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明末皇太子> 第七十八章分流

第七十八章分流

  四月下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大敗李自成,李自成倉惶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武英殿稱帝,三十日便匆匆西逃。


  多爾袞打著替崇禎帝複仇的幌子爭取民心,又豈肯輕易放過李自成,命令已然剃發降清的吳三桂率本部人馬一路追擊,五月初二於定州清水河再次大敗順軍,直殺的大順軍血流成河、死傷枕籍。


  五月初八,清軍追擊大順軍於慶都,大順靳侯穀英戰死,隨後,清軍於真定再次大勝順軍,自此,李自成於京畿再無立足之地,退入山西後留精兵扼守固關。


  五月初三日多爾袞入主北京城,命令京師官員百姓為崇禎吊孝三日後下達剃發令:“凡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


  此令一出數日之間整個北直隸驚悚嘩然!


  數百經曆了三月北京城破變節投順,又經曆了四月殘酷的追贓助餉而僥幸活下來的明官,麵對‘剃發令’再也忍不住紛紛出逃,北直隸範圍內無數百姓奔走哭號。


  然而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丟給他們選擇的隻有三條路。


  一是‘留發不留頭’想活下去就得成為大清的順民,而成為大清順民的第一標準就是頭上隻能留一根金錢大小的發辮,人稱‘金錢鼠尾’。


  第二就是南下逃亡,如今定王在南京登基為帝改元‘聖武’的消息早已傳遍天下,定王未登基之前的仁義之名就已傳遍大江南北,沿運河而下的十幾個大賑濟點,至今仍在,每日耗費糧食無數,為的就是盡量不讓一個南下百姓餓死,這樣的仁君翻遍史書,恐怕也隻有宋仁宗稍能比擬,大明失去半壁江山,還能出現這麽一位仁義君王,簡直就是社稷之福中興之兆啊,不南下投奔更待何時,一時間南下的流民足不旋踵,多到難以計數。


  至於最後一種選擇那就是自盡或著被殺,有勇氣自盡的基本在北京城破和李自成追贓助餉兩波浪潮中死的差不多絕了,能苟且偷生到滿清入京,又豈會輕易拋棄生命,那麽不肯死就剃頭,不剃的時限一到就準備引頸就戮……


  不過好在剃發令頒布不過二十餘日,多爾袞終於意識到滿清入主中原時機雖到了,可畢竟立足不穩,若是激起全民敵對未免不美,加之逃亡百姓遠超想象,砍了數千人頭都未能震懾民心的情況下,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暫停實施剃發。


  南京聖武朝堂之上,原本叫囂要加封吳三桂為薊國公的聲音終於因為吳三桂剃發降清戛然而止,不過隨著滿清攻勢愈發猛烈,另一種聲音開始終於開始浮出水麵。


  那就是南北議和……


  六月初多爾袞平定山東、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衛京畿地區後遣輔國公吞齊喀等赴盛京奉迎順治帝至北京,並致書南京聖武皇帝勸其去除帝位向滿清順治皇帝稱臣……


  李自成於六月初渡過黃河返回西安,在固關安排大將馬重禧死守,大同、陽和留下製將軍張天琳,長治地區留下大將劉忠,保德留下降將唐通,臨汾還有綿侯袁宗第萬餘精銳屯兵掛甲莊,企圖留守山西重兵抵擋滿清大軍東進。

  七月初清軍經過近兩個月的休整後,大規模集軍西進,李自成棄西安,經藍田,商州,敗走武關……


  降順的原大同總兵蔣襄隨即投降滿清。


  七月中旬,各地逃亡南京的百姓已達四十餘萬,短短兩個月,流民數陡增近二十萬,可見多爾袞的剃發令對於百姓的衝擊何其巨大,不過流民爆增已經遠超朱慈炯的預料,光靠江心洲八卦洲安置已然不現實,不得已朱慈炯隻能將原定於明年軍事力量初見成效,可以震懾朝堂之時才準備實施的計劃提前。


  此項計劃名為‘第一次工業革命’,而這所謂的工業革命第一步就是煉鋼!

  對於最近幾個月新近南下差不多二十五萬百姓,朱慈炯下令要求苗宣進行第二次大幅度征兵,征兵對象麵向流民中所有二十至三十五歲自願入伍的精壯男子,不過這自願等於沒說,廣大流民百姓得知軍田製度以及當兵之後能得到的待遇以後,挖空心思都想參軍,虛報年齡想要入伍的多不勝數,想要仔細甄別簡直就是白費力氣。


  苗宣無奈隻有提高體能要求,即便如此,五天的征兵期一過,新招入伍的兵勇依舊達到三萬,加上原本三軍已有的三萬官兵,常規三軍的規模已達六萬,遠遠超過四萬五的編製,不過如此一來朱慈炯直屬的近衛、禁衛兩軍編製倒是正好得到補充得以滿員。


  大征兵結束後,朱慈炯留下能夠保證槍廠和彈藥廠,以及維持造槍鑄炮鋼材來源的鐵廠的基本人員後,分批次將近二十五萬流民遷移至南京城南的梅山,營建民居磚瓦廠以及鐵廠和礦場。


  梅山鐵礦在後世年采鐵礦總量超過四百萬噸,精鐵礦超過一百五十萬噸,當然這主要歸功於現代工業化采礦設備,要想在如今這個時代達到這樣的規模不現實,但朱慈炯沒有設備可是有人!還是初期建設時隻需管飽飯就幾乎沒有什麽消耗的免費勞動力,他不要求年達四百萬噸,十萬噸總沒問題吧。


  讓幾十萬人脫產成為工人,以江南的糧賦來說,並不存在任何壓力,初期營建的除了鐵廠和礦場以外,民居、食堂、學校等等設施基本都是了流民生存而建,流民就算想產生怨言都不太可能。


  當這些基礎設施全部興建完成,第一批成為礦場或是鐵廠工人的百姓,最低每個月都能領取一兩銀子的工資,不要小看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如今一畝良田不過四兩銀子,太平時節一兩銀子能買兩石米糧,養活一家五口綽綽有餘,不過到了那個時候朱慈炯已算仁至義盡,活命的口糧也不會繼續免費提供,而需要工人自行解決,購買還是開墾荒地自己決定,這必然也能帶動周邊商業的發展。


  另外鐵廠礦場作為朱慈炯眼裏的第一個國有企業,其工人是不需要繳納賦稅的,他們的賦稅完全由練造出來的礦石和鋼鐵衝抵。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