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東漢重生> 第七百八十二章 益州

第七百八十二章 益州

  但是,公孫續北方各地,都是大收獲,各地良田都是大豐收,還有那些軍屯民屯也都是如此,可是,南方公孫續占領的荊州,揚州和交州的收成就差了許多。


  就算是,號稱把荊州治理的十分繁華的劉表,也不過如此,荊州除了一些家族的良田有些產量之外,其中,荊州的慌田和荒地卻有百分之六十之多。


  試想一下,在以農業為主的東漢年代,就連荒地慌田還有那麽多,百姓的生活能好嗎,國家的國力能強嗎?


  而這還是荊州,江東的揚州,甚至是士燮當初的交州,則是更加的淒慘,那裏的百姓過著畜生一樣的日子,他們是有地種,卻沒糧果脯。


  所以,當公孫續,讓賈詡把荊州,揚州和交州,都要執行自己的製度,並且大力發展良田,把良田國家化,世家和百姓都不得買賣,但是,這樣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


  公孫續的政策執行的最好的地方,是公孫續的幽州,因為,那裏是公孫續和公孫家的根基所在。


  所以,公孫續等南方他新占領的三個州,都秋收過後,公孫續就傳令手下眾文武,到荊州州牧府前來議事!

  荊州,州牧府的大堂之中!

  公孫續一身官服坐在了主位之上!而賈詡,趙雲,夏侯淵,夏侯,馬超,馬岱,夏侯蘭,都是分列兩邊,還有很多公孫續手下的文武,都來到了大堂,而典韋和許褚,一個護衛在公孫續的身後,另一個率領著親衛,在門口警戒。


  等眾人都跟主公見禮之後,公孫續一擺手,讓眾人免禮之後,公孫續這才說道:“好,都免禮吧,今天召集你們過來,是現在秋收已過,荊州,揚州和交州已經基本平定,現在是南下攻占益州的最佳時機。


  所以,凡是各軍主將都要回去積極備戰,各地郡守縣令,都要在做好自己分內之事以上,做好後勤糧草等事宜,一切軍事民事都要按命令行事不得有誤。


  在大軍南下益州期間,如有貽誤戰機,擅離職守者,輕者斬立決,重者夷滅三族。”


  雖然,公孫續不是皇帝,正常來說,他沒有權利把誰誰誰夷滅三族,但是,現在形式不同了,現在大漢天子已經廢了,雖然,他還沒有死,跟在曹操的身邊,但是,自從東漢中後期,大漢的天子,就已經讓這天下的百姓失望透頂了,就更別說是一個傀儡皇帝了。


  可是,就算漢朝讓人在失望,也不會出現什麽問題,可惜的是出現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才導致了漢朝有現在的結果,黃巾之亂,群雄割據,外族入侵,已經讓大漢名存實亡了。


  而現在這天下的諸侯,隻剩下公孫續,曹操和那個半死不活的劉備了,所以,公孫續宣布的這些軍令可不是開玩笑。


  等,公孫續的命令下達之後,眾人就都下去準備去了,而公孫續又和賈詡在一起研究了一會兒。


  而公孫續現在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軍事上麵,而戰略方向,也是向著南方向著荊州轉移,所以,在後方就用不了那麽多人了,相反公孫續這裏才需要更多的文武,尤其是謀主。


  所以,在頭兩天,公孫續又下令,讓程昱和荀立即趕奔荊州而來,在頭一天,這兩個謀主也是剛剛趕到。


  公孫續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另外,公孫續也不用他們跟自己出征,公孫續隻需要他們在荊州坐鎮就好,而北方,公孫續自然是交給了李儒,陳宮,高順,張和高覽,還有公孫續起家的老部下,鮮於兄弟等人。

  益州,華夏古代地名,漢武帝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其最大範圍(三國時期)包含今四川(川西部分地區),重慶,雲南,貴州,漢中大部分地區及緬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殷商時期益州是巴人和蜀人生活的地方。


  公元前316年,秦國吞並巴蜀。


  公元前311年,秦人按鹹陽建製修築城垣。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州治在雒縣,在後來的幾百年時間內,先後分置蜀郡、犍為郡、朱提郡、越郡、柯郡、建寧郡、永昌郡、漢中郡、廣漢郡、梓潼郡、巴郡、巴西郡、巴東郡、益州郡等郡,下轄146縣,屬蜀地。位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全國行政區劃作了改動,把益州的治所定為雒縣(即後世的四川廣漢)。


  公元191年,益州牧劉焉徙治綿竹。


  公元194年,又將州治遷往成都,此後益州兼含成都別名之意。這一稱謂幾乎一直沿用至西晉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稱卻從未更改過。


  益州是當時最大的三個州之一,劉備占領此地並建立蜀漢政權。


  三國末年西晉滅蜀漢,分割益州,另置梁州。


  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期間這裏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間十六國時期譙縱在此建立譙蜀政權。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此時益州僅為一郡之地。


  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又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置太守。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複稱為益州州置刺史。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李世民廢除州、郡製,改益州等州為劍南道。


  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析益州地置蜀州。


  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劍南道設劍南節度使,益州屬之。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州為郡,益州改為蜀郡,益州遂除。


  成都古稱錦城,錦官城,芙蓉城。別稱“蓉城“


  成都為古蜀國故地,蜀人創造了輝煌神秘、能與中原文明媲美的古蜀文明,廣漢的三星堆遺址和成都的金沙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


  大約距後世兩千五百年前,古蜀國開明王把都城從樊鄉(後世的彭州、新都交界處)遷到此處,取周太王遷岐“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意,定名為成都。


  秦滅蜀,改稱蜀郡。西漢時成都織錦業發達,朝廷在此設置“錦官“進行管理,因此,成都又被稱為“錦官城“或簡稱“錦城“。五代時,後蜀主孟昶下令遍種芙蓉,成都又被稱為“蓉城“。


  從西晉末成漢建立(四世紀初)到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成都的益州別名幾乎就不用了。


  到五代十國的後蜀第二任皇帝孟昶時,由於在城牆外遍種芙蓉樹,到花開時節,滿城被芙蓉花所包圍。從城外看,如同一座芙蓉城,所以蓉城的別謂自此形成。但是成都的本名卻從沒有變過。


  成都為蜀郡首府,又產蜀錦,皇帝置錦官操辦朝廷的蜀錦供求,故又名錦官城。秦末、漢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稱“天府“。


  西漢末年,公孫述稱帝,定成都為“成家“。


  東漢末年,劉焉做“益州牧“,移治於成都,用成都作為州、郡、縣治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