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四章 選舉(1)
崇禎皇帝是活著還是殉國,尋常百姓根本不關心,他們關心的是現在坐在皇位上的隻要是聖武大帝就行了,因為聖武大帝愛民如子,是一位心裏真正裝著百姓的好皇帝,隻要聖武帝在位,他們就能吃得飽穿的暖,日子越過越好,僅此便已足夠。
崇禎活著又能怎樣,治國十七年,天下禍亂不止,百姓民不聊生,這樣的皇帝就算活著歸來,看在他是聖武帝親爹的份上,去頤養天年也就是了,想要奪回皇位?那還真得問問他們手裏的鋤頭、鐮刀願不願意!
是以,當崇禎帝未死的消息傳出以後,酒樓茶肆裏麵雖不乏議論之聲,但若說引起多大的波瀾倒也未必,即便是儒家臣子當朝的官場態度也極其漠然,食古不化的大臣這幾年要麽被清理出了朝堂要麽被邊緣化,整個大明官場呈現出一副欣欣向榮的氣氛,議論起崇禎被俘一事,最多也就是以西狩帶過,然後竭盡全力的去美化歌頌崇禎帝在順賊巢穴如何進行不屈鬥爭的故事。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崇禎帝未亡一事的風聲業已慢慢平息,民間議論的焦點已經集中在另外一件亙古未有的大事上麵。
聖武四年三月,聖武帝頒布大詔,內閣閣臣將由滿朝四品以上大臣通過選舉產生,額定九人,每次選舉產生之閣臣任期五年為一屆,任何人擔任閣臣的時間不得超過三屆十五年,任職期間,因諸多因素離開內閣者,按製遞進入閣,是為內閣選舉製!此製非萬世不易之法,後世之君可以此製為本……
“天子推出這內閣選舉製委實高明無比啊!”
狀元樓內一張桌子上,兩名士子對酌,如今這狀元樓生意極其火爆,誰讓狀元樓的東家出了一位娘娘呢,不少士子猶記得上元節那一夜,狀元樓前劉老爺三燈招婿,一位落第士子智壓所有在場讀書人的場麵,原本以為劉老爺終於尋得乘龍快婿,擇日說不得也要上門討要一杯喜酒喝喝,沒想到不到一個月,那位劉小姐因為其叔的緣故,盡然好命進宮成了娘娘,當真是三生三世修來的服氣啊。
“誰說不是呢?”對坐的士子已經有些醉眼朦朧,道:“古往今來出了多少把持朝政的權臣,如哪蔡京幾起幾落,門生故吏滿天下都是,還不就是因為他秉政的時日太長,內閣閣臣由百官推舉,能勝任者自然皆是德高望重的大臣,關鍵是即便連任也最多隻有十五年身在中樞的機會,此舉比起太祖皇帝廢除丞相還要高明的多啊,以後的閣臣若再想如當年張太嶽那樣隻手遮天,隻怕就沒那麽容易嘍。”
“寧兄此言不差,隻可恨史老賊由天子欽定為三屆內閣首輔,不參加前三屆的內閣選舉,如此一來史老賊尚可主持中樞十五年,想想都讓人氣悶不已啊。”
“趙兄慎言啊,今上信重史可法豈能無因?”
趙姓士子冷哼道:“自然有因,今上雄才大略乃是千年難出的絕代英主,胸有韜略決勝千裏,然終歸年不及二十,如何能有那麽多酷厲手段,如那王室優待之政,這天下都是朱氏先祖傳承下來的,子孫能得恩惠何足為奇,史可法因為被刺,尋不著正主,便公報私仇,王室幾乎是遭了池魚之殃,難不成這也是天子的主意?若說不是史老賊慫恿,趙某絕難相信。”
寧姓士子苦笑道:“趙兄此言差矣,王室子孫延綿百萬,已然是大明難以承受的巨大負累,天子深知其中之弊,故而頒推恩製,為的就是不想讓住朱家子孫拖累了全天下的百姓,此舉功效當下不顯,然千百年後,後世之君豈能不知此製實乃革天辟地般的德政。”
“道不同不相為謀!”趙姓士子拋下這麽一句話拂袖而去,留下
寧姓士子一人獨飲苦笑不止。
這樣的市井議論處處可見,不管話說的有多麽驚世駭俗,百姓也都見怪不怪了,但最集中也最容易產生分歧的還是史可法不用參加選舉而直接連任是不是有違選舉製度的偉大精神。
史可法如今是官場上麵最受爭議的人物,一方認為天子在短短幾年間進行那麽多項改革舉措,這其中若說沒有史可法的慫恿絕無可能,這一方主要集中在顯貴和官場哪些因為改革而利益受損的群體當中,說到底朱慈炯的年齡是擺在那裏的硬傷,少年天子怎麽可能想的到那麽多?
另一方則是集中在底層百姓和商戶,這一部分群體大多在改革當中受益,他們同樣認為史可法在種種改革舉措當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君相合,百姓受益,史可法自然就是一個好官!
如今大明時政報和商報就是百姓話題的風向標,如同這兩日,大明時政報的頭版頭條都是在披露內閣選舉製將會對大明產生什麽樣長足的影響,民間以此為題四下熱議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以說大明如今已經初步具備了時政引導輿論的雛形。
但不管民間輿論如何喧囂,史可法是好官還是酷吏,夠不夠資格連任,總之這些不管百姓也好官場也罷都說了不算,天子任命史可法連任三屆首輔,那麽就算不合規矩,就算史可法不夠資格,既定事實也是事實了,誰也休想妄圖改變。
也正是在這滿地的塵囂宣沸聲中,大明內閣第一次選舉大會如期舉行。
選舉大會的地址位於皇極殿右側,乃是一座新建落成不久的新式建築,占地近五十畝,內部設置了內閣選舉高台,一共三十張坐席,高台下麵設有三千張坐席,供夠資格進行投票的官員落座,看造型倒是有些像是後世縮小版的人民大會堂。
實際上,按照天子的說法,第一屆選舉夠資格進行投票的官員絕對不會超過一千,但現在不代表將來,安排三千坐席,也算是朱慈炯又一項未雨綢繆的舉措了。