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不一樣的虎牢之戰
聯軍會盟剛結束,虎牢那邊便傳來了袁愧身死的消息。袁紹兄弟當日便大怒,對著虎牢連續數日不間斷猛攻。眼看即將城破,董卓不得不親臨前方戰場。得知董卓親自,諸侯聯軍便立刻停下了無謂攻城,隨後由孔融發文邀董卓出城會戰。
虎牢關下,諸侯聯軍嚴陣以待。自左向右,合計一十七麵諸侯旗,除去涼州的馬騰韓遂與交州的士燮,基本能來的都來了,即使人沒到聯軍也給他們立了大旗。
身為盟主的袁紹端坐聯軍正前方,曹操劉表分立兩側。董卓一方合計一十二萬大軍,步兵八萬、其餘皆為騎兵。連綿數裏依次分列,以前、中、後三路,以重裝步兵放置於陣形中心,董卓自乘戰車立於其中。以重步兵三萬,成盾陣包圍主將。前後分數百列,每列之間有一定距離,隨後以騎兵放於步兵的的左右兩翼。右翼由呂布的並州騎兵組成快速機動騎兵,左翼則是董卓舊部西涼騎兵。隨後在前、中、後各保留一千騎兵作為預備隊。董卓大軍背靠虎牢雄關,一點都不擔心諸侯大軍得勝。
而諸侯聯軍這邊,因為所屬不同。所以分布也不同。袁紹兩兄弟實力雖不是頂尖,可是其士兵數量卻是最多。所以聯軍這邊看上去就是以中央統帥所在,為戰略指揮核心,軍隊擺放及其愚笨,中央密度過大,而兩翼過輕。因為派係的原因,所以袁紹並沒有考慮過大戰發動之後,自己一方會置與何地。如果從大軍全局看,袁紹一方便是準備進行中央突破。實際卻是,諸侯聯軍中央戰線是較弱的步兵,兩翼卻是較強的步兵和騎兵。並且各諸侯還都保留了數千騎兵作為預備隊。諸侯大軍整個隊形呈凸新月形,盟主袁紹非要做凸起的一塊。
午時剛至,雙方正式對壘。袁紹一馬當先,乘戰車而出。隨後董卓一方大軍轟的一聲變陣,董卓越過大軍直麵袁紹。
“袁紹小兒,不識咱家恩德,竟來此撒野!可收到汝父狗頭?啊!哈哈哈……”
“董卓狗賊,殺父之仇,不共戴天,今日不是你死便是吾亡。”
“瞧瞧,瞧瞧咱家之前怎麽說,這袁家的人啊!就是賤,不僅殺了髒手,連肉吃起來都是酸的,酸的咱家這牙都快掉光了!啊!哈哈哈……”
“哼!大戰在即,可不是憑嘴上功夫,某家等著你這匹夫”此話一落,便注定了雙方統帥的會談。隨後便是正式作戰。
雙方統帥歸位,戰鬥正式開始,首先便是鬥將環節。雙方出大將在場中決鬥,勝者一方往往可以主導戰場走向。董卓一方自然是天下第一將呂布出陣,至於曆史上的華雄,卻已經成了關二哥的刀下亡魂。
“某乃呂布,爾等何人敢來領死?哈哈哈!”
話音未落,公孫瓚便一騎絕塵,舞動著鐵槊直取呂布麵首。呂布用手輕揮長戟,隨後接戰,戰不過三合,公孫瓚便招架不住,撥馬敗逃。呂布縱馬直追,危急關頭.忽聞一聲怒吼,“呂布休要猖狂,可識得某家黃忠!“這黃忠正是被呂恒慫恿而來,在呂恒看來,此時黃忠不過壯年的,仍在巔峰之時,現在來戰呂布,這天下第一還不知道是誰的。
呂布見得黃忠到來,便舍棄公孫瓚,疾取黃忠而去。二將大戰五十餘合,不分勝負,勢震八方。諸侯喝彩,聲蓋九天!士兵看得如此如呆,鼓手擂得手酸!就是傲氣如關羽都不得不佩服此二人武藝。正看的心癢卻見呂恒悠悠而來,再關羽耳邊一番耳語,隨後點了點頭。而兩軍陣中,就在二人戰得難分難解之時,諸侯軍中,奮起一將,手持青龍偃月刀。關羽關雲長,一馬當先,前來助戰。二人合力攻殺,意欲將呂布斬於軍前!
雖呂布雄勇無雙,無奈獨力難支。大戰多時,遮架不住。畫戟帶風,急取關羽之後,賣了半個破綻硬受了黃忠一擊。隨後飛馬消失,再凝神看時,奉先已然縱馬殺出。正是放開玉枷脫蛟龍,反身飛上虎牢關。
董卓見情況不妙,便命弓箭手放箭,隨後雙方進入對射。弓箭手的第一輪對射過後,雙方便開始了肉搏。袁紹兄弟當然是第一時間,將自己的中央大軍向後退去,轉眼間戰線由凸新月形變成凹新月形。西涼並州兩大同時在平原出現,很快諸侯聯軍的騎兵便開始敗退,隨後李儒指揮大軍開始包抄諸侯軍兩翼。而袁紹一邊不僅沒有派兵參戰,反而向各諸侯都派出了近百督戰部隊,這一舉動頓時令諸侯軍心寒。若不是劉備與曹操領大軍苦苦支撐,恐怕敗亡已然近在咫尺。
(在冷兵器時代,作戰的過程大體上是這樣的:
首先,當得知敵人的所在的時候,軍隊離開營壘。在接近敵人或者有遇到敵人襲擊的危險的時候,從行軍狀態變換為作戰狀態――如果營壘離敵人很近,則一開始就列陣。在一般情況下,兩軍會大致相同時間發現對手,因此列陣時間大致也相當。所以古代作戰的典型場麵是兩軍麵對麵的對壘。在這種狀態下,軍隊密度會很大,有的在一平方公裏內會有10萬名士兵。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一方沒有及時列好陣型,就遭到了敵人的進攻,往往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但一般的情況是雙方逐步逼近,然後射擊兵發射武器,然後雙方的肉搏戰就開始了。在某些情況下――通常是一方急於求戰――不經過射擊戰就進入了肉搏戰。這種戰鬥模式一直保留到19世紀初。肉搏戰直接決定著戰鬥的勝負。
通常,訓練和裝備較好的軍隊會獲勝。勇敢也是決定勝負重要的因素。一方突破敵方的陣型,切斷其戰陣之後,通常敵人的崩潰就開始了。因為這就意味著軍隊的一部分得不到指揮,作戰力度大減,造成相鄰的另一部分軍隊受到敵人更大的壓力,如此累加,全軍崩潰。古代軍隊戰鬥失敗後,大多數的傷亡發生在崩潰和逃跑階段。一般來說,勝者的傷亡要遠遠少於敗者――盡管古代戰爭真正的傷亡很難確定。由於勞累,勝者往往不會窮追敗者,即使追擊,也往往針對敵方的指揮中樞。所以很少會發生“連一個人都沒有剩下”的情況,即使是殲滅戰也如此。
由於主要通過偵察兵了解敵情,傳令兵傳達命令,要及時掌握敵情,並及時下發命令非常困難。
因此古代軍隊一般集合成巨大的隊伍,戰爭一般通過大會戰來決定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