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真桃花石帝國> 第547章 科薩攻略(14)陶魯斯決戰(上)

第547章 科薩攻略(14)陶魯斯決戰(上)

  柯蒂斯也很奇怪。


  這幾日,秦軍竟然坐視他將整個半島的大軍都匯聚到陶魯斯,這裏的陶魯斯指的是位於巴赫堡與比洛赫斯之間的一個小堡,後世克裏米亞省省府辛菲羅波爾所在,此時是阿蘭人大酋王帳所在。


  此時的陶魯斯是一處水草豐美的大草原,阿蘭人大酋的王帳就依著陶魯斯山脈而設,柯蒂斯能將半島上草原資源最豐富的山坡北麓草場全部給了阿蘭人,顯示了他對阿蘭人的信任。


  是的,雖然柯蒂斯出自哥特部落,但他卻始終對同樣來自歐洲腹地的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保持著警惕,而對也是來自歐洲腹地,但卻一直是遊牧部落的阿蘭人情有獨鍾。


  阿蘭人雖然還是信仰者多神教,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與哥特人世代聯姻。


  孫秀榮的衛尉軍三大營除了三個輕兵營留在切爾鬆尼斯港,剩下的全部來到了陶魯斯,而對麵的柯蒂斯手下的人馬更是蔚為壯觀,他在幾日內竟然匯聚起了近五萬青壯!

  其中,來自哥特部落的有五千重騎兵,一萬重步兵;


  來自巴伐利亞、薩克森部落的有一萬步騎兵,其中騎兵有三千,輕重步兵有七千,當然了,作為半島的掌控者,柯蒂斯顯然是不會讓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做大的,這三千騎兵實際上大半都是能騎馬的步兵;


  來自達契亞部落的步軍一萬,他們都是農軍,一個人數約莫幾十戶的村落形成一個莊園,莊園主就是貴族,戰時也是百夫長;

  來自阿蘭部落的輕騎兵一萬,整個半島的阿蘭人戶數也就一萬上下,看起來阿蘭人是準備拚命維護柯蒂斯了。


  據說還有五六千匈人輕騎兵正在路上。


  而對麵的秦軍沒了三個小營的輕步兵,人數正好在一萬五千左右,柯蒂斯的部隊依舊是秦軍的三倍!

  在以前匈人帝國阿提拉時代,匈人騎兵在陶魯斯半島受到了頑強的抵抗,戰後自然遭受到了匈人的殘酷報複,公元五世紀末年,這裏的人口十不存一,大一點的城堡也被匈人拆毀,然後將整個半島當成了牧場。


  人類總是頑強的,三個世紀過去後,這裏的人口通過繁衍、移入竟然又恢複到以前的盛況,之所以有此景象,科薩汗國相對溫和,羅馬帝國與大食帝國長期對立也有不小的關係。


  如果此時黑海北岸再度崛起一個像匈人帝國那樣的“殘暴帝國”,半島是不可能有此盛景的,而後世的蒙古人則完美地繼承了匈人帝國的風采,此乃後話,不再贅述。


  大秦國雖然在歐亞大草原崛起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他從來沒幹過滅族、屠城那樣的勾當,對於這一點,半島的人顯然都聽說過,於是,在沒有“後顧之憂”(屠城)的情形下與他們決一死戰絕對是上策。


  真實情形是這樣嗎?

  雙方隔著一道低矮的丘陵擺開了陣勢,那到丘陵隻有二三十米,由於長期放牧,上麵隻有灌木叢和草原,策馬就能衝上去。


  丘陵以東,柯蒂斯既興奮有緊張。


  興奮的是前麵居然發現了大秦國國王孫秀榮的大纛,如果己方能夠利用這千載難逢的人機會擊敗孫秀榮,然後將其驅逐出去的話(他並沒有狂妄到準備將秦軍殲滅的地步),自己還有可能取代科薩人在裏海、黑海的地位!


  緊張的是,據說凡是有孫秀榮出現的地方還從未打過敗仗!

  但無論如何,對於一個從未與秦軍大規模交手的勢力來說,不奮起一搏,怎麽知道有沒有機會呢?


  而在他的對麵,孫秀榮大大咧咧策馬衝上了丘陵,舉著望遠鏡就對前麵密密匝匝黑壓壓的哥特人大軍仔細查看著。


  實際上,這就是他慣用的手段了。


  由於秦軍威名赫赫,如果他將五個大營一股腦都帶到了半島,莫說柯蒂斯了,就算柯蒂斯與布蘭斯聯起手來也不敢有過分的想法。


  但如果隻有兩三個營頭,萬餘人,雖然有火器加成,但對於敵對勢力來說,終究有戰勝的希望不是?


  故此,雖然明知是陷阱,但一個個都樂此不疲地撲上來準備“決一死戰”,唐軍、回鶻軍、大食軍、吐蕃軍概莫如是,從未例外。


  由於通訊和地理相隔的因素,這個時代所有的勢力都隻能通過道聽途說得知異勢力的消息,於是,畏懼與希望始終交織著存在,此時,就算孫秀榮遇到的是羅馬人和法蘭克人,還是他們曆史上優秀的君主君士坦丁五世、丕平三世,也不會有什麽分別。


  那是因為,戰爭,本就是實力與冒險並存的活動,何況己方還在明麵上占優呢?


  而在孫秀榮的眼裏,眼前的哥特人大軍卻並不簡單:


  位於中間井然有序的顯然就是柯蒂斯的本部了,他們都有鎧甲,約莫三成還有板鏈甲、鎖子甲這樣的鐵甲,手中的武器也在眼光下熠熠閃光。


  對於所有掌控陶魯斯半島的勢力來說,刻赤(潘緹卡彭)附近豐富的鐵礦資源都是必須掌控的重點,這一點,從遙遠的博斯普魯斯王國開始就是了,有鐵礦、有陶魯斯山脈茂密的森林資源,有廣袤的農田和草原,唯一與大陸相連處又是一處沼澤縱橫的地峽,兩三萬平方公裏的領地,溫暖濕潤的氣候,這樣的地方確實是稱霸之基。


  後世的克裏米亞汗國占據著此地就能與沙俄帝國、波蘭-立陶宛王國對峙幾百年,還不斷越過地峽北上擄掠大量的白人奴隸,而實際上他們能夠有效控製的地盤也就是半島而已!


  在哥特人大陣的左側,靠近陶魯斯山脈的地方就是阿蘭人的大軍了,全部是騎兵,此時已經是夏末秋初了,正是戰馬最為膘肥體壯之時,而春季誕下的幼畜也基本上長大了,牧戶們的食物也不缺乏,一個個也是精神抖擻著。


  阿蘭人,是來自歐洲本土的遊牧部族,與從亞洲過來的遊牧部落相比,他們在武器上更多樣化一些,弓箭、標槍、盾牌、騎刀、長槍都有,也大致分成了好幾隊,說明他們並不是烏合之眾。


  而巴伐利亞人、薩克森人、達契亞人組成的步軍大陣顯然也受到了羅馬步軍的影響,基本上都是短劍加盾牌的組合,處在最前列的則是拿著巨斧、大劍等日耳曼人傳統兵刃。


  四萬多人,密密匝匝鋪在前麵,一眼望不到頭,這樣的陣勢,對於柯蒂斯來說還是生平第一遭,雖然人多勢眾,但戰力真正如何,他也不知道。


  此時,孫秀榮身邊站著四個人:


  親衛營都尉曹令忠;


  按察使蘇希傑;


  行軍司馬高郢、韋應物。


  孫秀榮指著前麵的敵人說道:“依你等來看,我軍如何行事最好?”


  曹令忠,這位真實曆史上大唐都護府最後一任北庭節度使是正經的府兵出身,還是後來河西曹家的家族,統帶孫秀榮的親衛營也有兩三年了,他率先答道:“大王,敵人看似無邊無際,不過以職部來看,最有威脅的還是中路的哥特人大軍”


  “我軍以主力正麵進攻這一路,兩側用少量軍力牽製,隻要盡快擊敗當麵之敵,其兩側的軍隊將不戰而潰……”


  這自然是純粹武將的分析了,他這麽說也沒錯,以秦軍眼下的能力,若是一個大營正麵進攻,另外兩個掩護側翼,也能受到類似的效果。


  韋應物說道:“職部倒是覺得,既然敵人都是密密匝匝湊在一起,不如先隔著這倒丘陵使用弩炮,讓其先亂,然後在大舉進攻,必定一戰而勝之”


  高郢也說道:“職部也附議,將火炮的炮口仰角調到最大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


  孫秀榮未置可否,他看向了蘇希傑。


  作為一個西突厥餘部的後裔,蘇希傑能夠長期待在仁勇都/按察司的高位上,並不是他又多勇猛,或者多縝密,能夠在每一次行動中做到算無遺策,當然了,這樣的能力他也具備一些,但顯然沒有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與宇文邕奴一樣,對人心的體察才是孫秀榮所看重的,對於這一點,蘇希傑心知肚明。


  於是,在剛才孫秀榮問向幾人時,蘇希傑就在暗自琢磨:“論起真實實力,哥特人比起大食人差遠了,甚至科薩人也比他們強,否則以其人數之眾也不會偏隅於半島一地,而不是稱霸黑海、裏海一帶了”


  “於是,以秦軍的實力,擊敗他們不在話下,但大王想到的肯定遠不止這些,眼下拋去阿蘭人,日耳曼諸部、達契亞人的核心恐怕全數在此了,如果此戰最後打成了擊潰戰,這些人又逃到了各自的領地,難道我軍要一個個殺過去?”


  “顯然不可能,但想聚而殲之,我軍的人數又不夠……”


  於是他說道:“大王,此戰如何進行,以職部愚見,還是要提前想好對眼前諸部的定位”


  “定位?”,曹令忠、高郢、韋應物都看向他,這個詞他們顯然也聽過,但出身大唐的他們終究未能融會貫通。


  “是的”


  孫秀榮露出了些許微笑,“哦?那依你來看,我等該如何定位?”


  蘇希傑說道:“以職部來看,眼下半島諸部都稱得上當地的土著,但都勉強以哥特人為主,為何?據說是因為哥特人在種地、製作器具、營造諸方麵都擅長,從而能夠養活率先養活一支常備軍”


  “餘下諸部中,達契亞人擅長種地,巴伐利亞人擅長製作器具,薩克森人勇猛,作為兵卒最佳,至於阿蘭人、匈人,都是遊牧部族,自然擅長騎兵之術”


  “這幾個部落都在半島共存至少兩百年了,顯然柯蒂斯家族將他們捏合的不錯,但捏合是一方麵,徹底服從又是一方麵”


  “從眼下的情形來看,以柯蒂斯家族為首的哥特人除了有一支相對於其它部落強一些的常備軍,就是有效地利用了宗教因素了”


  “哥特人本是信仰多神教的,幾百年前抵達半島後當即全數皈依了基督教,隨著科薩汗國的興起,又改宗猶太教,也就是說他們始終與周圍最強大的勢力信仰保持一致,進而得到了大勢力的信任”


  “但眼下科薩汗國本身風雨飄搖,這一個因素也就不存在了,但眼下為何這些部族依舊願意圍在柯蒂斯周圍,自然是因為害怕一旦柯蒂斯戰敗,我國進入後會改變當地的秩序”


  “於是,擊敗他們,但又不能打成擊潰戰,讓其紛紛逃回原地就成了關鍵,我的意思是,各部的千夫長以上的大酋自然留不得,但也不能將其大部殲滅,我國眼下缺的就是人口,何況他們還是鬆散的聯盟”


  “直接說出你的意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