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科幻靈異>明末皇太子> 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向

第四百四十六章 風向

  正月十八,帝都金陵,天下側目!


  正月初六,內閣行文天下,將於正月十八舉行礦藏改革第一次招標!

  這第一次礦藏招標,將對河南、湖北、陝西、山東、山西六省如今已經統計出來的四千八百餘處銅、鐵、煤礦進入統一招標。


  礦招一共分三步進行,第二次礦招定於四月,範圍涉及雲貴、湖南、江西、兩廣、福建、四川八省!

  最後一次暫定於聖武二年年底,將與鹽招差不多時間進行,範圍涉及南北直隸、浙江、安徽等地。


  沒有人敢不重視這次礦改,實在是因為此番礦改波折重重,但隨著史可法被刺,史可法揮起天子劍大殺四方之後,官場、顯貴、豪門無不驚悚不安,誰都知道史可法劍之所指,其意為何。


  哪些原本手上有礦藏的家族,最終隻能收起最後的一絲僥幸,再不敢去四下聯絡試圖阻礙礦改,因為這一次被牽連進去的顯貴,幾乎九成以上都是曾經在得到礦改風聲以後,最為活絡的一群人,對想要競標的商賈差不多已是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如今算是觸及天子的逆鱗,被天子借史可法之手,一體鏟除!

  看看那十三個倒黴的郡王,還有那一百多個皇室宗親,如今可都還蹲在刑部大牢裏麵喝著稀粥咽著鹹菜呢,天子連族人都不放過,他們這些僥幸逃過一劫的顯貴又算老幾,如今的聖武天下,不老老實實把頭低下來,就等著被身死族滅吧。


  除非你覺得自己的腦袋比福王的頭還硬,可就算是以福王之尊,初入南京之時還不一樣被還僅僅隻是定王的天子,狠狠坑了一把,一張板凳直接開瓢,沒被砸死都算命大。


  最重要的是憑此就能看出天子的心性,對親王都能下狠手,對郡王貴爵都能說罷便罷,這天下間還有什麽人是天子不敢輕易收拾的?


  再看看中山王府,人家如今可是大明的第一勳戚,十二勳貴避難王府,最後毫發無損,聲威之隆即便是史可法都要顧忌,可現在呢?還不一樣主動將名下的七處礦藏上繳,並且放風要參與三次礦改招標,他們又算老幾?


  顯貴、官場全部收聲做起了縮頭烏龜,礦改大勢已成,要想從中分一杯羹,除了參與招標,早已別無他途可走。


  最是激動的還是商賈,大明的礦藏九成以上都被世家大族把持,商賈想要染指也不是不可能,但光是官府這一塊的盤剝就讓尋常商賈難以忍受,去年內閣行文要將天下礦藏如鹽政一般進行改革招標,最興奮的自然還是他們商人。


  原本商賈們還有諸多擔憂,畢竟礦改和鹽政不一樣,鹽礦畢竟隻是一域,礦藏卻是分布天下,其中利益牽扯之廣,涉及顯貴之多,怎麽形容都不過分,所以聽到風聲的商賈即便來了金陵,卻大多都被顯貴豪門約談警告,一個個隻能偃旗息鼓,準備打道回府,誰都知道,這是天下權貴聯合起來想要對抗皇權,其中之凶險,他們這些商人哪敢沾身,那可是動不動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場!

  銀子什麽地方都能賺,命可隻有一條,礦藏開發的利,還不足以讓商人們為之賭上身家性命……


  但是史可法借天子意誌,手持天子劍於聖武元年年底的那一劍,直接以最野蠻的姿態破開了籠罩在礦改頭上的厚厚黑雲,同時也是在向全天下宣告,但凡阻擾礦改者,不論是誰!都要有被誅滅的覺悟!


  十三郡王便是先例,沒動親王,不代表不會動,不敢動,若是挑釁,可以試試天子的劍鋒最終會不會落在頭頂之上!


  聖武新朝,百廢待興,嗅覺一向靈敏的商賈豈能不知道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機,更何況,天下人誰不知道天子對商賈的優待幾乎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九大善商之家的牌匾如果有商賈沒能弄一塊掛在自己的門楣上,走起路來腰板都挺不直。


  相反,隻要願意散財建設天下,積極納稅,扶貧救困,弄上一塊善匾,起碼能享受見官不跪的待遇,看似尋常,可幾千年下來,又有什麽時期的商賈享受過?

  商人的春天,在聖武朝終於來臨,商人不再是四民之末,不敢說能超越仕人,但誰不知道,新式教育就是新學,稚子所學已然不以儒學經典為主,而是更加注重能夠學以致用的學問,縣學之上已經開建府學,府學更是分門別類,什麽醫學、商學、財學等等不一而足,可以預見,最多二十年,新學人才必將取代老式儒生,充斥整個朝堂!

  儒家的地位已然岌岌可危,無數儒生對於新學抵觸甚至抗議、阻擾,但天子大興新式教育,主持新學教育的可是內廷第一巨宦苗大監,不論什麽人敢對抗新學,苗宣隻有一個字,殺!


  儒家根本沒有辦法對抗,唯一的辦法隻有搶奪生源,各地書院紛紛拋出優惠方式來招攬生源,有些大儒甚至不惜親身出現鬧市,坐而論道,盡管收效甚微,但他們知道天子是要絕了儒家的道統,而他們如今也隻是想為儒家保留一絲火種罷了。


  新學教育之所以發展如此迅猛,與天子的無上意誌和堅定的決心息息相關,但商賈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同樣巨大,建上三所鄉學,花上三兩萬兩銀子就能混上一個九等


  行善之家的匾額,何樂而不為?

  最關鍵的不是銀子和牌匾,重要的還是潛力,這些被商賈資助的寒門幼童總有學成的一天,遲早一天會充斥到各行各業乃至政壇當中,等到了那一天,對於資助他們上學的商賈,豈能不予以回報?


  所以商賈們行善最喜歡做的事還是捐資助學,畢竟商人無利不起早乃是秉性,這種一舉兩得的好事,自然是趨之如騖。


  金陵的風向變了,再無一個顯貴敢於對抗礦改新政,原本聯合起來的哪些人,非死即囚,沒人願意做下一個,所以他們隻有眼睜睜的看著礦改招標一帆風順的如期舉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