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亂漢董卓
“今日午間蹇碩欲殺大將軍奪權,被大將軍發現,大將軍直接將蹇碩殺了。現在宮中宦官集團與大將軍已然再次決裂,大將軍為殺宦官竟欲招邊軍勤王。”
呂恒聽言頓時大驚,這是什麽節奏?靈帝還沒死呢,大漢就已經這樣了。如果真的這樣了,那這洛陽就徹底不安全了,自己這拖家帶口的可得打聽清楚了“孟德,大將軍可是招的董卓?”
“玄甫怎知大將軍招的是董卓?”呂恒聽了頓時一愣,為何董卓竟然提前進洛陽了!“孟德可知董卓此刻據何官職?”曹操想了想隨後道
“董卓因整伐黃巾有功官拜破虜將軍,又因抗擊羌胡有功,表現突出,不久前便被封為台鄉侯,食邑千戶。現在統邊軍五萬,若貿然招來勤王,洛陽大軍根本擋不住!”
(五萬邊軍,加上輔軍近十萬大軍。邊軍勇猛以一當三不在話下,若董卓率大軍全部到來。非十萬新軍不得守城,現洛陽有新軍十二萬。月底征討黃巾需十萬,南北二軍需鎮守虎牢京畿。正真能戰之士不足五萬。難啊!)當然了,呂恒怎麽想,曹操是不知道的。在曹操眼裏,董卓是不會有篡漢之心的。
“孟德,如今天色以晚,明日我二人起早登大將軍府。保大將軍無礙。”曹操見如此模樣,也隻能告別呂恒,準備明日便引護衛隨大將軍前去。
有人說亂漢者董卓也,此話有些道理,但並不盡然!漢亂乃曆史之必然,董卓僅為導火線之一,且不是唯一,當時懷揣野心者大有人在。董卓亂政之說大概起於其廢掉何太後的兒子劉辯,立了王美人的兒子劉協,是為漢獻帝。後來的評價,都以此指責董卓擅立,因為從漢家曆史看,擁立皇上不是一般人的活兒,除了外戚就是勳臣,以董卓的資曆地位,主導這麽大的事情,在當時就遇到了抵觸,所以後世史家也沒少向他吐口水。
董卓想通過廢立確立自己對朝廷的主導地位,在政治上有更大影響力,這是肯定的。但要說董卓一點政治理想也沒有,隻想禍國殃民,恐怕也不公道。董卓沒有保留瘖弱的劉辯而要更換精明的劉協,這種換法是和很多權臣不同的。我們知道,立一個年齡小、腦子木的皇帝,是符合那些妄圖把持朝政的權臣權宦的最大利益的,董卓沒有這麽做,反過來說明他當初還是有些政治抱負的。
比如他廣辟名士,請到了蔡邕(士大夫代表)、袁紹的叔叔袁隗(世宦代表),竭盡心力尋求他們的支持,當然對反對者也沒有客氣。他廢立以後的政策應該說也相當正確和對頭,如給黨人平反,“擢用天下名士以收眾望”,這些不正是朝野期待很久的嗎?在朝廷重要官職的分配上,董卓也有所克製,注意平衡,“卓所親愛,並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但是,董卓的示好甚至巴結,並沒有得到袁紹等人的回應,多年積累的優越感讓他們從骨子裏還是看不起這位從西北來的邊將,他們拒絕了董卓的善意,也拒絕帝國最後一次複興的可能性。董卓最後終於失去了耐心,手按寶劍,對袁紹發出了最強悍的恫嚇:“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袁紹也很給力:“天下健者,豈惟董公!”董罵袁“豎子”,袁沒有對罵,仍然客氣地稱董為“董公”,華族顯貴的風度一點沒減。袁紹言罷,“引佩刀,橫揖,徑出。”這就是史上牛逼的“引刀橫揖”,這種把禮貌與藐視、客氣與不屑集合在一起的身體語言,很帥很酷很有味道,這應該是袁紹一生最帥時刻,也是把國家臨門一腳踢亂的時刻。
董卓是亂臣賊子,也有人說董卓是開三國之功臣,在很多的古文獻及古籍中也是各說其詞,相比較之下更多的是對他的批判。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兆人,官拜河東太守。屯兵河東以後,整個隴西便成了董卓的勢力範圍,他不僅掌握強大的武裝力量,是地方軍閥豪強,而且還是朝廷命官、邊陲重臣。憑借強大的實力,極度膨脹的野心促使董卓開始著手設計問鼎中央政權的具體步驟。
在三國演義中,一開始關於董卓的筆墨極少,但其形象卻渲染的及其清楚。在複命平定黃巾起義中,張角與其弟張梁殺敗了董卓,而恰好,此時是桃園三結義的三兄弟救了他,而他在得知劉備是白身時竟是“甚輕之,不為禮”。董卓以一種勢利的心態對待他的救命恩人,也無怪乎最後他的親信都背叛他。
三國演義中董卓廢除皇帝弘農王,扶持陳留王為皇帝,賜酒毒死劉辯,實則是為了滿足他一人專權。自此以後董卓每夜入宮,奸淫宮女,夜宿龍床。甚至重型懲罰企圖刺殺他的人。貪欲驅使下的董卓,野心幾度膨脹,為了滿足和達到自己的野心,他恣意玩弄權術,濫殺無辜,引起廣大官員和人們的強烈憤慨和反對,當時的曹操便在司徒王允的協助下帶著七寶刀假意歸順他而刺之,卻被識破失敗了。
後袁紹召集各方人士對抗董卓。王匡、孫堅、公孫瓚等十八路諸侯齊討董卓,開始掀起了大規模持續反抗董卓的鬥爭浪潮。關羽的“溫酒斬華雄”便是這一時間的典例。倒行逆施必然被大家所不容。
在三國演義中董卓最後被多方義軍逼得無路可走的董卓決定遷都長安,以避鋒芒。在遷都的時候,董卓派人焚燒長安、挖掘先皇和後妃的陵墓,大破漢的根基。但是,征討董卓的鬥爭並沒因遷都長安而有絲毫鬆懈,而是更加風起雲湧。這時,董卓已成了眾矢之的。
雖然《三國演義》有三分虛,不能和真實的曆史相論,但是曆史和這還是相差無幾。從以上分析中,董卓的形象在我們腦海裏算是較為清晰了。他參與的大大小小的戰爭不少,也花了格外多的心思在算計上,有過失敗,有過成功,但終究還是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場。在當時爾虞我詐的硝煙年代,是非成敗隻是一場空。
對於呂恒而已,董卓隻存在於曆史書本之中。但書中卻有過這樣的記載“董卓在剛進洛陽時,帶兵不過數千人,但是為欺騙王公大臣。董卓將數千人馬,每日夜間派出洛陽,早晨又再次進入洛陽。如此反複,作出一種千軍萬馬的假象。蒙蔽了諸人,隨後等大軍一到,便設計侵吞洛陽大軍。用最短的時間,徹底穩固自己統治。”
如今董卓將要進洛陽,呂恒自己又完全妨礙不了漢庭的走勢。呂恒如今不過一禁軍頭目,自己的命令基本出不了蔡府。在這一鑽頭都能砸死大夫的都城,呂恒隻能安保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