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西園八校尉
大戰過後,曹操立刻發捷報回洛陽,而呂恒這幾天,一直在處理著大戰過後的善後工作。畢竟死得人太多了!洪水過後,從廣宗城向外看去,數不清的屍體被遺留在各個角落。(呂恒本以為,用水攻,斷黃巾軍備。隨後自己與曹操兩麵夾擊,屠殺白手之人。怎知,北方人多不會水。對於不會水的人來說,就是過膝的小河都能淹死。更不要說如此情況下的大水了。其中最少有一半人是被自己搞死的。也正是如此,呂恒得了個血手書生的渾號)因為臨近夏天,一旦處理不好,必然會爆發瘟疫。所以這幾日呂恒什麽事都不管,一直在指揮著大軍掩埋屍體,清理汙穢。
雖然此處黃巾已敗,但是其它各地,依然有大規模黃巾存在。曹操在進廣宗的第一時間,便尋到了張角屍體所在。在找到後,直接命人割下頭顱傳至洛陽。不想靈帝竟命曹操將張角鞭屍,本已大勢已去的黃巾。因為這個消息,硬生生的抗了下來。
廣宗這邊,因為有呂恒的存在,所以並沒有爆發出瘟疫。但是別的地方就沒有這麽好運了。各個戰場所在地,都發生了或大或小的瘟疫。好在控製及時,並沒有對大漢造成太大的影響。
到七月,各個地方便相繼傳來了捷報。又過了一個月,朝廷在各處重新安置官員。這個時候,本應榮耀而歸的呂恒等人,卻完全被遺忘了。廣宗的政事也完全下放(新來的官員完全接手了呂恒的工作)。閑來無事的呂恒與曹操,每天就空等洛陽的聖旨召喚。左右等不到,呂恒便想著提前回到洛陽。
洛陽,朝廷因為黃巾平定太快,幾個大佬對諸人的功勞評定不一。若按原先所說,作戰有功者皆應重用。可惜十常侍貪財,臨時改變了主意。將戰功完全放於腦後,按照誰給的錢多誰功勞大在分配戰功。這種行為,引起了朝中大佬的反彈。雙方在你爭我奪的情況下,將各地有功之人完全遺忘了。
“孟德,馬上要九月了,我們還要等到多久?”
“玄甫可是想念文姬了?”
“離家數月,多次家書僅是寥寥數語,令我如何不思念?”蔡琰怕呂恒擔心,所以並沒有將事情告知呂恒。
“朝中已有定論,不出七日你我自可凱旋。”
呂恒見曹操說的如此篤定,心中更加歡喜“孟德可是得了朝中密信?”
曹操斜眼看了看呂恒,哈哈一笑“不可說,不可說。玄甫可否與我走上一遭,去瞧瞧那些閑餘之人。”呂恒想了想,反正無事,剛好跑去湊湊熱鬧。
靈帝因為黃巾之亂,發現兵權的緊要。所以在黃巾大局已定後,傳令各地“著精勇悍將以衛皇城”。說白了就是想建一個保鏢軍,專門聽皇帝的大軍――西園八校尉。
在以往這樣的軍隊,也被稱為老爺兵。一般都是世家庶子出任,至於嫡子,當然是走孝廉了。因為黃巾的緣故,靈帝並不準備讓世家插手。原先決定在邊軍中抽選,回來發現阻力太大,隻能改從各地抽選。
曹操作為滅黃巾主力功臣,得了整整一尉。(漢代的兵製是以二與五的倍數為計算。最基礎的單位為伍,即每五個人有一個伍長;兩個伍為什,每十個人有一個什長;五什為隊,每五十個人有一個隊率;兩個隊為一屯,每一百人有一個屯長;兩個屯為一個曲,每兩百人有一個軍侯;兩個曲成一部,每四百人有一個軍司馬。通常每五個部為一個營,即為一獨立的作戰單位,通常統軍者乃將軍或是校尉。校尉到底統領多少個部並無常製,就明確的定義而言,校尉其實隻統領一部四百人,《漢書?衛青傳》顏師古注:「校者,營壘之稱,故謂軍之一部為一校。」補《後漢書?百官誌》裏各種校尉底下往往隻編製一個軍司馬,其義即在此。每部四百人有一個軍司馬,但有的部地位較高,其長官乃校尉與軍司馬各一人,如大將軍營下五部,地位較一般的部高,所以大將軍五部每部長官均是校尉。校尉比兩千石,軍司馬比千石,校尉官職較軍司馬為高,所以一營之中雖然校尉直轄者隻有一部,但其他各部的長官軍司馬職位均在校尉之下,故亦聽從校尉的指揮,因此我們看兩《漢書》與《三國誌》一個校尉出征,往往帶領數千人而非隻有四百人就是這個道理。而當時完整編製的一營大致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曲五部兩千人,因此通常一個校尉所統帥的部隊為兩千人上下。這一營即為戰術上的主力部隊。而靈帝所置八校尉,不僅滿編,還另加了一營。實際就是2500人的大編製。)
僅僅不到三千人的編製,對於如今的曹操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今日帶呂恒前來,正是借呂恒的淫威,血手書生可不是白叫的。
為了使選拔公平公正,曹操采取全軍演武的方法。勝者留,敗者走。其實這樣的絕對本身就不公平,要知道窮文富武並不是說說。一般會點武藝的,不是富足人家,就是身有奇遇之人。至於那些正在的寒門,能留下的也定然是身體強壯之人。
不一會,比武正式開始。數十裏的校場,站滿了人。賽製決定兩兩對決,勝者直接進入下一輪。最後出來的三千人,可以被場下人進行挑戰。一旦戰勝,立馬取而代之。為了避免有人故意尋事,挑戰之人必須是有一戰獲勝之人。至於第一場便落敗的人,如果不服氣,可以去完成另外的準備。繞校場跑完整的跑完一圈,便有機會挑戰勝者了。
賽事一直持續了三天方才結束,被選好的三千人,將會跟著曹操等人直奔洛陽。而剩下的人,在朝廷賞賜下達之後,將會被各處湘軍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