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使臣(3)
“將那個東籲使者攆回去,朕不趕他走,他倒是在鴻瀘酒店白吃白喝上癮了。”朱慈炯冷哼道:“讓他回去告訴東籲他隆王,東籲國犯主在先,神宗皇帝不滅其國已是仁慈,從今以後東籲國是興是滅,皆與大明無幹,若是……若是他隆擔心有性命之憂,朕在南京可為他置上一座府宅,保他一世無憂,也算大明盡了往年東籲稱臣之義!”
“老奴記下了。”
“至於其餘幾國使臣……”朱慈炯略加思索道:“他們名為朝貢實為求救,大朝正式場合接見他們未免不合適,明日巳時以後讓他們來禦書房見朕,讓史可法陪同。”
“老奴這就派人前去鴻瀘酒店給各國使臣傳話。”
朱慈炯點點頭,身為大明帝君,有些事情想要避是避不開的,張獻忠是他一手促成的南下,這個局自然得要他親自去破開才行。
鴻瀘酒店內,暹羅、安南、寮國、呂宋、爪哇以及東籲六國使臣齊聚一堂,除了東籲使臣以外其餘五人一個個麵帶苦色,心情似是差到了極點。
張獻忠如今在東籲儼然如同惡鬼,臨近的暹羅、安南和寮國已經恐慌到了極點,三國國王早已會麵最終組成二十萬聯軍,屯兵緬甸邊境,防範隨時可能出現的大西匪軍。
但即便如此,三國依舊沒有多少信心可以力抗西賊,畢竟以東籲王朝遠比他們任何一國都要強大的軍力都以慘敗告終,三國又如何有足夠的底氣一定能禦敵於國門之外?
一想到如今東籲的慘狀,幾國國王都不寒而栗,一邊部署防禦力量,一邊派遣使臣前往大明求救,而呂宋國聽聞大明聖武大帝登基,僅僅兩年便掃清內亂,大明國力更是與日俱增以後,連忙安排使臣前去大明朝貢,幾乎是與三國使臣前後腳進的金陵城。
至於爪哇國使臣走的是海路,倒是比其餘幾國早到了近半個月,要說六國使臣誰最急,毫無疑問當屬爪哇國使臣無疑。
東籲國使臣到了金陵半年多,再是急性子也被磨平了,何況東籲局勢每況日下,差不多已經可以用破罐子破摔來形容,回國風險實在太大,待在明都至少安全可以得到保證,張獻忠一日不離開東籲,東籲使臣寧願大明天子一日不見他,反正就算見了也沒用,就算大明現在發兵前往緬甸,張獻忠大可拍拍屁股走入,東籲國能不能撐得過今年都很成問題。
安南、寮國、暹羅三國至少目前還是安全的,就算急切希望大明派軍南下去收拾張獻忠,可朝貢的禮數該做到位還是要去做,而且三國並不擔心大明會坐看張獻忠攻入他們國內,並且在大明的眼皮子底下滅了國統,他們三國可是正宗的大明藩屬國,大明誰都不救,可如何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去死,這對大明的威信可是巨大無比的打擊,而且漢人最注重顏麵,於情於理看麵子,大明聖武大帝都必須要發兵才是!
至於呂宋隻是恰逢其會,決定來朝貢的時候沒準都不知道張獻忠肆掠緬甸的事,作為使臣能有個屁的危機感,但爪哇不一樣啊!
因為爪哇已經直麵西軍的兵鋒,兩個月前,張獻忠突然派遣義子張定國率領三萬先鋒軍,搭乘英國遠東艦隊的海船繞過蘇門答臘,直抵爪哇國萬隆城,爪哇隻是一個小島國,常備軍不過隻有兩萬,戰事一開,兩萬常備軍被迎頭痛擊,損失慘重!
隨後爪哇國王求救於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出兵一千幾乎全軍覆沒,張定國的三萬大軍一直殺到巴達維亞,爪哇國王隨同荷蘭艦隊一起逃亡,最終爪哇國王暫時寄居蘇門答臘島上,而他則作為使臣前來大明求救。
簡單點說,張獻忠攻打東籲,東籲王朝如今淒慘無比,但國土名義上未失,阿瓦城一樣完好無損,國祚自然還算是存在,但……從某種意義上說爪哇國王的逃亡已經預示著爪哇國已經亡了……
而且大明距離爪哇何止萬裏,中間又隔著茫茫大海,大明水師力量一直未曾聽聞有多強悍,爪哇國王想要大明替其複國,將張定國攆下海的想法確實有點一廂情願。
但總要做一做人事想一想天命的。
爪哇使臣入明都以後請求覲見大明皇帝,奏章遞進了宮,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這自然是韓讚周的手筆,這等小事,又有東籲使臣的前車之鑒,他自然沒興趣去麻煩‘日理萬機’的萬歲爺。
現在六國使臣聯名請求覲見同樣如石沉大海,怎能不讓爪哇使臣心生絕望,他絕望的不是爪哇被滅了國,而是絕望臨行前爪哇國王說的那句話‘如果求不來大明的天兵,那就不用回來了’!
天地良心,他在爪哇國隻是一個不大不小官,因為漢語說的流利才被派來大明充當使臣,一家老小可都追隨國王逃出了爪哇,如果他回不去,家人的下場可想而知啊!
“難不成我們要如他一樣無休止的在大明耗下去?”爪哇使臣一指東籲使臣怒道,幾人能被派來大明出使,至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漢語說的相當流利,交流起來完全不存在任何語言障礙。
“老弟,你未免也太焦躁了一些吧。”東籲使臣斜了一眼道:“本使春天來到大明,如今已是深秋,足足七個多月,大明的變化可是實實在在看在眼裏,你可知道這變化的背後意味著什麽?”
“什麽?”爪哇使臣棱起眼問道,其餘四國使臣同時豎起了耳朵。
“改天換地般的繁華,百姓充斥內心的富足!”東籲使臣目光中滿是羨慕道:“本官這些年一直都在關注大明的內亂,張獻忠南下緬甸不過數月,東籲便被其折騰的奄奄一息,可大明被張獻忠還有一個比張獻忠勢力還強大的李自成足足折騰了十幾年,其狀之慘,諸位可能想象?”
爪哇使臣不太了解,隻知道大明內亂了很長一段時間,其餘幾位可是知道的不少,再聯想到如今的東籲,情不自禁的打了一個寒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