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九章 煩擾(11)
有時候疲憊至極或是冷靜下來的時候,朱慈炯總是會莫名其妙的想起中國封建時期,為什麽那麽多的帝王會寵幸太監,遠離所謂的‘治世能臣’,有明一代權勢滔天的大太監更是層出不窮,為什麽會造成這一現象,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無非就是帝王昏庸‘親小人而遠賢臣’,以前的朱慈炯一直也是這麽認為,可當他坐上龍椅的時間越久,就越是能體會到‘昏庸’君王之所以會信重太監的初衷。
儒家大臣讀書時候的初衷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一旦在仕途上爬的越高走的越遠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背離自己當初的理想,非常多的所謂賢明君子或者貪官汙吏,他們首先都好名,這也是明代官員不怕廷仗,相反被打了廷仗還會沾沾自喜的原因之一,所以朱慈炯對待犯事的官員向來沒有廷仗一說,要麽罷官要麽直接送去見閻王,如果條件允許還會想法設法把人的名聲搞臭。
其次絕大多數官員隻會將自己的家族利益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國家沒了最多換一個磕頭的對象,可如果家沒了,就表示根斷了,這是一種觀念,古往今來數千年都是如此,朱慈炯有心去改變卻又無能為力,說到底皇室不過也就是最大的家族而已,讓國人產生些許的民族觀念是培養一個國家凝聚力方法之一,但還要把持一個度,否則民族意識的徹底覺醒,最終必然會威脅到皇權,這對於一心隻想獨裁的朱慈炯來說是絕對無法忍受的。
明代內閣大臣可以說是已經做到了臣子的巔峰,隻有入了閣才能最大限度的去實現自己治國的理想,閣臣理想當中的皇帝最好是一個提線木偶,能夠終日縮在宮裏不問世事,治國這樣高難度的工作隻需交給他們做就好了,所以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蒙蔽皇帝的視聽,如果是一個昏君那也就算了,可但凡想要有所作為的皇帝就不可能任由臣子的擺布,但文官集團是一個龐大的利益群體,就算內部分為無數派係,但對待皇權的態度永遠都是高度一致的,比如粉飾太平,就算天下民不聊生,但最終傳到皇帝耳朵裏的,多半也是天下承平百姓安居樂業什麽的。
皇帝隻要不想當一個聾子瞎子,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去了解天下真正的情況,外臣既然不可信,那麽皇帝能夠信任的也就隻有身邊人,太監雖然也不是什麽好鳥,但他們是天子的家奴,日日夜夜伴隨皇帝身側,從情感上都要比外臣親近許多,得了天子信任的太監不但可以成為天子的耳目,還成為對抗臣權的最有力的武器,可以說太監能得到皇帝多大的信任,他們手中的權力就會有多大,皇帝有顧忌不能去做甚至不敢去做的事都可以交給大太監去辦,久而久之太監就成了皇帝手裏的一把刀,一把讓外臣聞風喪膽的屠刀,不想死就得歸附。
十幾年前普天之下為魏忠賢建生祠的官員多如牛毛,官員或許敢不把天啟皇帝放在眼裏,卻沒有人敢不把魏忠賢放在眼裏,現在權傾天下的魏忠賢沒有顧慮不在乎名聲,他要做好的唯一角色就是踏踏實實的成為天啟皇帝最忠實的狗,讓他咬誰就咬誰,沒讓他咬的照樣去咬,終於讓其成為讓百官聞風喪膽的存在,這固然可以說是離不開天啟皇帝的支持與信任,也可以說是天啟皇帝有意為之,來源於天啟對文官集團的極度不滿,所以扶持魏忠賢對抗整個文官集團。
天啟英年早逝,崇禎繼位沒多久便以雷霆手段滅了魏忠賢,失去魏忠賢這號旗幟性人物的閹黨,頓時變得一蹶不振,在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的強勢反撲下節節敗退,終至一蹶不振,滅了閹黨之後的東林黨人隨即開始將矛頭對準自家陣營,開展轟轟烈烈的黨同伐異鬥爭,全然不顧當時的大明天災不斷遍地烽煙,在這群自我標榜為‘君子’的東林黨人眼裏,國家的命運最後會走向何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將大明的朝堂變為東林的一言堂,老百姓死不死和他們有什麽關係,隻要他們自己活的滋潤就可以了,這也是後世為什麽會說大明其實亡於東林黨的原因之一。
朱慈炯擁有現代人的眼光,對於大明何以會走向滅亡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他也甚至太監權重就是一顆毒瘤更是一把雙刃劍,用的不好最終很有可能刺傷了就是自己,但朝堂上的文官尤其是哪些不知所謂的‘東林君子’是個什麽德性他更知道的一清二楚,他不是不想出手,但在自己的皇權沒有徹底穩固,天下未能安定的時候他隻能選擇容忍,但容忍是有限度的,朱慈炯發現自己的忍耐力越來越差,似乎已經快到了一個臨界點,觸之必發!
身為天子!大明天下的主宰!朱慈炯發覺自己非但沒有感受到身為九五之尊的無上榮耀,反而事事縮手縮腳,大臣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把他困在深宮之中,北伐之戰前夕,他還做夢想要來個禦駕親征,醒來以後才發覺那真是做夢……
所以現在的朱慈炯的情感越來越親近宦官,太監雖然有太多太多的毛病,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對朱慈炯忠心耿耿,同樣不爽儒家大臣,而且大明的太監要想做到高位,很少有不學無術之輩,因此朱慈炯也很放心的把事情交給太監去做。
就拿崇禎假死之事來說,朱慈炯身邊的三大太監知之甚詳,但沒有任何一個人會將此事透露出去半點風聲,因為他們非常清楚一點,隻有皇帝的信任才是他們作威作福的資本,皇帝如果倒台了,遭殃的第一個人就會是他們這個群體,丁衛甲假傳遺詔的時候根本算不上朱慈炯的心腹,自己甚至都做好了以死守口的準備,但朱慈炯並沒有殺他,反而委以重用,這又如何能不讓其死心塌地的去為朱慈炯賣命,示之以利不如結之以恩就是這麽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