默契之下形成的小默契啊”
“轄區裏,斯拉夫人是多神教,達契亞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匈人後裔則堅守著薩滿教,三者說起來各有優劣,多神教與薩滿教類似,崇尚、敬畏自然,更為野蠻,但也更為散漫,眼下的安特人有些類似於中國東漢時期的羌人,看起來人數很多,但卻是一個極為鬆散的小部落聯盟”
“匈人也差不多,這樣的遊牧部族一旦沒了英明領袖的引導,會瞬間退化到羌人的水準,但達契亞人就不同了,在教會的引導下,以及初期農奴製的實踐下,他們已經有了歐洲中世紀以小城堡、莊園為中心的運作模式,組織力自然比斯拉夫人、匈人強得多”
“但多神教、薩滿教與現在的基督教相比,也就是少了一本經書和一座教堂而已,問題是,基督教隻有一個神,完全可以依托著唯一的神來寫書、修建教堂,進而圍繞書、教堂來開展一係列看起來繁瑣實際上卻是將信徒牢牢地困在這裏的儀式,再進一步強化他們對神的篤信和尊崇”
“但多神教和薩滿教就不行了,他們有上百個神,難道要給每個神建一座寺廟?然後再弄一套儀式?不可能,這也是多神教必然式微,一神教必然崛起的根本原因”
“再者,這些人願意接受我國的管轄,不是因為我國實力強大、聲名遠播,讓其畏服,而是因為我大秦國並不是三大汗國之一,對他們來說更容易接受罷了,可想而知,在此之前,羅馬人、科薩人、匈人在這塊土地上蹂躪過多少遍”
想到這裏,孫秀榮對蘇肯說到:“也不可能掉以輕心,眼下我國控製了黑海北岸的航線,黑海冬季幾乎不結冰,一年四季可以全天候往來無虞,人手、物資勿憂”
“再過一年,可以在利沃夫、維琴察、敖德薩附近再興建大一些的城堡,城堡裏首要考慮的是兩處,一是軍營,二是學校,一年後,在招募的少年兵中抽調不適宜當兵者進入學堂,先給那些十二到十五歲的孩童進行三年大秦學校教育”
“然後再將其中勇猛且遵守紀律者招進少年兵,聰慧靈活者分入各級衙門,居間者則進入各大工礦作坊,先前你已經將最為優秀的少年招進了少年兵,然後又有三成的學童,最後隻剩下三成的孩童”
“這剩下的孩童既不聰明,也不勇敢,就不足為慮了,至於他們的父母,照著我國的策略,可以讓他們至少吃的、住的、用的比以前好,記住,不要顧慮那些宗教,一個務實的官府比一萬個大神都要強,隻要是人最終都會接受這一點”
蘇肯心裏一凜,對於這些他自然沒有完全懂,但他對大王說的從不懷疑,趕緊站起來行了一個軍禮。
“是,職部明白!”
孫秀榮又看著元豐,“說說吧,你在巴統港、塔曼港加起來待了將近兩年,想必有一些訊息要跟我匯報吧,對了,科薩汗國的事暫時不要說了,先說說陶魯斯半島吧”
元豐端直了上身,“是,大王。按照您之前的籌劃,職部隻要牢牢困住塔曼港,就能切斷科薩人西逃的路線,而就算他們能夠逃到陶魯斯半島,但由於第聶伯河以西的廣袤土地成了我國的領土,他們.……”
他突然有些明白了,“大王,您讓我等圍而不打,就是要讓蘇肯有時間穩固敖德薩轄區?眼下他那裏有四個正規營,又有水師,足以封鎖科薩人的西逃路線,加上其周圍的馬紮兒人、佩徹涅格人、保加爾人都是見風使舵之輩,一旦我軍顯露出勝利的苗頭,他們就會協助我等封住科薩人逃出去的道路?”
見孫秀榮未置可否,元豐有些尷尬,他撓撓頭,繼續說道:“大王,是職部失態了”
孫秀榮卻擺擺手,“你說的不錯,不過那隻是初步的籌劃,一切都要取決波斯戰場的態勢,幸好我秦軍不負眾望,順利實現了之前的目標,將波斯再加進來才是一個完整的籌劃,好了,不說這些了,你繼續說下去”
“大王,原本我以為陶魯斯半島隻是一個小地方,人口肯定不多,但經過這兩年,特別是來到塔曼港之後的了解才發現大錯特錯”
“哦?”
“前匈人在歐洲大興時,那裏的各部逐漸向外遷徙,其中的哥特人就大量遷到了陶魯斯半島”
“匈人帝國倏忽而滅,正如您所說的,這些遊牧部族一旦沒了強大英明的領袖,就是一盤散沙,他們大多數被更為強大部落吸收、融合,隻有在第聶伯河以西、陶魯斯半島的部族還保留著匈人部落的名號”
“在陶魯斯半島,核心地帶自然是沿海地區,據說這裏以前是來自歐洲的移民經商、殖民之所,他們手中有遊牧部族沒有的東西,可以向各部交換皮毛和奴隸,而這些奴隸他們就安置在海港周圍種地”
“在島上,有三個地方最為重要,一個是時下哥特人的領袖柯蒂斯盤踞的刻赤城,對了大王,此地您標注的是刻赤,但當地人卻稱呼其為潘緹卡彭……”
孫秀榮老臉一紅,暗忖:“刻赤是金帳汗國解體後占據克裏米亞半島的克裏米亞汗國時代才有的名字,此時自然隻有希臘式的名字”
“咳咳”,他輕咳一聲,“也許是粟特商人對他的特殊稱呼罷了,也罷,今後就稱其為潘緹卡彭吧”
“是,潘緹卡彭是哥特人之前在陶魯斯半島、北高加索一帶一個強大的王國,叫甚博士普……”
孫秀榮插道:“博斯普魯斯王國”
“對,是叫這個名字,是博斯普魯斯王國的都城,該國有兩個都城,都在刻赤海峽兩端,對了大王,既然已經叫了潘緹卡彭了,那這個刻赤海峽是否要改成潘緹卡彭海峽”
“咳咳,那是自然”
“另外一個就是塔曼城,不過當哥特人在此地崛起後,都城卻選在卡法港”
(卡法港,後世費奧多西亞)
“匈人帝國大興時,特別是在阿提拉大帝時代,他們攻陷了半島,並毀掉了卡法城,但潘緹卡彭還在”
“在半島的南部,有一座東西連綿約三百裏的大山,叫陶魯斯山脈,其南北平均寬度也有幾十裏,此山南北都是極佳的牧場,在大山最西端的北麵,有一處極佳海港,叫切爾鬆尼斯,被哥特人建成了大城”
(切爾鬆尼斯,後世塞瓦斯托波爾;陶魯斯山脈,後世克裏米亞山脈)
“在切爾鬆尼斯東北幾十裏地,有一處山穀,兩側都是優質的山地牧場,哥特人在那裏建有另外一座城堡,叫甚巴赫堡,那裏才是柯蒂斯家族的核心地帶,真正的都城”
(巴赫堡,後世貝克奇撒萊,克裏米亞汗國王都)
“在半島最北麵有一處幾乎連通亞速海與裏海的低窪沼澤地,與北高加索以北的馬內奇低地差不多,哥特人稱呼其為陶魯斯壕溝”
(陶魯斯壕溝,後世克裏米亞半島北部的皮裏柯普地峽)
“哥特人的核心力量就在陶魯斯壕溝以南的半島,而大量的匈人牧戶就在壕溝兩側遊牧,實際上成了哥特人的北麵屏障,他們在壕溝以南的一個叫丹考伊的地方設置了王帳,總數目約莫萬戶左右,丁口五萬左右”
“在陶魯斯山脈兩側的山地草場則是此地的土著部族之一,阿蘭人所在,對了哥特人稱呼他們為西徐亞人,但他們自稱阿蘭人”
“阿蘭人同樣約莫萬戶,五萬人左右”
“半島剩餘的地方則是廣大的來自歐洲腹地的哥特人、安特人、薩克森人、巴伐利亞人、達契亞人的農場,人數最多,幾有十萬戶,七十餘萬人之多”
孫秀榮眼睛一亮,暗忖:“蒙古人西進時這裏又成了牧場,這些歐洲人顯然大半被屠殺幹淨了”
“他們以一個個小城堡為中心建起了農場,原本隻有哥特人,後來大量的安特、達契亞、薩克森奴隸的到來,讓所有的哥特人都成了擁有大量田產的貴族,後來與哥特人同源的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也從奴隸變成了平民,此地的土著達契亞人也同樣如此,但安特人依舊還是奴隸”
“據說,一百年前,在整個第聶伯河的中下遊兩岸,有著大量、幾有百萬之眾的安特人,被匈人征服後,大量被賣為奴隸,流落到陶魯斯半島的也不在少數”
“於是,在這十五萬戶種地的人口中,哥特人約莫三萬戶,多為貴族,達契亞人、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約莫三萬戶,多為平民,是柯蒂斯士兵、工匠的主要來源”
“然後就是大量的安特農奴,約莫九萬戶,不過他們並非完全是奴隸,可以擁有住房,也可以娶妻生子,但當其從出生開始,一切都需要哥特人主人做主,實際上並不自由,唯一的好處是他們隻需將田地收獲的一半上繳給哥特人”
“他們也是柯蒂斯大量槳帆船奴隸槳手的來源之一,哥特人管轄管安特人很有心得,幾乎每五年就會宣稱災禍要降臨到安特人頭上,於是安特人就需要通過無償在船上當槳手來贖罪,哥特人便獲得了大量的便宜勞力”
“無論是哥特人貴族,安特人農奴,還是薩克森人、達契亞人、巴伐利亞人自耕農,他們種植的都是小麥,還有苜蓿,多半還飼養馬匹和豬,哥特人從貴族以及少量自耕農裏挑選身強體壯者成為騎兵,都是重甲騎兵,人數不多,約莫幾千人,上次柯蒂斯與職部交戰時卻並沒有出現”
“匈人、阿蘭人都信仰薩滿教,而哥特人、達契亞人中信仰猶太教、基督教者都有,由於柯蒂斯家族世代宣誓效忠科薩汗國,上層貴族自然多半信仰猶太教”
孫秀榮點點頭,暗道:“十五萬戶農戶,大部分還都是安特人農奴,與其讓其被後來的蒙古人殺了,還不如加入我大秦國,此殆天所以資我大秦,豈非天予弗取,反受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